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0年7月1日是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四十周年的纪念日。而我们铁十师的球队从1964年转战成昆铁路开始时成立至今也快五十年了。</p><p class="ql-block">部队的球队如同部队的连队一样,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随着队员年龄的增大、下连队提干、调任别的职务,或有新队员补充,有进就有出。有的到了基层单位,有的退伍转业回到了地方,但这些战友们无论到地方干什么,无论在地方干了少年,成昆线都是他们永远魂牵梦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基于战友们对成昆线对西昌对球队战友的感情,在成都的原铁十师球队退伍的战友动起了脑筋,何不利用庆祝成昆铁路通车四十周年之际,组织十师球队的战友们重返成昆线,来一次全队的大聚会。</p> <p class="ql-block"> 有了这个想法固然好,但离具体实施还有很大的差距!首先要征求分散在全国各地球队战友的意愿,再就是需要做好详尽的组织和接待计划。鉴于这些战友都是满了六十岁以上的老同志(有年龄大的都七十余岁了),可能出现的意外也须考虑在内。由于铁十师是1970年底前移防襄渝线的,所以聚会活动限制在1971年以前入伍,参与过成昆铁路修建的战友。通知发出去了,反馈也陆续回来了,问题主要集中在聚会时间不一致。有的是家里有事,暂时出不去、有的是顾虑夏天的暴雨塌方,去了回不来、有的是因病暂时出不了门......但对重返成昆线的愿望是一致的。都希望再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去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 筹备是复杂而详尽的,反反复复就是半年,经全队人员一致同意,聚会的时间终于定在了2011年的10月下旬,聚会的接待地点确定了,重返西昌活动的项目确定了,接送站的车辆准备好了。成都的战友做好了一切预案,只等战友们的到来了!</p> <p class="ql-block"> 时间来到2011年的10月下旬,来自北京、上海、西安、青岛、江苏、浙江等七省十几个城市的球队战友陆续到达成都。成都的战友则准备了七辆小车,负责接飞机的、负责接火车的、在宾馆大堂负责接待登记的全部按事先的安排有条不紊。</p> <p class="ql-block"> 篮球队队员中铁建党组纪委书记李河川来了、篮球队领队中铁20局副局长冯国兴来了、球队队长高忠冠来了、球队指导员周德国来了、乒乓球队队长王嘉福在昆明开完会也赶来了、球队62年入伍的北京兵张迎年来了、后勤部战勤科的吕清普参谋来了、宣传科的贾增堂干事来了、政治部的施光楣干事来了、49团的袁国才干事来了......战友自退伍后回到了天南海北,能在几十年后再次相见,喜极相拥而泣,喜悦的心情无以言表……。让大家感到遗憾的是球队队长岳海峰、球队裁判吴本垣因病住院治疗,球队的二班长潘中生要带队参加柔力球比赛而无法参加聚会。但是接待大厅高悬的闪闪发光的欢迎标语:“战友是前世的缘分,今生的弟兄”就说明了重逢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球队的聚会活动是从重返成昆线开始的,成都的战友早已为大家买好了去西昌的软卧火车票。坐在火车上,行驶在亲自参与修建的成昆线上,战友们倍感舒坦!回忆起当年的军旅生涯大家说啊!笑啊!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岁月……经过一夜的旅途,多年来魂牵梦绕的西昌到了!</p> <p class="ql-block">西昌,早已不再是当年脏乱差的西昌了。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民族团结广场宏伟壮丽;西南最大的湿地公园建设,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还有鲜花装点的宽阔的街道……耀眼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西昌也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迎来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下榻在“邛海宾馆”,就在邛海公园的旁边。由于大家旅途劳顿当天就安排的是自由活动,第二天一早大家便集合,排着整齐的队伍,抬着事前准备的花圈,向坐落在芦山脚下的“西昌烈士陵园”走去,看望当年为了国家修建战备铁路而长眠于此的战友!</p> <p class="ql-block"> 这也是我们重返成昆线的重要活动之一。庄严肃穆的队伍整整齐齐地肃立在纪念碑前,由成都兵李经建代表大家致悼词,并集体向牺牲的战友三鞠躬,了却了重回西昌看望战友的夙愿。</p> <p class="ql-block"> 为牺牲的战友扫完墓,大家又坐车向城里驶去,大家的心愿还有一个的就是要去当年的十师机关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 当年铁十师进驻西昌时,将师部设在了因文革停课的民族干校,一住就是六年,直到1972年底,十师留守处撤离后,州政府又将十师机关旧址经过修缮改建,重新开办了凉山州民族干部学校。院内的建筑变化不大,政治部大楼拆掉了,修成了家属楼,司令部大楼尚在,院内的一草一木看着格外亲切。</p> <p class="ql-block"> 当年篮球队训练的篮球场一点没变。既然到了当年训练过的球场,就向学生借了一个篮球,不由分说地在场上练开了。如今战友均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了,依然排着队上篮,抢篮板、三打三、蹦哒得挺欢。</p> <p class="ql-block"> 球队队长高忠冠奔七十的人了,投篮还是那样的精准,还是与当年一样的动作,博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声。</p> <p class="ql-block"> 在球场上,队员们都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仿佛还是几十年前的小伙子……。</p> <p class="ql-block"> 学校的老职工得知是当年的8815回来了,纷纷对当年的铁道兵伸出了赞许的大拇指!</p> <p class="ql-block">李河川的夫人尚雁萍是原十师师长尚志功的女儿,这次重返她也参与了。她到当年的家属院去故地重游回来后说道:“什么都变了”。李河川还到北街上找到了一家理发铺,理发铺的老师傅还是当年的那个掌柜,说起尚师长经常去刮胡子,胡子是又硬又密,老师傅仍然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乒乓球队的战友也找到了当年练球的地方,现在已扩建成一个室内场地了,他们还同在那里练球的爱好者举行了一场乒乓球友谊赛。</p> <p class="ql-block">重返的第三天是安排参观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由于基地的李司令是铁二代,对铁道兵有着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虽然他在北京开会,得知我们要去参观,马上派其秘书安排了大巴车把我们一行二十几个人直接拉到了发射塔下,还派出了专业技术人员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不仅近距离地详尽地参观,还可以触摸到发射架,这是普通游客不可能享受的待遇。在此我们这些退伍的铁道兵要好好地感谢我们的铁二代李司令员。</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又去参观了运载火箭的陈列室和航天博物馆,大家真是开了眼界,满意尽兴而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昌在1964年铁道兵进驻之前仅仅是一个老少边穷名不见经传的边城。成昆铁路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边城变成了名符其实的科学城航天城!有一首彝族歌曲“卡沙沙”里唱到“铁路修到了凉山下,彝家妹子乐开了花,千言万语说不尽,心里有几多知心话......”,凉山州建设的突飞猛进,彝族同胞的整体脱贫,都离不开成昆铁路的建成通车,离不开这造福子孙后代的成昆铁路。</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铁道兵就是为民造福为祖国强盛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我们作为其中曾经的一员是我们一辈子的荣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是永远的铁道兵!</p> <p class="ql-block">附:参加重返西昌战友名单</p><p class="ql-block">冯国兴、李仁伟、贾增堂、</p><p class="ql-block">施光楣、张迎年、吕清普、</p><p class="ql-block">高忠冠、王嘉福、许家生、</p><p class="ql-block">姚宝林、吴 军、王定龙</p><p class="ql-block">张 阳、李胜如、李玉华、</p><p class="ql-block">李河川、尚雁萍、葛永胜、</p><p class="ql-block">周德国、王普建、黄东木、</p><p class="ql-block">杨 玲、沈金保、谷祝胜、</p><p class="ql-block">李锦田、隋福安、吴 舰、</p><p class="ql-block">李经建、肖登和、于庆华、</p><p class="ql-block">梁 宁、董 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