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凉粉

塔乡儿女

<p class="ql-block">应 县 凉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直有个想法写写应县的凉粉,就是不敢下笔。作为一个应县人,深感凉粉对于当地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美食,家喻户晓,更是一种文化,世代传承。</p><p class="ql-block"> 应县人做凉粉叫“甩凉粉”,吃凉粉叫“喝凉粉”。漫步在应县城内,到处都是凉粉店,并冠以店老板自己的名号,“儿女凉粉”、“长又劲凉粉”、“黑女凉粉”等等,店名各具特色。但没有一家叫“正宗应县凉粉”的,就想到了兰州找不到“正宗兰州拉面”一样。</p><p class="ql-block"> 当地特产土豆粉面,就是土豆经过粉碎,过滤、沉淀、晾晒、再过滤,多次重复同样的工序过程,白白的粉面才能制成,当地人主要用来做粉条和凉粉等等。做凉粉时一碗粉面一般兑9碗水,听说有的人能兑到15碗的水,把水烧开,粉面搅成糊状(过去里面要加一定比例的明矾,不知道现在加不加了),右手拿盆往开水锅里流粉面糊,左手不断的拿铜勺子一个方向搅,搅的越道,凉粉冷却后越有劲,这个过程就叫甩凉粉。再有劲儿的人一锅凉粉搅下来肯定是汗流浃背。趁热把搅好的凉粉(这个时候应该叫热粉更合适)盛到各种容器里,碗、盆、盘子等等,自然冷却。一段时间后(冬夏天因为室温不同时间不定),又劲又清澈的凉粉就成了,手托起凉粉碗坨,有一种似有形而又无形,流动而又不动的感觉,刚拔的凉井水泡上,第一道工序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凉粉要想好喝,调料至关重要。一般人家以醋、蒜沫、胡麻油、辣椒油、芝麻油(当地人俗称香油)、葱沫等等为原料,制成调料,配以茶叶蛋、当地独有的黑豆卤水豆腐干,这就是喝凉粉的基本配置了,同时要把一盆开水凉冷了备用。</p><p class="ql-block"> 凉水桶里捞一坨凉粉,用专用擦子擦到碗里,浇上调料,小擦子把豆腐干和鸡蛋擦进碗里,一碗凉粉就可以喝了,根据口感加入凉开水,现在卖凉粉的凉开水都是加了各种调料,各家凉粉店都在调料上下了大工夫,力图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配方都保密。</p><p class="ql-block"> 凉粉对于当地人来讲,夏天喝,冬天还喝,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我们这些外出谋生的,离开应县时,家里还不富裕,过年过节才能喝上碗凉粉,每当回去时总是惦记那一碗凉粉。一毛一个油旋饼(二两粮票八分钱),再配以一毛钱一碗的凉粉(豆腐干一块儿二分另外算钱),一个茶叶蛋一毛五分,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王国,这就是高中时期的现实追求。当时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但经济不发达的应县,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凉粉也并不是每个人天天可以喝上的,我们高中同学大部分来自农村,主要靠种地的农民能供孩子到县城里读书就已经很不错了,能有零花钱的为数不多,学校周围,大街上虽然也有不少可以改善生活的地方,但兜里没钱啊;偶尔加班学习实在饿了,买个大饼,也是要下了很大决心的。</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端午节,凉粉、麻叶、粽子视乎是家家户户必备,大部分人家是不做凉粉的,也包括后两者,为了过节,满足孩子们的要求,家长们还是要想方设法买点儿。但有一个事情始终没有弄明白,我们那里为什么要喝凉粉、吃麻叶,端午下午还要都到木塔院里转转,现在木塔虽然平时卖门票,但每到端午节下午还是照样免费开放,这可能也是一种文化传统吧。</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