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和扶贫

二泉松

2014年8月23日,应宜信公益基金会邀请,我携回国不久的女儿前往青海省湟中县共和镇北村小学看望助学的小朋友。 <p class="ql-block">汽车从西宁机场出发,先走了一段高速,然后上了国道,又拐到普通公路进了山区。转了N多个弯,山越来越大,房屋越来越少,路越走越窄,最后就只有一车宽的水泥路了(当地叫做硬质路,以区别于泥路)。刚下过雨,不时有山石泥土坍塌到路上来,通行就有点困难。偶尔遇到农民骑车或推车的,只能尽量靠边缓行。山区稀稀拉拉种着点高粱,油菜花刚开过,偶尔还有星星点点的黄花点缀其间。路边不知名的花儿怒放盛开,红的粉的黄的,给山区带来了一点亮色。</p><p class="ql-block">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信息不通。使得山区很贫困。读过一点书的,脑袋瓜子稍为灵活点的,那怕有力气有一点点手艺的,都出山挣钱去了,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们。坚持做老师的,就显得难能可贵。有正式编制的老师工资还算可以,三五千元每月,依教龄而定。不过,比例不小的编外老师,那就收入很低了。</p> 北村小学又叫北村逸夫小学,只有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最多时五六十个学生。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就得到十几里外的地方上学。 北村小学由香港卲逸夫先生捐助了一栋教学楼,宽敞明亮的二层楼,还算好。 <p class="ql-block">其他设施包括校内的道路、绿化、食堂、餐厅、厕所就非常简陋了。</p> <p class="ql-block">当地村民和学校师生列队欢迎我们,孩子们都穿上了较好的衣服。</p> 为我们准备了红领巾。 捐赠仪式在学校教学楼前举行。 孩子们 <p class="ql-block">我们带去了一些文具用品和御寒衣物。我对冬天上课时的冻脚之苦难以忘却,所以特地寻觅了180双厚实的袜子带去,希望孩子们这个冬天上课时脚不会太冷。宜信公司还留了点钱,让学校把校内的土路修一下,再置办一点餐桌椅,好让学生有个舒适的就餐场所。</p> <p class="ql-block">我和女儿认助的一个小朋友,一年级,虎头虎脑,很可爱。他爸爸出外打工,家里还有奶奶,妈妈和一个妹妹。</p> 和一个受助学生的母亲亲切交谈,聊到动情时,相拥而泣。 <p class="ql-block">校方为我们在教师办公室准备了午餐。就餐前,大家即兴联欢。教师办公室中央还置放着冬天取暖的烤火炉。墙上贴着马恩列斯毛周的标准像。邵逸夫先生的像贴在另一个墙角。</p> <p class="ql-block">今天校长亲自采购亲自下厨。奶茶有藏民的风味,咸的。酸奶每人一大碗,加了白砂糖,稠稠的。添加了当地一种香料的面饼和蒸土豆又是菜又是主食。新鲜的大蚕豆吃法很特别,连豆荚一起水煮,什么调料也不放,到也别有风味。甜椒炒肉片,是校长特地采购的,据说蔬菜在这里少而贵。</p> 这一盆红烧猪骨也是校长特地去镇上买的。大伙都吃得很香呢。 <p class="ql-block">差不多结束时,分管领导再来向我们敬酒,是地产的一种白酒。当地习俗,三杯为敬,无人能免。酒后,校长再三请大家吃点面条,可都说吃得太饱了,谁也吃不下了 。</p> <p class="ql-block">宜信公益基金主要资助贫困家庭生活、贫困学生就学;资助贫困学校基础设施改善;资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造成损害的救助。我带女儿来,是想让她多了解一下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现状。</p> <p class="ql-block">2019年,草长莺飞的春夏之交时分,我又随无锡宜农万里行团队来到贵州丹寨县交圭村,大山深处一个小小的苗寨,考察精准扶贫具体的组织和实施情况,拜访全国扶贫攻坚的杰出带头人李光智和他的“朵往颂”创新农业专业合作社,感受到了扶贫攻坚一线的火热氛围,贫困地区民众“我要脱贫,我要小康”的强烈愿望和积极性。</p> <p class="ql-block">我是第一次来贵州,云贵高原的地理知识还给我留有穷山僻壤的印象。然而一路上山明水秀,植被丰富,自然环境好像没有说的那么恶化。</p> <p class="ql-block">当然,除了近几年建起的高速公路(不像老的公路那样顺地势地貌迂回曲折而是从一个山头直接跨到另一个山头)之外,总体上现代化元素还是屈指可数。车停在一个服务区(如果还称服务区的话),就是一个及其简陋的加油站和只有一个老式玻璃柜台的小店,连个坐的地方也没有。</p> <p class="ql-block">交圭村位于丹寨县龙泉镇南部,距县城15公里,321国道穿境而过。林地面积240亩,耕地面积757亩,其中田689亩,占91%;土68亩,占9%。人均耕地面积0.56亩。农业生产以水稻、红薯等传统作物为主,养殖以黑毛猪和土鸡为主。</p><p class="ql-block">全村6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寨,共383户,1550人,现有建档立卡不富裕户135户551人,2019年脱贫11户23人。设有1个基层党组织,党员27名,入党积极分子7人,培养村级后备干部5人,2019年农低保户40户109人。</p><p class="ql-block">村级扶贫产业专业合作社1个,村集体经济 5万多元,有店铺门面一个,面积60平方米,年租金为村集体经济收入5300元。</p> 目的地响水湾。行政名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交圭村六组(响水湾) 。这是一个苗寨。 <p class="ql-block">苗寨人以特殊的方式和规格迎接我们。按当地苗族风俗,贵宾进村要喝二道酒,第一道一人酙酒二人敬酒;第二道有五个姑娘轮流敬酒。酒是米酒,有一股草药的清香味。</p> <p class="ql-block">“请喝三碗酒!”</p> 美丽的苗女。姑娘们全身盛装,都是苗族特色服饰,纯银首饰精致漂亮。 <p class="ql-block">李光智(左),响水湾人,一个只读到5年级的苗族农民,早年闯荡广州,从最底层的打工仔起步,因吃苦耐劳和厚道讲信誉,一步步成为一个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然而,对家乡土地难以忘怀的情感,使他决心告别城市,回到生养他的苗族故乡,改变家乡落后面貌。2011年李光智回到家乡。经过调查和思考,他动员了4位合伙人凑了18万元,于2012年3月成立了“朵往颂创新农业合作社”。他立足开发响水湾的硒土资源,带动交圭村及附近的一万多名群众,积极参与硒锌米种植等生态农业,生态养殖业、手工刺绣和乡村旅游发展。李光智还在“朵往颂“合作社社员中推行了一种五户联保管理制度,带领乡亲们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迈着坚实的步伐。</p><p class="ql-block">李光智是很辛苦的,有一例证:我的微信里可以看到朋友们每天的走路步数,我有李光智的微信号,每天列于榜首的几乎都是李广智先生,而且大部分都在2万步以上,还有超过3万步的。</p> <p class="ql-block">响水湾很小。几栋苗家建筑风格的木屋,溪水绕屋流过,屋后层岚叠翠,鸟鸣雀唱,山上烟雾袅绕,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p> 李光智和他的“朵往颂创新农业专业合作社”便坐落在这木屋里。 高速公路从响水湾上空跨越而过。 晚上,在四周敞开的木屋二楼,李广智设宴招待我们。 <p class="ql-block">这敬酒的阵场是第一次遇到,你喝上了第一口,就很难停下来。一个个姑娘挨着敬酒,喝不了?夹块肉到你嘴里,吃了再喝。她们还一遍遍唱着重复的歌,听了N多遍才听明白:“你喜欢我喝一杯,我喜欢你喝三杯,不喜欢也要喝,也要喝!”</p> 苗族人的热情让你有点招架不住。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李广智向我们介绍了“朵往颂创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创建、发展、现状和前景。特别感谢我们“宜农贷”精准扶贫的支持和帮助,“在宜农贷最低出借100元,一二千元的资金就可能改变贫困农户的生活现状。”</p> <p class="ql-block">李光智说;“截止2017年5月,宜农贷累计为朵往颂和丹寨的农户提供了156万的经费支持,帮助朵往颂合作社卖出茶叶,腊染等土特产累计20多万元。”</p> <p class="ql-block">在稻田里养鱼,是当地的一个传统农作。如今在科技的指导下,这个传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每年11月19日,交圭村有个“百鱼节”民俗活动,村民与游客围坐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品尝酸汤鱼宴,共同庆祝丰收。</p> 虽然不是当季,接待方还是特地为我们安排了一个稻田抓鱼的活动。 一开始,很多人下到水里,很久看不到鱼,根本无从下手。 <p class="ql-block">有村民教我们在水里来回走动,把水搅混。于是围猎开始了。</p> 果然,混水可摸鱼! <p class="ql-block">没多久,每个人都能轻松抓到鱼了。</p> <p class="ql-block">晚上,“百鱼宴”没设在稻田里,还是在响水湾那溪水旁富有苗家情调的小屋二楼。</p> 为交圭村的百鱼宴一年比一年丰盛干杯! <p class="ql-block">走访农户,和户主交流对话,户主介绍了这二年脱贫的经过,夫妻俩的喜悦溢于言表。</p> 在这家农户用餐,品尝苗家的小火锅和日常菜肴。 <p class="ql-block">几年前,由于缺乏消防设施和房屋挨得近,一场大火烧毁了这里几乎所有的房屋。在当地政府和各地扶贫机构的帮助下,新的村落很快重建起来,村口的宣传牌表达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p> 帮助村民种山芋。 “汗滴禾下土”,体验一下种地的辛苦。 <p class="ql-block">走进鸟笼村。"卡拉鸟笼"由丹寨县卡拉村制作而得名,在苗语里卡拉是好的意思,卡拉苗寨是现存为数不多的传统手工编织鸟笼专业村寨,编制技艺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p> 卡拉村旁山头上的大鸟笼。 <p class="ql-block">卡拉鸟笼制作工艺复杂,要经过砍竹、破竹、除湿、定型、编织、上色等十几道工序。</p> <p class="ql-block">卡拉苗寨的鸟笼制作精巧,深受人们喜爱,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以及欧美等地。鸟笼品种繁多,规格各异,形状多样。除了普通的鸟笼外,还有集编制、雕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的鸟笼精品,堪称是精妙绝伦的稀世艺术珍品。2007年,卡拉村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鸟笼编织艺术之乡"。</p> <p class="ql-block">由于地势险峻、山林密布,这里的少数民族长期从事狩猎活动,因此捕鸟、养鸟、斗鸟斗鸡也就成为一项比较普遍的民间活动。如今随着保护环境和动植物资源的意识不断增强,村民们不再狩猎和捕鸟,但养鸟和斗鸟斗鸡活动仍然广泛存在于民间。当圈养的鸟儿年老之后,会将它们放归山林,让他们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寻找最后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丹寨蜡染是"白领苗"的蜡染民族工艺品,多用于妇女盛装的衣肩、衣袖、围腰、背带等服饰品和被面、床单、寿被、小儿包被、门帘等生活用品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卡拉村的蜡染馆,腊染主要有妇女完成。扶贫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对象是农村妇女。提高文化水平,授于自立技能,资助启动资金,帮助销售产品,许多工作环环相扣,紧密连接,才能巩固发展,取得实效。</p> <p class="ql-block">目前卡拉村已是贵州的一个特色旅游点,我们在一家农家饭店吃当地农家菜,其中有用“斗鸡"做的菜肴。“斗鸡”是这里还报留着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p> <p class="ql-block">参观丹寨县蓝莓钵栽扶贫项目基地。丹寨县的气候,土壤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合种植蓝莓。成千上万亩荒山坡上种满了钵栽蓝莓。这是贵州茅台(集团)公司和丹寨县的一个精准扶贫项目。</p> <p class="ql-block">茅台公司把这里列为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营模式运作,即由村委牵头,组织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所在村的产业扶贫合作社,作为钵栽蓝莓种植主体。合作社对符合种植条件的土地,动员贫困户和农户采取土地入股合伙等方式进行流转,按照茅台公司提供的全方位的技术要求和指导进行种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合作社与茅台公司签订果品收购合同。先进的蓝莓钵栽技术让果子口感好产量高,盛果期每亩可产1200斤以上,按照15元/斤计算,每亩产值可达18000元以上。按照442分配模式,种植户年均可增收15000元左右。</p><p class="ql-block">通过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加工,当地合作社还将大力发展蓝莓上下游产品,包括蓝莓预调酒、蓝莓饮料、蓝莓提取物等,进一步提升蓝莓的经济价值。</p> <p class="ql-block">非常赞同“授渔”的理念和做法。对于被授者,是启发,是驱动,是激励,鼓励他们勤劳致富而不要坐享其成期望“天上掉馅饼”。</p> <p class="ql-block">给作业机械和运输工具使用的路正在修建。都是海拔好几百米的连绵的山坡,路不好走,可是我们兴致勃勃,内心也很喜悦,我们看到了当地农村发展的美好蓝图。</p> <p class="ql-block">山头间,有一条旧的省级公路穿行而过。几乎没看到有车驶过。有团友说他们曾自驾车走过这里。</p> 交圭村还是中国生态农业文创示范村和中国十个乡村文明传承发展村之一。 走访在乡村。 山间的一个小水库。 天气闷热,我们正走得汗流浃背,看到这么清冽的水,马上有人游泳跳水去了。 <p class="ql-block">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有家庭带着孩子带着锅盆瓢碗野餐来了。我们估计他们要么是在城市或创业或打工过的人,要么是已经脱贫致富的家庭。现代文明已经深入到这偏远的山区。</p> <p class="ql-block">生态种植和养殖基地。</p> 走访中看到的景色如画的苗寨。 <p class="ql-block">新建的高速公路在古老而新生的土地上飞架而过,带来了信息和现代文明,指引了美好的生活前景。</p> <p class="ql-block">非常欣慰地看到了“朵往颂”合作社的艰难而又健康的发展过程,看到了带头人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的努力成果。脱贫致富的政策在社会底层得到了支持和拥护,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实践和成效又为上层制订可持续的方针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参加“看见乡村 公益十年”活动,看到自己微弱的财力和更多的人融成了一种较大的推动力,这股力量正在以超出个人力量和期望值的作用,扶贫先扶志,以“造血式”,“授渔式”的扶贫方式,在城市和偏远乡村之间架起一座精准扶贫的桥梁并且卓有成效。</p> <p class="ql-block">“朵往颂”是丹寨县苗家人世世代代相传的神话故事,传说里的朵往颂是一位美丽的仙女,是苗家人勤劳智慧的化身。而如今,李光智和他的“朵往颂”创新农业专业合作社”已经享誉国内外,为这美丽的传说续写了苗家人走向富裕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祝福李光智!祝福朵往颂!</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