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杭州湾跨海大桥<br>由北向南驱车前往浙江舟山,虽然一路风景优美,但过杭州湾跨海大桥还是值得一提的。</h3> <h3>大桥全长36公里,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跨越宽阔的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是世界上已建成的第三长跨海大桥。</h3> <h3>桥中间的海中平台,即是一个海中交通服务的救助平台,也是一处绝佳的旅游休闲观光台。这平台名曰“海天一洲”。</h3> <h3>登高远望,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大桥无比壮观,就像一条巨蟒趴伏在海面上。</h3> <h3>那平台似大鹏展翅。想象一下,如在高空俯瞰,这不就是一只大鸟衔着一条巨蟒在海上振翅欲飞吗?</h3> <h3>整座大桥线条优美、生动活泼。不过,停车和登塔都是要收费的。</h3> <h3>佛国圣地普陀山<br>普陀山是东海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去普陀山的人很多,排了半小时的队才登上去普陀山的船。</h3> <h3>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它是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面积13平方公里,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佛教认为,观音菩萨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h3> <h3>普陀山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佛国天地,岛上没有居民,只有遍布小岛的众多大大小小的寺庙、庵院、茅蓬和一些酒店、饭店。普陀山最大的三个寺院是: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h3> <h3>在普陀山游玩一定要乘坐景区公交车,要不然你一天玩下来会很累的。</h3> <h3>普济禅寺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在山脚下,也称为“前寺”。它始建于宋,是山中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建筑面积约一万一千多平米。这里人头攒动,香火很旺。</h3> <h3>普陀山的寺庙几乎都供奉观音菩萨,并且每逢观音菩萨诞辰、出家、得道的日期都会做法会,那时会是人山人海。都说这里的观音菩萨很灵验,所以香客超级多。看他们手提的大大小小的香盒和供品,在菩萨像前一跪一大片,真的很虔诚。不管灵不灵,或是临时抱佛脚吧,咱们也拜一拜。</h3> <h3>普济禅寺门前有一水池,名曰“海印池”,也称“莲花池”、“放生池”。此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池水为山泉所积,清莹如玉。<br></h3> <h3>池上筑有三座石桥,桥面与桥身均刻有莲花图案,走在上面仿佛脚踩莲花前行。</h3> <h3>中间一座叫平桥,桥上有八角亭。它南衔御碑亭,北接普济寺中门,御碑亭、八角亭、普济寺古刹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池中荷叶田田,映衬着古树、梵宇、拱桥、宝塔的倒影,构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图画,疏朗雄伟中透出灵秀,真乃人间仙境。</h3> <h3>沿着石板路向山上走去,这一路,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穿梭在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的山路上,幽幻独特,真乃“第一人间清净地”</h3> <h3>一路大大小小寺庙繁多。据介绍,唐大中年间,有一印度僧人来此,亲睹观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故称此地为观音显圣地。</h3> <h3>后历代兴建,寺院林立。自北宋后,普陀山观音信仰更加盛行,寺院渐增,僧众云集。至南宋,普陀山佛教各宗归于禅宗。元明清三代继续兴建寺院,至现在的规模:三大寺院、七十余庵堂与一百多处茅蓬。</h3> <h3>慧耒禅院</h3> <h3>大乘禅院</h3> <h3>哇,这个小窗格里竟然还有这么漂亮的一个小禅院!</h3> <h3>法雨寺。法雨寺在半山腰上,又称后寺,初名海潮庵,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赐“天华法雨”额,遂称法雨禅寺。</h3> <h3>它的建筑布局是依山取势,分群递升。其中九龙殿最为辉煌,该佛殿是从南京故宫整体搬迁而来,殿内有普陀山三宝之一的“九龙藻井”。</h3> <h3>拾级而上便看到普陀十二胜景之一的“法华灵洞”。普陀山洞穴很多,巨石自相垒架,层复出奇,唯此洞为最。<br>法华,是佛家著名经藏《妙法莲花经》不能到达的地方,人人皆可成佛,是不是这灵洞能显灵?<br><br></h3> <h3>参观法雨寺对于二位姐姐来说挺费力的,因为它是依山而建,要一级一级地往上走,所以看完法雨寺。就没再去看慧济寺。慧济寺位于普陀山最高处的佛顶山上,再要往上爬,力不从心了。</h3> <h3>但即使再累也要参拜一下南海观音像。</h3> <h3>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离很远就能看到,它立于双峰山南端的龙湾岗巅,山峰秀林葱郁,是普陀山的标志。</h3> <h3>南海观音铜像高33米,重70多吨,是海天佛国的象征。菩萨金身闪耀,脸如满月,慈眉善目,左手托起法轮,右手施无畏印,呈现大慈大悲之相。</h3> <h3>佛像基层是面积1000多平米的功德厅,上层供奉500尊形态各异的观音铜像,下层大厅有观音灵异故事的大型黄杨木雕和以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景色为题材的彩玉浮雕。</h3> <h3>佛像前广场很大,众多信男善女在此顶礼膜拜。</h3> <h3>佛像后有一大型砖雕,刻的也是观音的故事。雕刻精美。</h3> <h3>这是佛像前的牌坊,站在这里看海景非常美。</h3> <h3>居高临下,看那碧波荡漾、礁石林立的海滩上,一座美丽的亭子婷婷玉立,它后面是被竹林环抱的紫竹林禅院和不肯去观音院,它面对的大海就是莲花洋。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有种超尘脱俗、渐进禅境,使人乐不思蜀的感觉。</h3> <h3>传说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僧人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回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佛像于潮音洞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院”,观音道场自此始。</h3> <h3>这“不肯去观音院”就坐落于紫竹林景区。</h3> <h3>后经历代兴建,岛上寺院林立,终成“震旦第一佛国”。</h3> <h3>二位姐姐爬山很累坐公交车先走了,我俩慢慢向山下走去。路上古树参天,奇形怪状。发现这里古樟树特别多,虬枝繁茂,形状各异,不知有多少年了。</h3> <h3>看这些奇异的巨石,人们为它们起了佛性的名字,如:盘陀石、心字石、二龟听法石等。</h3> <h3>沿着海边的沙滩栈道去往码头。这里好像叫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纯净松软,涛声不绝。一条仿古船在海上游曳,阵阵海风吹来,好不惬意。</h3> <h3>海岸牌坊。此牌坊三门四柱,高九米,宽八米,如从海上看,规模雄壮,这也是佛国标志性建筑之一。牌坊后有一很大的亭子,有点像古时的码头。</h3> <h3>牌坊前的礁石上塑有一渔女,双手合十,好像渔女刚刚上岸就对佛教圣地虔诚朝拜。</h3> <h3>要想一天把普陀山所有景点走一遍,有点不可能,只能留有遗憾了。不过对普陀山特有的山海风光与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的完美融合,还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它不愧是人们心中的“观音之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