<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乾县豆腐脑闻名遐迩,是乾州老味,是丝绸之路上的美食,是百吃不厌的乾州美食——乾州“四宝”之一。乾州豆腐脑既可进厅堂馆所,又能在街衢流香;既是政要大咖舌尖上的美味,又是平民百姓的一日三餐;它既有阳春白雪的细嫩光柔,又有下里巴人的酸辣豪爽。我对乾县豆腐脑情有独钟,高情厚谊已有四十余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第一次吃豆腐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考上了高中,在乾县杨汉中学认识了豆腐脑,品尝了豆腐脑。一九八零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不久,恢复高考制度时间也不长,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杨汉中学位于肖河古道,距我家9.4公里,现在开车也就十四五分钟,但那时我们上学是步行,靠的是两条腿,背上一周的馍,走路也需要一两个小时。所谓馍,家境好的同学背的馍是用纯麦面或蒸或烙 ;家境差点的同学馍里一半麦面一半玉米面;家境贫寒的同学馍是纯玉米面做的。无论哪种馍,冬季还行,气温低,放一周不坏;可一到夏季,气温高就不行了,到了星期三四馍就发霉长毛了,就难以下咽。那时也没有菜,条件好的同学每周用罐头瓶装一瓶时令菜或咸菜,家境贫寒的同学根本就没有菜。有菜的一般到周三也就吃完了。学校有一个学生灶,说是灶,只供开水,早晨供应包谷稀饭。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甚至连稀饭都吃不上。那时商品经济也不发达,学校周围两三公里的地方只有一个代销店,只卖简单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小吃和零食几乎没有。每到夏天馍发霉长毛以后,我们就把馍掰成小块,如同乞丐晾晒讨来的食品一样,在窗台晒干。等到吃的时候,用开水冲泡一下,倒掉发霉的黑水,再用开水一泡,照样吃。大多数时间连开水都没有,一周有一半时间,吃着发霉的馍,在忍饥挨饿中学习。那时,学校有一个打扫厕所卫生的人,我不知道他姓什么,大家都叫他“富养”,每天打扫完厕所,就在家里做豆腐脑,做好了用缸挑到学校里卖,这恐怕是母校杨汉中学商品经济的肇始。尽管同学们对“富养”打扫厕所的身份有些嫌弃,但“富养豆腐脑”必定是哪个年代学校里唯一改善学生生活的舌尖美食,有钱的同学隔三岔五还能解个馋。直至四十多年后我们同学聚会,大家对“富养豆腐脑”依旧心心念念。记得那时,一碗豆腐脑五分钱,但我是吃不起的。爷爷、奶奶高寿,父母身体多病,家庭没有经济来源,还要供我上学,所以能吃一碗豆腐脑,成了我考上大学之外的又一奢望。高二时,父亲因病去世,我没有了经济来源,这时,豆腐脑也涨价到一碗一毛钱了,我更不敢奢想了,每次见到“富养豆腐脑”都要绕开摊子走,生怕舌底鸣泉,味蕾被激活。好在,有一个星期六回家背馍,爷爷把姑姑们孝敬他的零花钱给我积攒了一元钱,我把这一元钱小心翼翼的收藏起来。“好钢一定要用在刀刃上”,等到馍发霉咽不下去了再去买一碗豆腐脑,了却自己想咥豆腐脑的欲望。终于有一天,我望着碗中白嫩光滑,细腻柔软,浇着红艳艳的辣子,豆香,醋香,蒜香,辣香,调料香扑鼻而来的美食,顿觉口舌生津,口水泉涌,关闭了的味蕾细胞全部打开了,从此,我的味蕾镌刻了豆腐脑的记忆。那年高考时,因为豆腐脑价格相对便宜,我一日三餐,都吃豆腐脑,是豆腐脑助力我跃出了“农门”。直到今天,我评价豆腐脑的优劣的标准都是看能不能吃出“富养味”、“高考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第一次知道豆腐脑是乾州美食是参加工作以后。</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没有参加工作时只知道豆腐脑好吃,并不知道它是乾县美食的名片。参加工作后,分配到政府部门工作,接触的人多了,迎来送往多了,大凡来乾县的人都要求吃一碗豆腐脑,吃的人多了,我就开始关注豆腐脑。那时人称乾州有“三宝”,锅盔挂面豆腐脑,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宝,成了乾州有“四宝”,锅盔挂面餷酥豆腐脑。我也开始翻阅乾县豆腐脑的资料,寻找乾县豆腐脑的故事。特别是调政府办工作后,在政府办一干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 ,几乎每周都吃豆腐脑。在单位上班迎来送往酒席上必有豆腐脑;下班回家路过政府门前必吃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脑方才回家。2004年我调到县委办工作 ,一干又是四年,吃豆腐脑和陪客人吃豆腐脑依然是生活的一项内容。那时,乾县最有名的要数西大街刘甲子的豆腐脑,刘甲子的豆粉最多,他的名字在乾中学生中如雷贯耳。钟楼巷雷天宝的豆腐脑,漠西夹道郭家豆腐脑,北大街陈家豆腐脑,也是大家交口称赞的名家。至于大街小巷摆摊的、设点的,挑担的、串巷的、吆喝的、叫卖的无不飘着辣香,飘着豆香,给南来北往的人们送去舌尖上的美味!至此,我才明白,乾县豆腐脑舀在碗中的是温情,吃进嘴里的是柔情,融入肚里的是钙质,浸入躯体的是骨气!所以,豆腐脑吃多了,乾县的女人都温柔大方,乾县的男人都耿直坚强!豆腐脑是乾县人的智慧,是乾县人的灵魂,是乾县人的乡情和乡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第一次把豆腐脑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调到文体局工作以后的事。</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7年4月我调任文体局担任局长,适逢国家抓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舶来名词,是英文翻译而来。它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新名词,是一件新事物。许多人没听过,没见过,更不知道其中含义。我有缘成为乾县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我们一边学习 ,一边按照省文化厅和市文化局的统一部署,积极做好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工作,县上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席会议制度,文体局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抽调全系统数十名同志逐乡逐村普查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文体局在继2007年5月将弦板腔(皮影戏)和蛟龙转鼓申报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2009年8月又成功将豆腐脑等乾州“四宝”制作技艺申报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6月23日文体局配合中央电视台完成了《丝绸之路上的美食——乾州豆腐脑》的拍摄并在中央9频道播放;2014年参与策划建成了奉天文化广场,把乾县豆腐脑的前世今生载入广场文化元素;2015年成立乾县非遗博物馆时,我聘请专家制作了乾县豆腐脑仿真陈列品,让游客在视角上分享乾县豆腐脑的酸辣香;2016年我在主持编写《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典》一书时 ,为乾县豆腐脑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7年我受命负责故城墙遗址公园的策划设计,这是解放后乾县第一个遗址公园,占地438亩。在设计公园中的文化元素时,我又一次把乾县豆腐脑列入其中。“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缸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政府的强力推动,带动了豆腐脑产业的飞速发展,豆腐脑已经不是僧家和道家的专利了,也不是达官贵人的美味了,它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老老陈家豆腐脑,王家豆腐脑,赵家豆腐脑……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乾县的大街小巷,出现在袁家村,马嵬驿,周至水街,白鹿原等乡村旅游景点 ,吸引着八方来客。苟八豆腐脑树立了外地人在乾县创业的经典范例,以市场营销和加盟连锁的方式把乾县豆腐脑送上咸阳西安等地餐桌,生意如火如荼。乾县豆腐脑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它是乾县人刚柔并济,包容开放的精神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第一次学做豆腐脑是我退居二线以后的事情了。</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煮豆作乳脂为酥”,这是大文豪、美食家苏东坡对豆腐脑的评价。清代林兰痴说:“莫将腐乳等闲尝,一片冰心六月凉。不曰坚乎惟曰白,胜他什锦佑羹汤。”自从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无数文人墨客为豆腐脑写下了不朽的诗篇。从营养学的角度讲,豆腐脑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糖类、植物油和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称。从中医学角度讲,大豆黄色为土,养脾。</span>因此,<span style="font-size:20px;">豆腐脑补益清热,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黄帝内经记载:“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每天吃豆三钱,何需服药连年”的谚语。现代医学证实,豆腐除有增加营养、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功能外,对齿、骨骼的生长发育也颇为有益,在造血功能中可增加血液中铁的含量;豆腐不含胆固醇,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症及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药膳佳肴。是儿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补充营养的食疗佳品。豆腐脑含有丰富的植物雌激素,对防治骨质疏松症有良好的作用。还有抑制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血癌的功能,豆腐中的甾固醇、豆甾醇,均是抑癌的有效成分。2017年退居二线的我,把豆腐脑当做养生食品,不仅喜欢吃,而且喜欢做。我用了五年的时间,潜心研究豆腐脑的做法,佐料的配制,我做的豆腐脑白、细、光、滑、嫩、醇,既保持了豆子的纯天然香味,又保留乾县豆腐脑的原有特色,天然营养,细嫩光滑,酸辣香醇,入口即化。同时,在标准化方面也建立了自己的质量标准。我经常邀请朋友相聚,品尝自己做的豆腐脑,一位广东的朋友吃了我做的豆腐脑以后,大加赞赏,让他的厨师从广东坐飞机专程找我拜师学艺。我的厨师都是我手把手的给他们教会做乾县豆腐脑。现在每天都有朋友找我品尝豆腐脑,豆腐脑成了宣传乾县,了解乾县的纽带,成了乾县一张闪光的名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代诗人胡济苍把豆腐脑上升到了更高境界,他说:“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与豆腐脑结缘四十余年,情深义厚,我应该属于乾县豆腐脑的一生知己。乾县豆腐脑是一种情怀,一种情结,一种乡愁,一种文化,也是一种遗产,需要挖掘,需要保护,需要传承。走出一条文化产业传承的路子,让乾县豆腐脑成为更多国人舌尖上的美味 ,是我们每一个乾县人的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赵明博,男,大学学历。</p><p class="ql-block">中国茶叶学会会员</p><p class="ql-block">国家高级茶叶审评师</p><p class="ql-block">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士</p><p class="ql-block">陕西摄影家协会会员 </p><p class="ql-block">陕西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陕西散文学会会员</p><p class="ql-block">曾任:</p><p class="ql-block">陕西省茶人联谊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中国传媒记者联合会《丝路发现》执行主编</p><p class="ql-block">《西部风情》杂志常务社长,</p><p class="ql-block">曾在《人民日报》、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陕西日报》等刊物和平台发表论文、诗歌、散文、摄影作品、在中央文献出版社、陕西教育出版社等出版书籍多部。在福建武夷山、云南临沧等地建立茶叶研发和游学基地。自主研发的“软黄金”红茶已经投放市场,深受广大茶人和消费者喜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