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人物志】樊吉厚(曾任临县县委书记 吕梁地委副书记)

国光

<p class="ql-block"><b>作者:巡镇 任有良</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吉厚于1947年出生,巡检司樊家沟村人。1954年入巡镇一完小樊家沟分校读书。分校设在樊姓家的祖庙里,房屋破旧,四面露风,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他和几十个小同学,不怕酷暑,熬过严寒,在祖庙读完三年级,又转到河北村一完校继续读书,1960年小学毕业考入巡镇中学。在读初中期间,正遇1960年国家的三年困难,有很多同学,因受灾情影响,家庭经济拮据,不能坚持在校学习而辍学回家。而樊吉厚克服困难,坚持读书,以坚强的意志和同学们甘苦与共,风雨同舟,渡过三年艰辛而欢快的校园生活。1964年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五寨师范。1967年师范毕业分配到兴县教育部门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河曲的樊吉厚,在吕梁地区一干就是36年。在兴县工作的8年,由教师岗位转到教育局任职,由公社书记到县纪委书记,工作成绩有目共睹;调离兴县到临县的8年,就任县委书记。他在工作中,总是时时处处“带”字当头,做践行的模范。下乡骑自行车,访问群众吃派饭,改变工作作风,为机关干部做出榜样。在工作中他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浮夸,不搞表面文章花架子,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不嚼别人的馒头,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他被中央组织部授予“人民公仆”的光荣称号。特别是1990年,他任临县县委书记时,徒步七天,考察临县沿黄七个乡镇,找到以红枣为主的经济林发展方向。此后的历届县委书记,也紧抓以红枣林的生态建设。樊吉厚呕心励血为人民,“造一片林,改善一方生态,富一方百姓”,给临县的经济发展,生态红枣林建设,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樊吉厚由临县调吕梁地委10年,任职组织部长,地委副书记,干一行,爱一行,都是行家里手。后调回山西省省委任山西史志院书记,院长。后又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科教文卫工委副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工作岗位历经44个春秋的樊吉厚,于2011年4月退休,在太原居住。退休之后的他,总是闲不住,在享受美好幸福生活的同时,不忘过去艰苦岁月的磨炼。他坐下来写回忆录,整理相册成集,通过写作,经常回头看看,回忆人生的历练,反思工作的成败;总结社会的进步,展示社会发展和变迁的成就。学政治不忘初心,见行动牢记使命,退岗不停歇,为民办实事。他经常深入社区调查研究,向党组织和社区提出合理建议,强化党的形象,改善群众关系,很受社区领导和周围群众的欢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