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逝世132年后,我才读懂了他

雪牦牛

你我不相识,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轨迹,可是我的孤独认识你的孤独。我们或多或少都以自己的方式了解梵高,他身后的声誉伴随着各种标签:<strong>贫困、孑然一身、在躁郁的精神问题中悲惨地终结了自己的生命。</strong>如果我们再走近他一点,<strong>不仅仅被那些天价作品阻挡,而是观看发生他生命中的故事,也许能跳脱标签的限制</strong><strong>。</strong> <strong>01</strong>梵高家族在17世纪的荷兰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虽然18世纪初,家族的社会地位稍有下降,仍有许多家族成员身居要职。文森特·梵高的祖父是牧师,父亲提奥多洛斯继承父业,也成为受人尊重的布道者,母亲来自于海牙有名的图书装订商家庭。 梵高儿时的家梵高的两位姑妈嫁给两位将军,一位叔叔参加海军,是荷兰海军最高军衔的中将……与后期梵高贫困潦倒的生活不同,他的家庭富裕而和睦,家族成员间来往密切且互相帮助。梵高生于1853年3月30日,虽是父母的长子,但在他降生的前一年,母亲诞下一子很快夭折。 纪录片《梵高:画语人生》剧照梵高这个名字是为第一个孩子取的,第二个孩子也就是梵高延续了这个名字。<strong>而这彷佛也是他生命的第一个暗示,他生性孤僻,认为自己的哥哥才是完美的。</strong>好在他与小四岁的弟弟提奥相知相伴,一同度过了童年时期。 梵高《戴草帽的自画像》1887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梵高的父母注重教育,为孩子们请家庭教师辅导课程。虽然在之后的事业上他屡屡受挫,但良好教育使他才能在各个方面得以显露。1869年,梵高在从事艺术品交易的叔叔帮助下,作为最年轻的雇员进入海牙古皮尔公司总部工作,他将叔叔作为自己的榜样,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品经纪人而努力学习。 <br></br><strong>1873年,他去往伦敦古皮尔分行,也是在那时开始与弟弟提奥开启了持续一生的通信。</strong>两年之后,作为艺术品经纪人的梵高,过多地与人交流以及售卖自己并不认同的作品让他难以忍受。1875年4月,梵高在英国拉姆斯盖特的一所学校教授那里的男孩们法语、德语和算数。而这时,对宗教的强烈信仰使他去往伊思莱沃斯,为成为一名牧师做准备。 纪录片《梵高:画语人生》剧照1876年10月,他在给提奥的信中写道:<strong>“不管未来的境遇如何,我的人生使命就是传播福音……你可知一个可怜的布道者可能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孤独的角色,但是他能够唤醒人们内心的信仰……”</strong>亲人们依旧为他新的工作选择而尽力施以援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牧师,进入神学大学之前需要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他的叔叔约翰尼斯给他提供住宿,姨夫斯特里克为他请了教授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老师辅导功课。 梵高《卧室》1888 巴黎奥赛美术馆24岁时,他到了比利时的博里纳日矿区,身体力行地实践作为一位牧师的准则。矿区真实而困苦的生活使得一直平顺生活的梵高痛苦不已。接着一场严重矿难的发生和罢工的爆发,他脱去牧师整洁的外衣,走下布道讲台,跟随矿工下到了700米的深井下。 “我在一个煤矿里度过了大概六小时……已经有很多人死在了里面。有人因吸入有毒气体而毙命,有人死于瓦斯爆炸,还有人死于地下渗水,或者老旧隧道的塌陷等等。这个地方很昏暗,第一眼看上去,这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阴森荒凉。大部分矿工因为患热病而变得很瘦弱,面色苍白……矿区周围是那些贫苦矿工们住的棚屋,它的旁边还有一些早已被煤烟熏黑的死树和满是荆棘的树篱,以及粪堆、灰堆、炼焦堆等等……“他写了长长的信件为提奥描绘矿区的生活。 他意识到圣经经文与说教在这里没有任何用处,宗教让步于现实工作。他不知疲倦地护理伤员,将自己的衣物、钱、甚至床全部捐献,以至于不得不搬到矿工的小屋同住,白天则挽起袖子满身泥污从事艰苦的劳动。 纪录片《梵高:画语人生》剧照矿工悲惨的底层生活让具有丰富情感的他备受煎熬,矿工形象也成为其早期绘画所描绘的主题。画面中没有精确的人体比例与优美的风景,背煤的矿工妇女因负重而艰难前行,远处的城镇因为工业发展而日渐富裕。矿工从事危险繁重的工作却被自己建设世界拒之门外。梵高质问自己:<strong>“这个经历太可怕了。造成的伤害、悲伤、痛苦太大了。如果我们不能从中学到一些什么,那我们能从什么当中学到一些东西……”</strong> 梵高《有白杨树的小路》1885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工作之余他大量阅读社会和文学作品,米什莱德《法国大革命》、莎士比亚、维克多·雨果、狄更斯、斯托夫人、埃斯库罗斯都是解答疑惑的工具。并有着极其深刻的个人理解:<strong>“在莎士比亚中会有伦勃朗的某些东西,在迷失当中会有柯雷乔的某些东西,在维克多雨果当中会有德拉克洛瓦的某些东西,甚至在福音书中还有伦勃朗的一些东西。”</strong> 此时,如果梵高没有选择绘画,他也许也能成为当时不错的写作者,超越不少的二三流无病呻吟、哗众取宠的作家。“我画了一幅素描,画的是矿工,男男女女正迎着清晨的光辉走在雪中,路上长满荆棘,他们的影子在黎明的暗光中若隐若现。画的背景是矿井的大型建筑物和大片的煤渣堆,他们模糊地屹立在苍穹下。“ 纪录片《梵高:画语人生》剧照或者凭借自己精通的多国语言继续担任教师。可他对宗教过度的热忱和对矿工的深切同情被教会认定为疯狂的举动,有损教会的高贵,将其赶出教会。 梵高《安特卫普雪景》1885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1880年7月,梵高给弟弟的信中详细描述了自己的内心:<strong>“事情就是这样,你能否告诉我,如何通过外在发生的事情去观察内心的世界?你的灵魂中可能有一把大火,但是没有人通过它获得温暖,旁人能够看到的只是烟囱里升上来的那一缕青烟。”</strong>梵高在多年尝试各种工作之后依旧无法得到精神上的安宁,宗教也无法再带来切实的慰藉。 在梵高一次次事业失败之后,曾经竭力帮助自己的父母和亲戚也开始不解和埋怨,认为多年的工作和年岁的增长,梵高辜负了家族众望。事业上接踵而至的打击让梵高开始变得落魄,但他开始清楚自己想要的方向。 <strong>02</strong>他告诉弟弟失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天性卑劣懒惰。另一种人是因为他的内心深处被一种强烈渴望所折磨,双手被困什么也做不了。提奥鼓励决定成为画家的哥哥,他告诉梵高,<strong>如果你决定和生活战斗,那我将站在你身旁与你一起战斗。</strong>在弟弟的鼓励和资助下,梵高选择了他的宿命。 提奥如果没有背后的支持者,无论谁也无法成功,虽然梵高的绘画之路在他生前绝不能算是成功,但是弟弟每月的资助得以让他8年间不间断地进行绘画。<strong>也是从这时开始,他不想孤独地活着,他想为他人而活。</strong> 梵高《早晨外出工作途中》1890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1881年他追求自己的表姐被拒绝,并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同年在海牙,他做出更骇人的举动,接纳妓女的克里斯娜,这个女人有私生子,梵高在寒冷的冬天将她领回家,因为她又怀有了第二个私生子。梵高的行为触怒了身边所有人,亲人和父母与其纷纷断交。 <br></br>梵高同情这个粗俗愚昧的女人,就像他之前同情矿工们一样,对待她也是理性的,为了拯救她甚至提出结婚。<strong>面对众人的质疑,梵高回答她从未见过真正的善,又怎么能要求她从善呢?</strong>对她和两个孩子的接纳,使得梵高的生活更加拮据,给提奥的信中也满是催促他尽快打钱过来,因为昂贵的颜料和供养一个家庭让他困苦不堪。提奥与哥哥产生争执不可避免。 纪录片《梵高:画语人生》剧照在巴黎的提奥继续了梵高最开始的工作,在巴黎是成功的艺术品经纪人,他在印象派初期便目光独具,组织了多场印象派大展,大力推广印象派。印象派画家们的逐渐成功让长期想要售卖自己的画作的梵高对弟弟产生了质疑。他质疑提奥是不是作为艺术品商人羞于展示自己哥哥的画作。这样看来梵高真的让人难以忍受,伟大的人伴随的应该是无损的品格而不是生活中各种不堪。 布莱希特在剧本《伽利略传》中描绘了一个贪吃、胆小的巨人形象伽利略。伽利略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怯懦的他惧怕教会,知道他的好友成为教皇,他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公布了日心说,触怒了教会,教会决定惩戒伽利略。 伽利略宗教法庭审判官说:<strong>“实际上用不着对他太厉害。他是个肉做的人,马上就会屈服的。”</strong>教皇说:<strong>“最多叫他看看刑具。“</strong><strong>没有受到酷刑,仅仅刑具就能让坚持真理的人瞬时放弃信仰。</strong>之后的伽利略被学生唾弃,他继续教学,教授有悖自己信仰的事情。 纪录片《梵高:画语人生》剧照直到晚年,他终于得以发布自己的发现。布莱希特为什么没有直接描绘一个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是将伽利略懦弱、犹豫的多面性格展示出来?伽利略不像是一名伟人而是与普通人无异,这种设置将人性的复杂、坚持理想的困难呈现给观众。 梵高告诫自己:<strong>“今天的我就是昨天的我,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就不能在中途改变主意,其实一无所得、一无所获,也要坚持,不要放弃。他意识到自己很难相处,与人交流并不讨喜。”</strong><strong>“一个人如何用准则影响和制约自己的生活?对于艺术如此,对其他的事情也一样。伟大的事物不是偶然的,他们一定是明确的意志与渴求。“</strong>很快他又孑然一身,但是生活让他有了更多的理解。 <strong>03</strong>1885年,梵高创作出了吃土豆的人,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对劳苦大众有着切身的同情,梵高刻画了正在用餐的农民一家,画面颜色昏暗,他想尝试表明这些人是如何在灯光下用餐。他想传达出一种与文明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当然这在当时很难被理解。于是他感叹:<strong>“我为什么因为那些宁静、朴素的画作受责备呢?我只是试着表现我所看到的,并没有表现别的什么呀?”</strong> 梵高《吃土豆的人》1885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为了这幅画,他花费许多夜晚在昏暗的灯光下观察人物,画了四十个不同视角的人物头像,而这些不同的视角最终组合成现在我们看到的人物印象。这幅绘画具有非常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众多画家在进行画我所见的时候,梵高甚至超越了客观描绘现实事物的印象派画家们,开始画我所感的艺术创作手法。 《吃土豆的人》局部他对此有着清晰的解释:“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比画农民或者拾荒者以及工人更容易了,但实际在绘画中没有什么像画那些日常人物那样难。据我所知,没有一个学院可以教人如何画挖掘者、播种者、往火炉上放水壶的女人或者是做针线活的妇女。但每一座重要的城市都有一个可供选择的历史人物,阿拉伯人、路易十五等模特的学院,总之都是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各种人物。那种解剖室的结构通常什么都不是,只是在学者的眼中是精确的。告诉他我不想让他们看起来是学术上的精确,告诉他我想说如果一个人把挖掘者画的跟照片一样,那么画中人一定没有在挖掘。告诉他我认为米开朗基罗作品中的人物是极好的,尽管人物的腿无疑太长,臀部太宽。告诉他在我看来,米勒和莱尔米特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没有以精确枯燥的解析式的方法、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来画画,而是按照他们自己厨房的感觉来画。告诉他我非常想学怎样创造出这种不精确,这种偏差,这种对真实的加工和变形,如果你喜欢谎言,他们会被证明很好,但却比事实上的真实更真实。“ 梵高选取的模特受到质疑,<strong>他们不是雷诺阿笔下的巴黎白领的样子,也不是德加笔下优美的芭蕾舞女,而依旧是来自最底层的劳动人民。</strong><strong>相貌丑陋、面容憔悴的老妇人在他看来是被岁月耕犁过的人,而这些人才是有价值的人。</strong> 雷诺阿作品 德加作品1886年,他再次去往巴黎,与弟弟同住,并借此机会结识更多的印象派艺术家。巴黎之行他遇到了莫奈、塞尚、毕沙罗、修拉等人,印象派明亮的色彩、先进的光学理论影响了他,他的画面色彩更加奔放。 梵高《鸢尾花》1890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两年后,为了不继续成为弟弟在巴黎的累赘,1888年,他去往法国南部的阿尔,也就是在这里,他找了日本浮世绘笔下的色彩。那里广袤的土地和灿烂的阳光,让梵高心中的情绪得以最大的舒展。 强烈的艺术创作和生活感受让他的精神出现问题,他渴望能与人真切地交流,而此时高更出现了。高更在提奥的建议下,决定去阿尔与梵高一起创作。梵高得知后欣喜若狂,高更来临之前,他粉刷布置房屋,购置一切能想到的生活用品,此时他的情绪已经到了最高点,也为之后高更离去而精神彻底崩溃埋下了伏笔。 纪录片《梵高:画语人生》剧照梵高与高更他太过孤独,将分享和渴望被理解的愿望寄托在每一个人接近他的人,但痴狂的精神状态为靠近他的人带来的则是难以忍受。与高更的多次争吵彻底摧毁了他最后的精神寄托,他用剃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他成了阿尔村民眼中的疯子怪人,30多户村民联名问责,要求将他送入疯人院。他被警察强制送进疯人院无法逃离,他开始痛哭,问众人自己做错了什么,自己谁也没有伤害过。1889年,在第二次精神崩溃之后,他创作出了<strong>《星月夜》</strong>。 梵高《星月夜》1889 纽约现代美术馆<strong>04</strong>最让人感动的是<strong>《第一步》</strong>这幅画。提奥寄给梵高一张米勒画作的黑白照片,梵高随即临摹图上颜色,虽然是他借鉴米勒的画作,但是那明亮的黄、绿色,大地和树木都蓬勃地颤动着。田地间农作的父亲看到孩子,放下农具、蹲下身躯、敞开双臂等待拥抱正在蹒跚走向自己的孩子。孩子一定走的很慢吧,父亲要等待很久吧。可是父亲在这时等待的有多久,他心中的期望和喜悦便会持续多久。幼小的孩子还没有学会走路,她咯咯笑着也张开双臂想要扑向你。母亲弯着腰,孩子尽管大步向前就可以,面前是迎接的力量,身后有稳固的托扶。父亲脚边落下的农具,喜欢母亲身后虚掩的门栏。 梵高《第一步》1890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有的事物都在阳光的照耀下却几乎没有任何阴影,每一处都被梵高的色彩点亮了。<strong>他的画面中阴影消失了,色彩成为情绪的语言,代替了一切,他就是这样迎接和看待生活的。</strong>而这幅绘画创作于梵高生命的最后一年,能够在给提奥的信中多次提到自己希望有一个家庭,一名妻子,可爱的孩子。但是这个愿望他从来没能实现过,也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在弟弟的信中得知弟媳已经怀孕,他在回信中写:<strong>“我非常开心你的事情有了如此多的变化……米勒的《人生第一步》那幅画是多么漂亮啊。“</strong> 米勒《人生第一步》弟弟有了自己的孩子,新的生命即将到来,梵高感动不已。弟媳乔安娜回忆梵高见到孩子的情形:“提奥把他带到了我们孩子的摇篮的那间房,我们用文森特的名字为他命名。两兄弟静静地看着熟睡的小宝贝,双眼都噙满了泪水。然后文森特转过身来,指着摇篮上钩针编结的东西,笑着对我说:‘别给他盖那么多钩纱,我的小妹妹。’”1890年7月29日,<strong>梵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strong><strong></strong>一个人究竟能够经受多少苦难而不被摧毁,一个人的精神能有多刚毅,梵高短暂的一生可以告诉我们。<strong>我们从梵高的画中看到自己的孤独,看到生命的坚强,也看到毫无保留去爱的勇敢。</strong> <br></br>梵高不仅是无与伦比的画家,更是一名伟大的人,他将自己的痛苦转化为对生活壮丽的描绘。罗曼·罗兰说:<strong>“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strong>当我们拿到生活的车票,只能一路向前,正是因为有这些生活中的巨人,让我们经历无助和绝望时,能够看到他们的经历,如何在不被理解和被损害时继续向前。<strong>梵高就是屹立在我们生命道路上的灯塔,让孤独的生命凭借他的存在而有所依偎。</strong> <strong>愿曾经被损害的人被铭记</strong><strong>愿正在遭遇不幸的人被施以援手</strong><strong>愿此时我们心意相通</strong><strong>愿善良的人都生而逢时</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