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瓯遗珍”街头展手记

杨振东

<p class="ql-block">这几天温州市鹿城区文广旅体局在公园路街头的“东瓯遗珍”鹿城文物建筑图片展,是温州古城众多历史建筑荟萃中的小小剪影。</p> <p class="ql-block">东瓯古国,永嘉旧郡。温州古城有着5000年渔耕文明史,2200年城市发展史。在这座古老的悠悠小城里,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厚重的历史人文,丰富的文化遗产书就了绚烂的瓯文化诗篇,传承千年,生机盎然,尤其大量历史建筑包括城垣城楼、亭台楼阁、坛庙祠堂、民居宅第、桥涵码头等,既有集中成片的历史街区,又有散布城乡的零星建筑。这些建筑历经岁月沧桑,折射时代变迁,深蕴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经普查,全市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93处。</p> <p class="ql-block">今晨走过路过街头图片展手机随手拍,图片无文字说明,辨认凭记忆,手机找了找资料编辑一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七枫巷胡宅</b><span style="font-size:15px;"> 胡宅位于鹿城区朔门七枫古巷60号,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筑坐北朝南,前有一院落与七枫巷隔开,为青砖铺地。楼房为三间两层带前后廊,通面阔15.5米,进深为15.8米,总建筑面积约为450平方米。建筑立面装饰为西方巴洛克式夹带哥特式风格。明间外设大门套,一、二层外廊皆为青石栏杆。二层设有仿西方的爱奥尼克柱式,开窗上用半圆拱窗套,中央为突出的拱心石。楼房顶部用统一的大檐口配以齿状饰,其上为典型的巴洛克式的涡卷,做出装饰用的宝瓶式栏杆。前廊部分以石英砂抹面,并划分有水平线脚,其余墙面为红砖、青砖分层混合砌筑,门窗上皆用哥特式的尖拱,其间为卷草窗饰。平面共三开间,左右贯通,明间地面镶嵌进口地砖,楼梯间设于明间后,由木梯上下。胡宅主人胡炘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美国参谋大学,曾任国民党陆军第46师师长、陆军装甲兵司令、总统府侍卫长(台湾)等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瓯王庙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华盖山西麓,共占地2000余平方米。前几年文物部门修缮了原有的门台,恢复了原有照壁、月光池、厢廊、东瓯王大殿及配殿、东瓯王塑像的设计布局。其中,主、副殿均采用木头架构,而屋顶则采用琉璃瓦,并建有代表蚩尤的双角,远远望去,整个庙宇显得大气恢弘,透出帝王之气。庙中有清末翰林余朝绅撰联。东瓯王庙门台为纪念东瓯王驺摇(开发东瓯即今温州始祖,生卒年未详),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清代重建。现东瓯王庙为东瓯王纪念(博物)馆,市级文保单位。【温州历史上还有位东瓯王汤和。汤和(1326年-1395年),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今位于市老城区鹿城区五马街口的温州百年老字号五味和食品商场旧址位于鼓楼街78号,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味和创办于清光绪八年(1882),原是宁波慈溪商人杨正裕和同乡冯伯桢等合伙开办的五和蜜饯店。冯伯祯邀请清末书法家梅调鼎为其题写店招,梅先生推敲再三,在五和两字间增加了一个味字,寓意甜、酸、苦、辣、咸。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创始人杨正裕之子杨直钦继承父业,在五马街口(五马街3号)开设五味和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学者邹光静在《论温州人的崛起、没落和方向》书中说:那时(民国时期),温州地区有13位知名企业实业本地大老板,他们分别是:王理孚、李毓蒙、许漱玉、郑恻尘、杨雨农、黄起文、汪晨笙、朱鹤汀、曹桂生、王纯侯、吴百亨、徐定龙、方恭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籀园位于鹿城区九山湖滨胜昔桥畔(现实验小学里),市级文保单位。籀园为纪念温州瑞安人,中国晚清著名经学大师、爱国主义者和著名教育家孙诒让而建,孙氏号籀庼,曾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兴办学校,业绩辉煌。1912年,温州文教界人士购得依绿园旧址,建立籀公祠,1919年又在此创立旧温属六县联立籀园图书馆,续早服膺轩、藏书楼和亭榭等。籀公祠坐西朝东,系三间、四面回廊、悬山顶木构建筑,构造精致。1987年,市府拨款维修。大门口青石匾额刻有“籀园”二字,系张謇(光绪年代状元,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所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瓯海公学图书馆旧址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温州市鹿城区九山湖畔,蛟翔巷以南,巷北为市四中。平面呈抹角四边形状,坐北朝南。每面均面阔三间,抹角处个一间两层。瓯海公学创办于1925年,为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一所私立中学。创办人谷旸(1894-1975)在五卅惨案后领导艺文中学师生脱离校会学校,筹办瓯海公学。瓯海公学图书馆旧址系当年瓯海公学现存唯一的建筑物,图书馆系当年利用九山湖畔魁星阁旧址建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木业公所”旧址位于鹿城区城西,原为玉环殿,后为市西郊小学,又更名温州市西城路小学,今为温州市百里路小学(市重点小学)西城路校区。清朝光绪年间瓯江上游的龙泉、丽水、青田地区林业发达,木材顺瓯江而下,在此地进行加工和集散,木材生意极为红火。本地木材商人及地方人士筹资在此地兴建“木业公所”,为各地木材商人商讨事务、制订会规之用。“木业公所”建筑坐北朝南,原为合院式建筑,包括门楼、戏台、厢楼、大殿,现仅存门楼,但艺术和建筑价值让人叹为观止。门楼面阔七间二层,歇山顶,二层内部有藻井天花,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北面二层的挂落上刻有回形纹,下排为花草纹,雕刻技艺精湛。它的砖雕和石雕工艺精美,功力深厚,虽然经历百余年,纹路依然清晰可见,线条洒脱。更为称赞的是门楼的外墙构造,台基之上用清水砖砌至二层,以斗拱、出檐结束,构造简洁、明朗,让人有一气呵成之感。“木业公所”在抗日战争年代,与泰顺的里光山乡一度成为当时“国立英士大学”战时流动大学校址,为战后重建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新中国成立前国立英士大学停办,并入浙江大学)。2006年,“木业公所”旧址被公布为温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中央电视台在此拍摄《抗战时期的国立英士大学》纪录片。现温州市和鹿城区出资规划将“木业公所”旧址修缮,建成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马孟容马公愚(兄弟关系,温州人,近现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家,教授)艺术馆位于鹿城区信河街飞鹏巷98号,该艺术馆旧址为陈权东民居,解放后曾做为市委机关宿舍。整个院落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门台设在庭院东南角,为西式砖门台。主楼为三间二层楼房。陈权东(1882-1966),温州城区人,大学学历,曾任民国政府盐务官衔,北京盐务总局秘书长,东三省盐务总监,教育部秘书,浙江第十师范学校(现温州中学)教导主任并教授英语直到1913年。1929年后多次任温州地区稽查员督察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陈权东及家人搬离了陈宅,移居市区蛟翔巷的一处普通民宅,将飞鹏巷陈宅及陈宅厅堂里的红木椅子和大理石茶几等物品,无偿捐献给国家。这些物品,如今保存于温州博物馆(部分今移至“二马”艺术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温州市数学名人馆现址原为谷超豪【(1926-2012),温州人,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故居,原位于鹿城区高盈里11号,谷超豪少年时曾在此生活。2006年整体搬迁至飞霞南路白鹿洲公园东侧的南塘河畔。故居建造年代为清中期,坐西朝东,七间二进合院式民居,为典型的温州传统民居宅院建筑,为市级文保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府山下陡门遗址位于鹿城区城东的杨府山公园(杨府山东麓),呈东西走向。陡门总长约16.75米,整体结构全部采用花岗岩石料,共6墩5孔。每缝用三根方形花岗岩石柱,北柱外加撑石,北、中柱上开凹槽安放水闸,南柱与中柱间块石翼墙,中墩南条石上刻有“开平闸”三字。闸门上采用石板桥连接两岸。下陡门确切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南宋初年已存在,在历史上兼具挡潮、抬高内河水位、宣泄洪水等功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温州谯楼(俗称鼓楼,含州治旧址),坐落鹿城区广场路与鼓楼街交叉处,谯楼是温州内城仅存之遗址,1994年8月,按原貌修复,面积356平方米。谯楼系五代吴越王钱镠第七子钱传瓘(887-941)任温州刺史所建造,时为温州子城的南门。元时自称废,只存谯楼。清顺治间因兵祸而毁,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建,雍正、乾隆、道光年间有修缮。1928年辟为民众教育馆。现为宋高宗南渡驻跸温州博物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楼南、北向拱门上石匾分别刻有“东瓯名镇” 与“名具尔瞻”大字,百米远就能清晰可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横井(天宿井)位于鹿城区横井巷52号宅前,省级文保单位。横井井壁用青砖错缝平砌成圆筒形,内径1.5米,井栏平面呈六边形,为六块青石板合榫作成,井栏外侧刻有纹饰,内侧相邻三块青石上分别刻有井名“天宿”及多次修建的纪年铭文。井深6.5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温州二十八宿井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二十八宿井位于鹿城区五马街道、莲池街道,年代为元清时期。(二十八宿井包含横井、松台山仙人井、松台山八角井、三牌坊古井、炼丹井、县前头古井、白鹿庵井、永宁坊井,共8处古井)。温州古井历史追溯到晋代时郭璞建永嘉郡城时所凿的“以象列宿”的“二十八宿井”。“二十八宿井”分别为:八角井、白鹿庵井、横井(天宿井)、积谷山冽泉、积谷山义井、炼丹井、三牌坊古井、铁栏井、屯前街井、仙人井、永宁坊井、奎壁井、解井、双墙井、简讼井、天宁寺古井、海坛山山下井、桂井、三港殿古井、八轮井、府署古井、县前头古井、金沙井、甜井、道署古井、郭公山下岩石井、应仙井、施水寮古井。随着自来水的普及,水井渐渐不再供人饮用,或被遗忘,或被填塞,到现在,“二十八宿井”中保留较好的有11口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温州市文物保单位——虞师里万里桥位于鹿城区原万里巷(今银泰百货位置)北端,南北向跨架蝉河之上,万里桥始建于清中期,1922年重建,为三孔石梁桥,桥长约15米,宽约2.4米,中孔略长,河中间立两组柱墩,岸边砌桥台。桥墩每组置方形石柱4根,墩柱有侧脚,柱墩上置帽梁(隼卯固定)承托桥面。各孔桥面均铺规整花岗扁方石板,边板兼做地袱,上置青石栏杆、莲蓬望柱。桥台用规整粗花岗岩石条一顺一丁层层叠砌而成,中孔桥西侧面中央楷书阴刻“万里桥”三字,两边有阴文楷书,中孔西侧面中央有减地阳文隶书,南孔桥板西侧面中部阴刻竖行楷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夏鼐故居【夏鼐(1910-1985),温州人,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埃及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位于鹿城区五马街道仓桥社区仓桥街102号,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原南靠仓桥街部分为二层七间的木构排屋,用作店面,北部为居住的四组院落。东小院为前后屋排列的长条状院落,均为单层硬山式建筑。以两侧的院墙做为山墙,檩条直接搁于山墙上。正中院落为由门屋、厢房、正屋及后门台组成四合院式。门屋面阔五间,略含西混合式,青石门框,砖砌抹灰立面,南立面门窗下嵌雕花青石,后带廊,拱券形门。门屋北为天井,东西各为三间二层砖木混厢房,北为五间二层硬山顶的正屋,进深7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璁碑亭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张璁碑亭位于鹿城区人民西路妙果寺西侧。为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御赐大学士张璁御碑,原是大士门张氏一品家庙中的单体建筑,1958年2月改移今址。系明代木构建筑,面阔三间,四面回廊,硬山顶并做有周廊腰檐。亭内竖立敕制汉白玉碑三座。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永强人。明世宗间为内阁首辅,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谥文忠。著有《礼记章句》、《大礼要略》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戏博物馆位于鹿城区四营堂巷50号。宋元时期兴起于温州的南戏,是中国戏曲之祖,奠定了中国戏曲的基本体制,演化成为数以百计的新剧种,是中国戏剧真正成熟的标志。本馆通过八个展厅,对南戏的发展历史进行一个系统的展示,它有助于南戏学者的研究,也能使市民接受艺术熏陶,增加文化的自豪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铁井栏古井</b><span style="font-size:15px;"> 铁井栏古井在今鹿城区铁井栏巷7号宅旁,省文保单位。郭璞当年选址建温州城时铸造了二十八口井,称为温州“二十八宿井”。第一口井就是此口“铁栏井”,井所在的巷弄因井名而名铁井栏。古井呈圆形,井栏铁铸,下圈铸于北宋元祐六年(1091),上圈铸于南宋庆元四年(1198)。清咸丰元年(1851),外周以青石,口沿用扇形青石板平铺成环形井唇。井栏外形弧肩鼓腹,别致雅观;井壁用青石垒砌,井深约5米。水泉清冽,常年不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温州墨池为市级文保单位。墨池建于清代,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墨池公园(解放后很长时间曾为市级四套班子办公场所),华盖山西侧,墨池坊1号。相传东晋永和三年(347)王羲之任永嘉郡守,临池作书,洗砚于池,故称墨池。墨池略呈方形,南面向西南角凸出一小长方形,以块石垒筑成规整的池塘立面,池沿原有一层花岗岩阶沿石,石上竖有一排封闭的花岗岩栏杆和栏板,池水清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八角井位于鹿城区松台山东麓松台广场,省级文保单位。因井栏呈八角形而得名,又名八卦井、松台山下井。井壁呈八角形,由花岗岩块石垒砌而成, 内径 2.2 米。井栏由八块青石板合榫作成,青石板长 0.95 米,高 0.6 米,厚 0.1 米,栏板外浮雕牡丹、“白鹿衔花”等纹饰。井深约 5 米。该井现不再作饮用水源,仅作为文物古迹予以保留。2006 年 8 月,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八角井周边环境加以整治维修,现保存状况较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杨柳巷戚宅</b><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戚宅位于鹿城区杨柳巷36号,系清同治年间温州官商冯月成(经营铜铺起家)兴建,后因家道衰落售予白累德医院戚姓医生。该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通面阔17.6米,进深30.1米,由门厅、正厅及厢房构成两进合院式木构建筑。梁架抬梁穿斗混合式,硬山顶。门屋为五间单层硬山顶建筑,墙上有花草纹砖雕漏窗,进深五柱八檩,小青瓦屋面。门屋明间外为八字砖砌仿木构门台,单间,悬山顶,门楣上置四组斗栱,小筒瓦屋面,抹灰屋脊,脊头有龙头。戚氏民居是较为典型的温州地方民居建筑,反映了温州地方的建筑特色。戚氏民居为温州市市级文保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戚家以传教和行医为业,原居住于永嘉县桥下街,戚文木梁祖父戚品三为温州地区最早的传教士之一。戚文木梁(1885-1960),毕业于教会创办的艺文学堂。1906年到教会创办的白累德医院做医师、病房负责、副院长、白累德高级护士学校副校长、兼教医师,并担任永嘉县戒烟局负责医师、医师公会副会长。他从事医务、临床50余年,有较高的医务知识和技术水平,特别精于外科大手术。并培养医师、护理人员达数百人。在江、浙、闽和上海一带颇具名望。戚文木梁购得此宅不到一年,因冯家无力赎回,戚氏又给了2000银元,将全宅买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池上楼位于温州市鹿城区谢池巷底(中山公园西南角)。南朝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所咏原址在今鹿城区东公廨清末温州中学旧址(今温州实验中学内),后毁。后人在积谷山下凿池(谢池),临池建楼(池上楼)以作纪念。清道光初,邑人张瑞溥辞官回归故里,在此购地,增筑“春草轩”、“怀谢楼”、“鹤舫”等,取名“如园”。园内有假山、奇石、回廊,并有“青草轩”“怀谢楼”“十二梅花书屋”和“飞霞山馆”。秀丽的风光,招来了许多文人雅士争相吟唱。清代书法家、嘉庆进士吴山尊有联称颂池上楼:“春草池塘仍旧迹,东山风月绘名园。”1981年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温州市武术(博物)馆旧址杨宅(距今百年历史)原位于鹿城区西门莲花埭3号,旧属温州城外广化厢。本世纪初被平移到市区广化桥路东侧(平移工程被称为“浙江古建第一移”。民国时期温州杨元龙为经营海上航运的商人,经商致富后从他人处购置了这座中西风格交融的住宅。整宅坐西朝东,为单进院落式,两层七间,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外立面用清水砖砌就,在窗间点缀西方柱式,另外在檐口和窗套部位亦用西式尖状齿饰等手法,大门立面类似传统的砖石门台构图。进入院落则完全是一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象,青石柱础上立圆木柱,柱头出挑斗拱,曲面的月梁上承木雕梁枋,后院墙上有叠瓦窗和砖雕花窗,两侧为观音兜山墙,无不体现了传统的工艺。杨宅是温州旧城西部保存较好的中西风格交融的近代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温州天主教总堂在今温州市鹿城区周宅祠巷38号,建于1888年,由国籍神父傅貌禄设计监造,建筑面积4731平方米。朝向不拘于西方教堂面西的惯例,按照日照和通风特点,采取坐北朝南。中门上方的玫瑰窗和门媚,爱尔奥尼柱式及反复出现的垂线,显示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塔楼造型呈六角形,向上收分,柱墩粗壮,细部装饰多块面、多曲线,与庄严肃穆的宗教祈祷要求密切配合,为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瓯王墓位于温州鹿城区双屿街道瓯浦垟村西山北麓,市级文保单位。东瓯王驺摇(约公元前251—前192年),越王勾践后裔。因率众佐汉灭秦、破楚有功,于汉惠帝三年(前192年)被封为东海王,都东瓯,世称东瓯王。因他精勤图治,对温州早期经济、文化有开发之功,故被尊为东瓯始祖。殁葬瓯浦山侧,后人几度重修其坟墓,并在华盖山西麓立庙祀之。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之东瓯王墓,在“文革”期间遭严重破坏,但尚留有《重修东瓯王墓记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温州古城墙残址 温州古城墙历史悠久,在五代、宋、明等都有过大规模重修。市区华盖山公园南坡宋代古城墙,在之前的勘探中发现,古城墙残长14.8米。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知州留元刚曾重修府城,并建有十座城门,是宋代重修规模最大的一次,其他记载多为修缮或增筑。留元刚任职温州始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因此,经专家考证,华盖山南坡发现的古城墙大致建于1220—1224年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华盖山大观亭为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华盖山大观亭位于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华盖山山顶,原名江山一览亭,刘宋永嘉太守谢灵运曾在此建亭并赋《郡东山望溟海》诗。嘉靖(1522-1566)年间重建,改名吸江亭。万历十六年(1588)巡道蔡廷臣重建,改名大观亭。康熙十三年(1674)六月初一,温州总兵祖宏勋归附耿精忠叛清,在大观亭内杀温处道陈丹赤和永嘉县令马琾。清雍正(1723-1735)间巡道芮复传重建,后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毁于飓风。同治六年(1867)知府戴槃重建,保存至今。华盖山大观亭系温州市区规模最大的古亭,为传统的六边攒尖顶式亭,木石混合结构。平面呈六边形,石砌台基,亭内地面夯三合土,台基南北设踏步。亭设六檐柱和六金柱,檐柱皆为花岗岩石柱,立于台基之上,石柱阴刻楹联。六金柱为圆形木柱,下设青石柱础,各金柱檐柱互相对应,柱头置平身科。吊顶做成圈梁式围合结构。大观亭筒瓦屋面设六坡,攒尖处安装葫芦顶。在亭西南侧另有1块清同治年间重修华盖山大观亭的石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温州中山纪念堂位于鹿城区的市中山公园北端,为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山纪念堂建筑面积488平方米,砖木结构,中西结合。平面呈凸字形台基以白色规整块面迭砌。前厅呈亭阁式面阔三间,两层半,屋檐飞椽,小如角,歇山頂,梁坊,悬柱,0外围设有平坐,栏杆,正中横额“中山纪念堂”五个大字。当年北伐军进抵浙江后,温州各界人民为纪念民主革命伟人、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发起在华盖山、积谷山之间建造中山公园,于1930年10月建成,占地面积5.46万平方米。1932年11月,中山纪念堂落成。自建成以来,中山纪念堂曾多次开辟展览。1952年改为中苏友谊馆,“文革时期”改为温州市少年活动室。因年久失修,损失严重,1987年6月在原台基上重新修建,仿原来形式,古式简瓦,双层屋檐,周体回廊,楼房典雅,气势壮观。为丰富展厅内容,曾派员专程到广东、中山、广州、南京等地孙中山纪念馆、堂、故居采集图文、图纸等中山先生一生事迹资料,陈列在纪念堂展厅内。在一楼展厅内,中厅为孙中山先生半身汉白玉雕像,西、北、东三面墙壁的镜框中,陈列着一批珍贵的照相,介绍了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分为少年求学、立志救国(1866-1894)、致力革命、推翻帝制(1894~1911)、创建民国、捍卫共和(1911~1922)、誓师北伐、鞠躬尽瘁(1922~1925)四个阶段。楼上为录像室和会议厅。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供游客瞻仰。港澳台同胞及国际友人曾多次前来参观谒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鹿城区九柏园头19号原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旧址(今为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纪念馆)。1938年10月10日,国民党温州地方当局制造了亲日反共的“九柏园头”事件。10月10日,永嘉(即今温州市旧称,非今温州市永嘉县)国民党当局和温台戒严司令部根据第三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的密令,出动大批军警和便衣特务,突然袭击、查封了温州九柏园头17号的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逮捕了住宿该处的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谢文清和省委常委、青年部长赖大超等6人,并搜走党内部分文件。因事外出的通讯处主任周钦冰获悉后,于11日上午前往戒严司令部提出抗议与交涉,也遭扣押。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被彻底破坏。事件发生后,中共浙江省委为避免再受损失,主动撤销了新四军驻丽水办事处和驻闽浙边后方留守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郑振铎纪念馆位于温州市鹿城区沧河巷24号金宅,是一座合院式建筑。该宅解放后先后辟为市立图书馆、市文物局。郑振铎纪念馆为民进中央全国会史教育基地。郑振铎(1898-1958),出生于温州城区,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曾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1958年10月18日,因飞机失事去世</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地藏桥</b><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地藏桥位于鹿城区任宅前,始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四跨三墩石构梁桥,长36米,宽2.45米。现为市级文保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手拍及编文/杨振东 资料编辑自鹿城区文史 (上图聚精会神观看展览的大妈长者;下图也是聚精会神玩手机的两位小朋友)】</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