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上山下乡苦难中历经磨练

杨宗德

<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要忌讳说苦,难道不苦吗?</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要忌讳说难,难道不难吗?</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经磨难吃大苦耐大劳,历经沧桑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经锤练见风雨见世面,历经成长风华正茂!</p> <p class="ql-block">  1970年4月22日,我刚满17岁,走出校园,离开上海城市,离开父母和家人,赴江西省瑞昌县湓城公社红卫六队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整整十个年头。</p><p class="ql-block"> 以生产小队为单位,我们12名男女知青组成一个知青班,住的是仓库用土砖改建的二人居住的房间,集体开伙食,轮留一人三天不出工负责挑水,烧饭,喂猪。平时自留地种菜,上山去砍柴,挑谷去轧米等农家活集体一起去干,或由个别人去干大家平摊出工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途径就是言传身教,知青参加生产队的生产劳动,与社员同甘共苦,成为队里的一个劳动力,生产队委派一名政治思想好,精通农业生产,劳动技能强的老农民担任我们的辅导老师来手把手进行传帮带。 </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的政治氛围里,思想教育的主线是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革“封、资、修”的命,铲除头脑中的私心杂念,“斗私批修”牢固树立扎根农村一辈子思想。 </p><p class="ql-block"> 这是十年里接受再教育的劳动方式和思想教育上的主要任务。 ——这是难,现在回头来看,确实是难。</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的农村是“一穷二白”,不通电,晚上照明点煤油灯,交通闭塞,连自行车都没有,生产条件极其落后,完全依靠肩挑手扛体力劳动来耕作种植农作物,生产力极其低下,面朝黄士背朝天,战天斗地干革命。</p><p class="ql-block"> 整整十年,每天劳动的价值按最高劳力工分评定标准为10分计算,合人民币5角左右,一年出工300多天,年收入不超150元,收入微薄,物资匮乏,缺医少药,吃穿用相当贫困,住食行极其简陋。</p><p class="ql-block"> 这是十年战天斗地的劳动环境和生活状态——这是苦,现在回头来看,确实是苦。</p> <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对知青确确实实是历练,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是人生经历上的历练,是思想品德上的历练,是身体素质上的历练,是精神意志上的历练,是人格成长上的历练,是聪明智慧上的历练。</p><p class="ql-block"> 这样子的历练度过了十年光阴,十年的摸、爬、滚、打;这样子的历练付出了十年青春,十年的艰、难、曲、折。</p><p class="ql-block"> 知青中有入团、入党的,有当上村干部、大队干部和公社干部的,我本人曾担任过大队知青排排长,公社知青农场副场长,先后入团、入党,曾担任过生产队会计和生产队队长职务。</p> <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总体上涵盖了苦难也涵盖了历练,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蹉跎岁月坎坷时艰,经受苦难经历锤炼,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这一系例“标签”是历史的烙印,是时代的痕迹,是人生的过往,是每一个知青一生经历中的重要阶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