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药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是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经验结晶。春秋以往,代有圣贤,诸医流派,百家争鸣,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医家通过家传师承,实践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诊疗体系,默默地为百姓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邯山区中华堂传统诊疗技术已被列入区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华堂(邯郸华仁中医院)现已声名远播。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历史沿革</b></div> 中华堂始创于清光绪年间(1906年),迄今一百多年,由现中华堂传人李利军的外曾祖父甘泰顺创办,甘泰顺传长子甘玉堂、次子甘印堂,行医在邯郸鸡泽县,以擅长治疗内科疑难病症及妇、儿科疾病而闻名乡里,当时中华堂疗效出众,福泽乡里,声名远播,求诊者络绎不绝。1937年抗战爆发,甘玉堂、甘印堂和李银田(时任八路军卫生员)常在一起探讨医术,共同研讨医道,并悄悄为八路军治病、送药。后李银田在永年广府城被捕死于狱中,甘玉堂逃至北京(时称北平),隐名埋姓,继续行医。1976年“文革”开始,医籍大部分被毁灭殆尽,所幸中华堂医理、秘方被偷偷地保留了下来。 中华堂中医经过中华堂几代人一百多年的历练总结,所传医理、秘方切实适用,效果显著,包括诊、法、方、药(术)四个方面。<br> 一、诊:中华堂所传诊法首重脉诊和扪诊,脉象以六淫、气血、经络结合脏腑生理、病理命名,诊妇人脉和小儿扪诊别具特色,实用性强;二、法:中华堂所传治疗法则,重气化、倡脾胃、调中气,为治疗疑难重症指明了方向;三、方:中华堂所传经验秘方实用性强,以病定方,以方辨病,颇具特色;四、药(术):中华堂所传药理是以理阐药,其理所应天地运化,理清法明,药效独特。如对夏枯草、杏仁、神曲等等的独特认识,未见任何医书记载。所传金针术擅治小儿诸症及疑难病症,有立竿见影之效。<br> 中华堂中医诊、法、方、药(术),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既有传承祖国医学的精华,又有中华堂几代人自己的心血结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中华堂所传医术精简、实用,辨证治疗别具特色,诊、法、方、药与现在的教材均有一定区别,所传秘方切实适用,效果显著。迄今为止,中华堂的患者遍布海内外,每年治愈了大量的疑难重症患者,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不使此法淹没失传,需要当代人倍加珍惜和保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传承谱系</b></p><p class="ql-block"> 中华堂传统诊疗技术以父传子的方式传承。创始人:甘泰顺(1876—1952年)邯郸。第二代传人:甘玉堂(1903—1983年)、甘印堂(1906—1988年)、李银田(1910—1938年)邯郸。第三代传人:李利军(1974—)邯郸、李敬军(1984—)邯郸。</p> 李利军,主任中医师,国家第四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第二批、国家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自幼喜欢聆听祖上行医故事和医术,稍长醉心研读祖上医籍,结合口传心授自学中医,成年后终获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访名师、勤临证,结合中华堂所传诊、法、方、药(术)之理,融会贯通,去伪存精,言于古,验于今。对中华堂所传医理、医技娴熟于心,对治疗内、外、妇、儿、眼科等多种疑难病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中华堂“重气化、倡脾胃”的理论指导下主持的治疗“视神经萎缩”科研项目,经专家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 参考资料:<br>《邯山区文史资料 》 第五辑 非物质文化遗产<br>文字编辑:王璞楠<br>图片整理:索红艳 杨秀梅<br>审 核:郝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