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

英儿

<p class="ql-block">  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位于灵寿县寨头乡东北部山区的麒麟院村,距石家庄市区90公里。麒麟院,村域面积10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慈河从村外缓缓流过,生态环境优美;毗邻西阜高速五岳寨收费站,交通便利。</p><p class="ql-block"> 1938年1月10日至15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大会在阜平县召开,选举产生了华北敌后第一个区域性的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通称“边区政府”。由于受抗战环境的影响,边区政府曾多次转移。1939年5月,边区政府部分机构进驻灵寿县山区。1940年秋,边区政府领导机关迁驻灵寿县麒麟院村,直到1943年秋,转移到阜平县境内。</p> <p class="ql-block">  进村后,路过麒麟院村剧场。</p> <p class="ql-block">  路过的农家保持着原貌。</p> <p class="ql-block">  来到这个院落外,我们判断这里就是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p> <p class="ql-block">  院外一角,有个辘轳井。</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院门口,发现墙上没有“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的牌匾。因为网络上的图片是有牌匾的。一度怀疑判断错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又走访了周边邻居,确定这个院落就是我们要找的“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发现门是从里面插住的,判断里面有人。于是不断敲门。原来大妈是在睡觉,她很热情地给我们开了门。</p> <p class="ql-block">  看看这个饱经沧桑的院落。想当年边区政府首长们就是在这里开会办公,领导全边区的各项工作,闲暇时还帮助群众打扫卫生,运送粪土,并到田间劳作,与群众鱼水深情、并肩作战、同甘共苦,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问起门外的墙上“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的牌匾为什么没有了?大妈急切地告诉我们,是因为前几天刮大风给刮没了,找了好半天才找回来。我们说帮忙给挂上。大妈赶紧取出牌匾,用抹布擦干净。通过聊天得知大妈78岁,老伴已故,独居。有两儿一女,都没在一起住。</p> <p class="ql-block">  牌匾挂上了。和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图片一样了。</p> <p class="ql-block">  看看院子的土墙,暄软无力,暂时钉上的牌匾,一刮风,估计还得掉,害怕再给刮没了。再三考虑,还是取下来保管吧。大妈给我们讲述当年日本鬼子在这片土地上犯下的种种罪行。</p> <p class="ql-block">  大妈请我们进屋坐坐。看到了大妈的生活环境,想落泪。大妈一说起剩饭坏了,语气中带着哭腔。</p> <p class="ql-block">  桌子上摆放着一个梳妆镜,很有年代感,上面印有“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镜子已经老化的照不见人了。</p> <p class="ql-block">  善良热情的大妈跟我们讲,你看你们来了也没什么吃的,非让我吃根黄瓜,这是儿子给买的两根黄瓜。</p> <p class="ql-block">  下次再来探望善良淳朴的大妈。</p><p class="ql-block"> 追寻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 传承红色精神。</p> <p class="ql-block">  请点开以下链接,阅读《红色记忆系列集》。⬇️</p> <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s://www.meipian.cn/49cte3sk?first_share_uid=41028500&share_depth=1&first_share_to=copy_link"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红色记忆—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梅花惨案纪念馆。</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