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国妇幼卫生事业上来的杨崇瑞医生,用她一生的大爱恪守并践行着以牺牲精神,造福人群的理念,她的名字伴随着她的功德和高尚的情操永垂史册。</h3> <h3>提到东四妇产医院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我的记忆里,打小就知道它。我曾问过我的母亲,我是在这所医院里出生的吗?母亲告诉我,你不是在这里出生的,你是在鼓楼医院里出生的。我之所以向母亲抛出这个话题,是因为我人身在东城。实际上这所医院的知名度早已超出了城区的界限,广为人知。客观地说,知其东四妇产医院的来由,还是近几年的事儿,缘于医院外墙上镶嵌着的杨崇瑞医生事迹后才得以知晓。中国有句老话儿讲叫吃水不忘打井人,这句话是对杨崇瑞医生功德的铭记,因为正是杨崇瑞医生从美国留学归来后于上世纪的1929年,在交道口创办起国立北平第一助产学校和附设医院,才有了后来的东四妇产医院和东城区妇幼保健院。<br>回溯上世纪二十年代,资料显示:中国婴儿出生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二十,孕妇死亡率达百分之一点五,这个统计出来的数字着实把我吓了一跳。直到八十年代婴儿死亡率才降到了百分之五点一,孕妇死亡率降至百分之零点零二。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助产学校和妇产医院几乎没有,医疗设施简陋且缺医少药,许多孕妇生小孩儿,基本都是靠自叫接生婆(助产婆)来完成。针对这一状况,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后又留学美国的杨崇瑞博士,立志要用自己的所学普及助产教育,以改变这一落后的助产方式,降低死亡率。于是她先后考察了美英法德荷兰丹麦以及奥地利等十多个国家的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工作,在拿到了可资借鉴的第一手资料后,便回国在北平开办了首家产婴讲习所。杨崇瑞医生率先招收了三十名富有助产经验平均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产婆,将她们集中起来进行系统授课,教给她们如何给产妇消毒和如何处理脐带的科学方法,以旨在提高产婆的科学接生能力和接生成功率,同时避免在接生过程中,防止因卫生工作缺失和不到位,出现感染导致婴儿或产妇死亡事件发生。自此之后,杨崇瑞博士又把讲习所更名为北平第一助产学校并在此附设医院,这便是今日东四妇幼保健院前身。接着她又创办了南京中央助产学校并亲任校长, 上世纪三十年代,杨崇瑞博士又相继在全国各地建起了六十余所助产学校,讲授指导。除了在技术传授层面上不遗余力外,杨崇瑞博士还亲立校训,即以牺牲精神,造福人群。她把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当作开展妇幼保健事业的抓手,在传授助产业务的同时,杨崇瑞博士处处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践行校训,深深感化了她的众多学生,使他本人和她所挂帅的助产学校医院,在百姓心中赢得了良好口碑。杨崇瑞医生用自己六十年理论和经验积累,无私传授给了一代又一代的继来者,使她们受益终生,并将中国助产事业代代传承。我国妇幼保健事业能有今天这样的举世瞩目成绩,杨崇瑞医生功不可没,为国人所敬,为众人所拥。<br>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极其重视妇幼卫生与保健工作,毛泽东、周恩来曾接见杨崇瑞医生,并对她过去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让杨崇瑞博士出任卫生部妇幼卫生局局长一职,继续领衔这一工作。身居高位的杨崇瑞博士依然保持着她一贯的朴素本色,在管理岗位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没有懈怠,在传帮带上继续发热发光。尽管在日后的运动中受冲击,被错划右派,去职后她仍坚持学习,总结,从未中断,因为她坚信中国的妇幼保健事业一定能有一个光辉的未来。杨崇瑞博士不仅妇产学理论造诣深厚,医德也非常高尚,而且还是一位非常爱国的医生。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本受聘于国际联盟,考察各国妇幼卫生状况和助产教育工作的她,毅然回国,参加抗日红十字会医疗队,期间做了大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本在国外考察工作的她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尽管之后人生起起落落,可她的爱国之心从未动摇。1983年她以92岁的高龄在与白血病抗争了多年后阖然长逝,临终前她把自己的六万多元积蓄和用心血写成的教材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她一生未婚,把全部的精力都无私奉献给了中国及世界各国助产妇幼卫生及保健事业,殊荣誉满,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她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在被传承发扬,她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给人以力量,普惠代代,化作琼浆。</h3> <h3>这块镶嵌着麒麟图案的白色石碑,是当年杨崇瑞博士在初建北平助产学校时留下来的遗物。</h3> <h3>东四妇幼保健院外景。</h3> <h3>因保健院地处麒麟碑胡同,麒麟便被人们视为保健院的象征,故院门前这一对儿麒麟背上骑着的两个婴儿也被称为“麒麟送子”,意即保健院送走出生的婴儿,同时也寓意出婴儿在保健院里顺利出生。</h3> <h3>十二根石柱上的十二属性兽首。</h3> <h3>东四妇幼保健院里容一瞥。</h3> <h3>保健院门前的一对儿老门墩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