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我们轻狂不知疲倦——读《童年爱上一本书》有感

Dora

<p class="ql-block">  夜深了,独自一人,静坐在阳台前,捯饬了一天的家里事,已经累得想要倒头就睡了,突然想起今天是25日,是我主动自荐写感受的日子,怎么办呢?能怎么办,得马上站起来,打开电脑,行动啊!再忙再累都不能成为影响阅读与反思的理由。于是,第一本书的阅读思考来了!或许就连微风也都感知到,反思的夜晚定会是个心情澎湃之夜,微风竟也不愿安静,我,倒是凉快了。</p><p class="ql-block"> 回顾阅读《童年爱上一本书》的前前后后,我是零零碎碎地看完的,不得不说,时间真的都是从手指缝里挤出来的。恰逢期末,加上近日流感,事情很多,唯独阅读,我的阅读,孩子们的阅读,一个也不能少。就像周益民老师在书中说到的:“童年是人生的精神资源。童年期,需要为人生打下精神的底子。”我们得在美好年华里积蓄更优质的精神食粮。</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三岁萌娃的妈妈,当我看到《童年爱上一本书》的时候,封面的“教师、父母如何伴读”一句话吸引了我,我如何陪伴学生包括我的孩子阅读呢?有没有什么妙招我可以借鉴?带着好奇与期盼认认真真地拜读了。一打开目录,五个篇章的内容把我完全吸引了。书中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周教师的实践经验,让我迫不及待地边读边做笔记。读着周老师的每一个阅读故事,心中百感交集,他的阅读经历和对阅读的设想深深把我吸引住了,更多的还是惊叹:怎么这样的阅读设想我没想到呢?</p><p class="ql-block"> 我没想到:阅读带领人的角色定位如此重要</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说:“阅读带领人应该对自己的角色担当有自觉的定位。”其实,作为一线教师,我也深刻地明白,作为一名阅读带领人,就应该是阅读者、组织者、阅读的聊友。但是,“同时,只有成为一个阅读者,带领人才会赢得儿童的信任,也才会在共读讨论中游刃有余,充满热情与信心。” 以前,沉浸在书籍里,是我最踏实最充实的一刻,可是想想这学期,能安安静静坐下来读书的时间没有多少,这也应该是我们“阅读带领人”要思考的问题:如何把自己的工作高效化,争取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p><p class="ql-block"> 我没想到:阅读环境可以这样有趣</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阅读概念里,好的阅读环境对阅读习惯的培养的确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聊起“阅读环境”,我们一般会从读书的角度去思考,布置不一样的图书角,或者增加一些装饰,把图书角装扮得舒适而又有趣,吸引学生来读就行。但是,看来周老师在书中的描述后,我非常感叹:塑造环境还可以这样?虚拟书架、真人图书馆,省时省力又有趣,孩子怎么不会被吸引呢?还有“作家见面会”,让儿童在仪式中与书本与作家对话,让阅读成为了儿童的狂欢会,期盼、喜悦、激动,阅读的美好故事就这样悄然发生了。</p><p class="ql-block"> 我没想到:阅读的形式还可以这样有味</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三年零两个月,我带领着我的学生们参加百班千人读写活动,我们每天与绘本相约,与故事相遇,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中感动着,成长着,享受着阅读的快乐与幸福。回想每一次的共读,我们都从“新书发布会”开始,走近作者,走入书本,在“交流课”中与书本对话,在“推进课”里与人物深度阅读,在“分享课”里联结生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想想,与周老师的“荐读——讨论——延伸”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我始终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受”,就是周老师在书中说到的阅读课怎么这么有阅读味呢?尤其是在读“荐读”部分的时候,我最大的体会是周老师的阅读设计不仅丰富有趣,而且有深度。“寻找入点、把握方向,体现趣,突显情,展示美。”如何找到学生与书本链接的切入点?如何找到书本与生活的联结点,从而引导学生从书本到生活,从生活到书本,做到生活、阅读的真正融合。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根据不同的作品,分析最能打动、吸引孩子的元素,将其放大。”我想,作为阅读带领人,在解读阅读内容后,根据学情思考“作品与孩子的切入点,把“想法”放大,选择并实践,我想,以后的阅读应该效果更好。</p><p class="ql-block"> 以前,喜欢在阅读中流浪,是因为,我觉得流浪时的那份放荡不羁与无拘无束在阅读中能够获得极大的快乐。然而,随着对阅读对专业的理解,我却喜欢在阅读中沉寂与独处。我一直很认同:一件事只要坚持得足够久,“坚持”就会慢慢变成“习惯”。就像每一朵小花“破土、生长、发芽、开花”,都注定要经历这样的过程,阅读也不例外。我相信,只要我与我的学生能够一直坚持阅读,我们一定会眼有星辰大海,心有繁花似锦,前方也必是一路繁花一路盛开。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