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基美术馆的“50绝美一一御宋”五大名窑珍品展,重磅集结50件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及张公巷窑的珍品瓷器,力图在展现中国瓷器艺术辉煌成就的同时,凭借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美的界定和感应,运用当代策展理念,将“五大名窑”所蕴含的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通过美术馆的全新表达得以呈现,阐述中国艺术、中国与世界相关联的艺术现象。诚邀广大观众“登世界陶瓷之巅,赏中华瓷器之美”。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瓷业繁盛,名窑迭出,其中尤以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为代表的“五大名窑”最为卓绝。 宋元明清时期,“五大名窑”备受历代皇室、贵族及文人雅士的推崇,传世至今亦是寥若晨星,弥足珍贵。“五大名窑”开创了制瓷“器以载道”的先声。造型端庄古朴、线条简练,是宋人“师古而不泥古”文化思潮下的创新实践。 汝窑,因窑址位于宋时汝州境内而得名,遗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窑于北宋晚期始为内府烧造御用器皿,主要器型有碗、盘、碟、洗、尊等,高度多不超过30厘米,古朴典雅。 为追求极致之美,汝瓷采用细小“挣钉”进行“支烧”,使器物达到近乎满釉的状态;器胎呈香灰色,细润坚硬,扣声如磐;器表所施瓷釉,以名贵玛瑙研磨入汁,呈现天青、天蓝及粉青之色,“莹厚如堆脂”,润泽如玉,素雅清逸,契合士人情怀;釉面满布鱼鳞状细小开片,银光闪闪,其间偶见玛瑙结晶,灿若群星,別有意趣,最得世人追慕。<br> 汝窑用料奢华,工艺精湛,持续仅20余年,故制品稀少。南宋时期,即如周辉《清波尔志》所云“近尤难得”,享有“汝窑为魁”之美誉,傲居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是北宋时期官窑之代表。宋元明清时期,汝瓷一直秘藏于内府,流传至今不足百件,为世所珍。<div>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汝州市区东南部老城区发现“张公巷窑”遗址。从目前获得的大量瓷器标本观察,张公巷窑烧造的器型、釉色及工艺,深受汝窑影响,其中少数亦与汝窑相近。“张公巷窑”继承“汝窑”衣体,对于深入研究“汝窑”的烧造工艺流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div> 1、北宋汝窑天青釉盏<br>通高5.70厘米 口径15.30厘米 盏敞口平沿,弧腹,下腹渐收,圈足。 圈足底缘存三个细小支钉痕,胎体呈香灰色,细润坚硬,扣声如磬。 通体施天青色瓷釉,润泽如玉,釉面满布细小开片,典雅静谧。 天青色瓷釉的形成,是因烧造时将名贵的玛瑙研磨入釉,同时对氧化铁含量(约2%)、烧成温度(约1200℃)及窑炉还原焰进行有效控制,方才形成“莹厚如堆脂”的质感,润泽如玉,素雅清逸。 北宋汝窑天青釉盏摄影作品 2、北宋张公巷窑天青釉碗<br>通高9.30厘米 口径19.80厘米 足径7.00厘米 碗直口,圆弧腹,下承圈足。圈足底缘素胎,胎体呈灰白色,细腻坚实。 体施天青色瓷釉,晶莹清透,玻璃质感较强,釉面布满细碎开片,恬淡自然,清丽雅致。 张公巷窑烧造的器型、釉色及工艺,深受汝窑影响,其中少数与汝窑相近。 本器以天青釉为主基调,亦是承袭自汝窑的釉色特质,自然含蓄、恬淡宁静,深受彼时文人阶层的喜爱。 3、北宋张公巷窑青釉折沿盘<br>高2.10里米 口径14.80厘米 足径10.00厘米 盘直口折沿,腹部略浅,平底,圈足,底足内留有六个支钉痕。 胎体呈灰白色,细腻坚实;通体施青色瓷釉,釉面隐约可见细碎开片,纵横交错,恬淡雅致。 本器圈足内所留支钉痕,缘于当时采用的支烧工艺, 且注重釉色,以素面为尚,反映出张公巷窖承袭汝窑的烧造特质。 4、北宋张公巷窑青釉梅瓶<br>通高25.10厘米 口径3.90厘米 腹径12.00厘米 足径6.80厘米 瓶小口,圆唇外翻,短颈丰肩,敛腹下收,圈足内隐。 胎体呈灰白色,细腻坚实。通体施翠青色瓷釉,莹润洁净,玻璃质感较强,釉面遍布细碎网状开片,淡雅纯美。 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见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 “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5、北宋张公巷窑青釉玉壶春瓶<br>通高18.20厘米 口径3.90厘米 腹径10.00厘米 足径5.60厘米 瓶口微侈,颈部稍长,顺势外展为肩,圆鼓腹,状如水滴垂落,造型灵动,秀丽端庄。 圈足底缘素胎,胎体呈灰白色,细腻坚实。通体施青色瓷釉,釉质呈乳浊状,釉面布满细碎开片,恬淡含蓄。 本器素雅莹彻,简练大方,返璞归真之气韵亦如宋欧阳修“道尚取乎反本,理何求于外饰”所言,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娴雅生活、清雅艺术风尚的倾心追求。 汝瓷青若天,官瓷片如冰,哥瓷润若酥,定瓷白如玉,钧瓷灿若霞。其自然含蓄、清新淡雅的独特气韵,凝结着宋代文人士大夫“道法自然”“格物致知”的精神意趣,诠释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理念及思想追求,其影响深远,跨越时空,超越国度,散发着永恒魅力。 官窑,创烧于北宋末年,是宋代著名的御窑。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载:“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以“官”为名,并非刻意标榜,而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写照。官窑瓷器釉面开片或纵横疏朗,或细碎交织,自然天成。学术界一般认为北宋官窑窑址在今河南开封。 宋室南渡后,为延续北宋官窑制度,在临安(今杭州)复设“修内司”与“郊坛下”两处官窑,窑址位于今杭州南郊的凤凰山老虎洞与乌龟山。<div>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尤以粉青釉见长;主要器型有尊、壶、瓶及洗等,多为仿古器型,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代表了宋代御瓷制作的最高水准。</div> 由于官窑瓷器经过数次施釉,釉汁流动较大,胎土含有较高的铁元素,且采用垫饼支烧与裹足支烧的烧造工艺,故口沿、器足或出现“紫口铁足”的特质,愈显典雅庄重。<br> 官窑多为素面,旨在突出釉质、釉色之美,高洁古雅,亦如北宋苏轼诗句所言“天工与清新”“疏淡含精匀”。如此删繁就简,是宋人推崇“大道至简”及“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至真;器物多作仿古,则是金石学及复古思潮盛行,时人追慕古意的精要,代表了南宋时期御瓷烧造的风标。 6、南宋官窑青釉八曲碗<br>通高6.90厘米 口径18.30厘米 足径8.30厘米 碗口呈等边八角形,圆唇,腹部圆弧渐收,下承圈足。 口沿上的八条折角线纵贯至底。 通体施粉青色瓷釉,晶莹润泽,釉面饱满。 本器造型一改常见的圆形,曲中见直,柔中寓刚,需经多道工序,精工细作,方能成器,即古人所言“圆器易制,而琢器难得”。 7、南宋官窑青釉出戟尊<br>通高26.00厘米 口径14.80厘米 足径9.50厘米 尊口呈喇叭状,如琼花绽放,颈部收束,腹部凸出圆鼓,胫部外侈,下承圈足; 尊身上下皆以扉棱纹为主纹饰,谓之“出戟”。 通体施青色瓷釉,晶莹润泽,釉面满布大小不一的开片,纵横疏朗。 出戟尊,又称扉棱尊,器型仿烧自商周时期青铜酒器觚或尊。 为符合时代审美取向,瓷尊纹饰已趋于简化,一般认为早期出戟尊主要作为宫廷祭祀礼器使用,后期逐渐演变为插花或陈设之器。 展示“南宋官窑青釉出戟尊”的展柜 8、南宋官窑青釉贯耳壶<br>通高22.50厘米 口径9.00厘米 腹径16.00厘米 足径9.60厘米 壶直口方唇,颈部较高,腹部呈方角椭圆形,颈、肩两侧附管状“贯耳” 壶身装饰有简练的扉棱纹、凹弦纹。 通体施翠青色瓷釉,釉面满布大小不一、纵横交错的冰裂状开片,纹间闪烁点点金光。 宋代盛行仿制古代器物,如本器造型仿自商周时期青铜壶,省去青铜器的繁装饰纹样,仅以釉色作为主要装饰,尤显复古典雅、素净雅致。 9、南宋官窑青釉簋式炉1<br>通高7.70厘米 口径9.90厘米 耳距13.50厘米 足径6.80厘米 炉敞口圆唇,颈部略收,腹部下垂,两侧置一对鱼形耳。 炉体上敛下丰,饱满稳固,双耳向外扩张,愈显庄重。 通体施粉青色瓷釉,釉面满布大小开片,纵横舒朗,恬淡自然。 本器造型仿烧自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簋,与原型相较,摒弃了繁纹饰,代之以清新淡雅的釉色,并对器型稍作改动,意在化繁就简,突出器物的自然古朴之韵。 10、南宋官窑青釉簋式炉2<br>通高7.20厘米 口径10.40厘米 耳距13.80厘米 足径6.70厘米 炉敞口圆唇,颈部略收,腹部微鼓下垂,扁平双耳,圈足。 通体施粉青色瓷釉,面隐约可见细密的开片,纵横交错,淡雅含蓄。 以瓷釉作为主要装饰,是宋代官窑的特色,塑造莹彻素洁的质感,并利用胎、釉烧制过程膨胀系数不同而形成的自然开片,突出恬淡之美。 11、南宋官窑青釉长颈瓶<br>通高21.10厘米 口径6.30厘米 腹径13.60厘米 足径10.00厘米 瓶直口微敞,长颈,溜肩垂腹,圈足外撇,上有一对圆角长方形穿孔,相向贯通。 通体施灰青色瓷釉,莹润无暇,雅致天成。 长颈瓶是宋代典型的插花用器, 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此类瓶器多置于花架之上,为防止摔落,烧造时会在圈足上预制穿孔,使用时用缚带进行加固,足见其匠心独具。 哥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最为神秘莫测。有关哥窑之记载,始见于元代孔齐《静斋至正直记》,其后在明人著述的《格古要论》《浙江通志》及《遵生八笺》等文献中均有提及。 学术界普遍认为,清宫旧藏的“传世哥窑”瓷,是目前人们对哥窑认知的主要来源,其窑址的未知性,则为其身世增添几分传奇色彩;近年浙江杭州老虎洞窑址元代地层出土的“仿哥窑瓷”及龙泉瓦窑路窑遗址出土的“龙泉哥窑”瓷,则为学术界有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br> 传世哥窑器型主要有炉、瓶、洗、盘及碗等,大多为仿古器皿,在延续青瓷烧造传统的同时,在釉色装饰方面亦推陈出新。 典型的传世哥窑釉面满布大小两类开片,谓之“百圾碎”;黑色、黄色相间者,即古往今来爱瓷之人所称的“金丝铁线”,纵横交错,成为其独特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宋代窑工对瓷胎、瓷釉膨胀系数及炉温的精准掌控,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br> 哥窑以“开片”为美,其自然含蓄、富于变化的审美意境,是宋人对造化万物的认知,也是对美学的诠释与升华。后世对哥窑推崇备至,历朝制瓷名匠竭尽仿制,尤醉于“金丝铁线”之变化万千、逸趣横生,正如清乾隆御题诗所言“虽是难为兄所造,即今匹比亦应稀。” 12、南宋哥窑青釉八曲方盘<br>通高3.30厘米 口径17.00厘米 足径8.50厘米 器方正,四边兜弧,转角处向内翻卷,遂合八曲,俯视宛如一叶莲荷缓缓展开。 通体施灰青色瓷釉,厚润流泽,釉面满布黑色开片,纵横交织,古朴典雅,即如苏轼所言“合于天造,厌于人意”之意。 传世哥窑以圆器居多,方器较少,亦如清乾隆御题诗所言“陶器如立身,圆易方难为”,本器造型新颖别致,足见宋代哥窑高超的制瓷工艺。 13、南宋哥窑米黄釉鼎式炉<br>通高14.50厘米 耳距13.30厘米 足高5.00厘米 炉体直口,上置双立耳,腹部圆鼓,器身饰一周凸弦纹,留有五个支钉痕,三足落地呈柱状。 通体施米黄色瓷釉,釉质饱满,古朴雅致,釉面开片纵横交错,意趣盎然。 在宋代,上层社会的古物收藏与仿制蔚然成风 本器是以商周时期青铜鼎为原型烧制的复古礼器,既承袭古器精要,又顺应时代风尚,成为当时社会的文化标识。 书法作品:西江月“咏米黄釉鼎式炉” 14、南宋哥窑青釉立耳炉<br>通高5.90厘米 耳距9.50厘米 腹径10.08厘米 炉体扁圆,上置双立耳,束颈较短,三足落地呈袋状。 通体施灰青色瓷釉,厚润流泽,釉面可见大小开片,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意趣。 本器是宋人“四般闲事”中的焚香用具,正如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所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摄影作品:南宋哥窑青釉立耳炉 15、南宋哥窑青釉水丞<br>通高7.00厘米 口径2.60厘米 腹径7.60厘米 足径4.90厘米 器小口,颈部较短,器身浑圆饱满,圈足内收。胎体呈深褐色,细腻坚致。 通体施灰青色瓷釉,厚润流泽,釉面满布黑黄相间、大小不一的开片,谓之“金丝铁线”,意趣天成。本器造型隽巧玲珑,盈手可握。 水丞,本是中国古代管理水利的职官,文人假名用于贮水之器,并时常配以金属质地的小勺。置于书房案头的水丞,既满足文人日常书写的需要,又寄托士大夫们追求的闲情逸致。<br> 哥窑瓷器珍品展厅 手机扫码二维码,可以收听部分经典展品介绍 50艳美—御宋五大名窑珍品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