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城那人那事》系列之《没有香槟的人生》 一一1962年支援巫溪建设的那批外来大学生

瓜妞儿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u> 【前言】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胜利取得,何止这场战役?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为推动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不懈努力,支边支疆支教支内从不曾停歇,皆与脱贫攻坚异曲同工。</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u> 六十年前夏天,有一批从万县专科学校毕业的学生娃儿,他们起旱(徒步)四天到巫溪县城,开启他们半个多世纪的人生,为推进巫溪经济社会发展鞠躬尽瘁,曾经激扬的学生娃儿,如今,有的已陆续离世,如熊朝荣、张运富、黄玉明、陈克义、郭相成、罗少平、赵祖柱、王和升、张继美等;健在的已耄耋之年,但依然身体康健,精神烁悦,安享幸福晚年,如刘国清、牟秀维、李承赋、韩安顺、王家昌、陈守云、龚启芳、邓金良、文汤万、张孔珍、肖光荣、梁辉、李国彬等,也有少数病残之躯,或记忆模糊,或神志不清;还有我不知道或叫不出名的叔叔伯伯们,他们将一生交付给贫困山区,如今还有几人能记起默默无闻又可歌可泣的他们?逐渐</u></b><b style="font-size:22px;"><u>消失的他们,亦如一曲时代的挽歌,</u></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u>值得为他们留痕留名。</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喜迎二十大,值建党101岁生日之际,谨献给所有最忠诚老共产党员们吧!</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他们那批人的子弟,我有心记录他们,但隔着光阴和山水,没法访寻有关他们资料和现状,他们于我只见过,只听说过,只身影闪过,只影影绰绰。那代人沉浮颠沛,我苍白的文字何以承载起他们峥嵘岁月?我该如何书写他们与第二故乡的青史,和那无尽的厚重往事。我带着忐忑和敬畏,识趣又卑微之心,用边征集边整理的方式进行,用人物简介写法简单记录,能征集多少是多少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2年7月,万县专科学校毕业一批学生娃儿,他们听从组织的安排,义无反顾来到偏远地瘠民贫的巫溪县。当年万县专科学校设置科目有师范科、工科、农科(土化)。师范科、工科校址在吊岩坪,学制为两年;农科(土化专业)在龙宝原农校,为制为三年,统一校徽“万县专科学校”。由于我父亲属农科毕业那批学生,我只对我父亲那批次分配到巫溪的情况略知一二,这里我重点对农科毕业生进行回顾。 8月,农科毕业生一行大概20多人,他们驮着行李,或者根本说不上什么行李,只破旧的棉絮和换洗旧衣物,装着几本发黄的旧书,从万县吊岩坪起旱到的巫溪县城。同期毕业前往的还有师范科毕业生自愿到巫溪支教的,大多数分配到各中小学任教,比如巫溪中学音乐老师傅榕的妈妈姜光媛老师,据姜老师回忆,她们师范科历届毕业到巫溪支教的不在少数,几十年来为巫溪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的巫溪县大部分地区崇山峻岭,山高水险,丛林纵横行路难。县城则处于万山沟壑中,进入县城难度可想而知。他们辗转坐载货轮船到巫山,再从巫山坐木船到大昌,从大昌沿大宁河岸徒步而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整整耗费四天半才艰难抵达县城,有的脚磨破皮打起血泡,有的中暑晕厥难耐,尽管如此,未能让他们畏惧和退缩,这些学生娃儿还乐观编了几句顺口溜“巫溪巫溪,地广人稀。既无良田,又无好地。苞谷洋芋,代替大米。常年不见,汽车飞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初来乍到的他们,一个个用一颗新奇向往年轻火热的心,面对交通闭塞,贫穷落后,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大多数出生贫寒之家,这些对他们好像都无所谓。抵达报到之时恰好赶上召开全县四干会,很荣幸地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四干会,也算稍加休整,卯足干劲儿,便带着知识、智慧、理想、胆识和信心,亦如一支生力军,注入县域各行各业,分赴各个岗位,有的到了党政机关、有的到公社(乡镇),有的进了供销社和粮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巫溪有民谣“山大坡陡石头多,地广人稀土瘦薄;交通闭塞水源缺,易旱怕涝灾害多”,这确实是六十年代初的真实写照。巫溪是一个典型农业基础脆弱山区农业县,无论县城还是乡村,远离现代文明,农业生产方式依然是刀耕火种,肩挑背驮,农村生产力水平很低,农村经济结构趋于单一。工业起点极低、比重小,财政自给能力极差,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简直说不上,总体经济生活水平与全国、全省、全地区比较差距巨大。无论农民、工人、城镇居民均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在这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如新鲜血液在各个领域流动起来。在此,他们历经了六十年代自然灾害贫困时期,文化大革命动荡时期,1976年如火如荼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时期;历经了1979年一1988年十年改革。他们同巫溪人民一道,发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战天斗地的精神,用知识和胆识治山治水,改田改土,兴修水利,修建公路,投入顽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建设中,以改变巫溪人民群众的交通、生产、生活条件为己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哪个不是穿着粗布衣踩着草鞋,踏遍了全县4030平方公里的贫瘠土地,哪个不是吃着苞谷、红苕和洋芋“三大坨”,在田边地头,杂乱工地,乡村教室,深山峡谷,一路颠簸,风尘仆仆,不分白天黑夜“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辛勤劳作。不怕风吹雨打,不怕天寒地冻,不怕苦不怕累,奉献着、简单快乐着!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引领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历经农业合作社、农村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开拓农田基本建设,引领推进教育文化事业各项发展。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事实证明, 他们这群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踏着奋劲的步伐,耕耘大巴山东南的峡郡桃园,用靑春普写壮丽诗篇!曾经的这群学生娃儿,是指挥者、更是实践者,在各个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改变巫溪落后面貌,推动巫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为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成为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创新⼈才队伍,成为建设巫溪、发展巫溪的中流砥柱。比如:熊朝荣校长在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几十年,成为教育界人人称道的精英;李承赋主任才华横溢,文韬武略,书写出有价值《巫溪县志》;还有罗少平局长,几十年在农林畜牧业战线上拼搏,成为董书记时期农田基本建设改田改土最得力的干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牟秀维书记、黄玉明副县长从公社干部干起又脱颖而出,成为出色的县委书记和县长;张运富同志从农村工作转战司法战线,成为出色的法律工作者,为巫溪挽回无数经济损失,他们当中还有很多很多优秀人物和事迹,不胜枚举,我尽可能征集到他们的资料,在后面对他们一一作详细记录和介绍。他们付出汗水和心血,把青春和热血都留在了巫溪这片贫脊的土地上,干下了一件件功在当代,惠及子孙,令山区老百姓世世代代终生受益的事,使巫溪社会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缩小与外部世界的差距,他们功不可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绝大多数走到领导岗位上,然而,那个年代的领导干部,一心一意为党为人民,听党的召唤,哪艰苦上哪去;从不计个人得失,不图回报,不以权谋私,无私奉献,把最美好的年华,交给异乡建设和各自家庭,唯独没有为自己活过。他们粗茶淡饭,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没穿过华服、没喝过香槟美酒,甚至没听说过何为香槟,没逛过商场;他们舍不得在外吃一顿饭,甚至吃一碗小面;没有旅过游,没有属于他们诗和远方, 无欲无求过一生,把青春热血全部洒在一个叫巫溪的广阔土地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背井离乡,孤身一人在第二故乡先后组建自己的家庭,爱惜家人,忠于家庭,极有责任感;他们携手前行,相互扶持,是彼此心灵的依靠,是生命相互的牵手,是心中最温馨的真情!比如王叔叔、罗伯伯、黄叔叔、张孃孃等称呼,这些最亲切的称呼,于我儿时烂熟于心,早已刻进了我的记忆。他们没有名利场的厮杀,只相惜不相妒。他们一路同行,因工作需要调往别处,有的退休回到原籍,回归故里。种种原因,昔日同窗好友,各自慢慢变老,而后天各一方,想聚个会见个面都难;生离死别间,他们连相互打个招呼,告个别,送个花圈都难,只能““此去一归期,生死两茫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曾经风华正茂又一腔热血,风雨坎坷几十年,用艰苦奋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为巫溪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们的事业心和留下的精神财富,在大宁河边边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他们跨越星辰和人海,被时光封印或抛弃,被浮世掩埋,飘散如烟,再无人记起他们曾经豪侠面目。无论过程中有过失,他们是人,不是圣贤,他们的付出和功德,任何人都不能抹杀,更不能也不容诋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六十年过去, 往事并不如烟,岁月流转间慢慢品来,他们的过往更显珍贵和璀璨,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是一座丰碑,是坚定坚强的灯塔,成为巫溪后代们生命中前行路标,我们应该为献了青春,献终身的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岁月催人老,风定落花香;青春几何时,唯有心长盛”,愿他们以另一种形式长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岁月缱绻,葳蕤生香”,六十年前的七月,他们一同走来,又各散天涯;六十年后的七月,让他们在此相聚吧!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罗少平】1935年5月—2021年10月,城口县葛城镇人,中共党员。1962年7月,在万县师范专科读书,毕业分配到巫溪工作。先后在长渡公社、凤凰公社工作,任职武装部长、公社书记、区委书记、区革委会主任。期间,他 战天斗地,改天换地,叱诧风云,大搞农田水利,道路修建和植树造林,使凤凰区各方面快速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80年6月调入巫溪县对外经济贸易公司工作任经理、书记。1984任巫溪县畜牧局局长、党组书记。1991年被评为万县地区农业系统先进个人。1995年光荣退休。在任期内,荣获1993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壹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颁发。2000年被聘为巫溪县环境保护局执法监督员,曾多次被有关部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22.6月17日由他儿子提供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赵祖柱】1941年2月1日—2021年7月12日。巫溪县赵家坝人,中共党员。 1960年从奉节师范学校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万县专科学校师范科学习,1962年毕业后分配到家乡工作。曾先后在巫溪县白鹿区公所、西宁区公所、巫溪县委组织部、县劳动人事局、县财贸委员会等单位工作,历任文书、青年干部、县劳动人事局副局长、县财委政治部主任等职。2001年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赵祖柱年少父亲去世,生活艰辛。但他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成为那个时代凤毛麟角的大学生。参加工作以后,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文革中饱受迫害之时,他乐观坚强,以德报怨;身居领导岗位之后,他以身作则,平易近人。他熟悉政策,精通业务,严谨务实,耐心细致,他用宽厚善良之心帮助过无数个家庭。在工作中,他是一位高风亮节的好同志,也是一位信仰坚定的优秀共产党员;在生活中,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好长辈;在家属面前,他是一位知冷知热的好伴侣,在子女心中,他是一位慈祥乐观的好父亲。他在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留下一片深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的一生,是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一生,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的一生,是善良忠厚、乐于助人的一生,他的奉献精神、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发扬。 (2022.6月19日由他小女儿赵敬梅提供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运富】1941年7月—2006年1月,四川省乐至县蟠龙乡人,中共党员。1962年7月,毕业于万县师范专科学校,分配到巫溪县委工作,期间,任职知青办、始建磷肥厂工作组、驻马镇坝农村工作组、重点项目筹建等。1972年,调任尖山区白果公社党委书记;1974年任职尖山区区长; 1981年,成立县司法局,出任首届司法局长;1992年调任万县市司法局工作,期间任市经济律师事务所主任;2001年10月退休,定居蓉城;2006年1月9日下午6点因心脏病突发离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吃过黄连的人,尝百草都是甜的”,从小家境贫寒的他就是吃过黄连的人,能吃生活工作上一切的苦。他乐善好施,总是予他人以温暖和关怀,尽心竭力帮助身边所有人,从不求回报。在尖山区工作的十年间,正值轰轰烈烈的“学大寨”“修梯田”,他带领乡亲们在恶劣环境中求生存,向穷山恶水开刀,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上开山凿坡,修造梯田。他穿着草鞋和短裤,同农民同吃同住,跟社员一起挑沙、挑石头。先后带领修建田茶公路、中岗公路,新建田坝盐厂、田坝电站,修建大河坝等,可谓“敢叫日月换新天”!让乡亲们走出大山深处,增产创收,做出巨大贡献。尖山六十岁以上认识他的人,没有一个不夸他的,都说“他哪像个大学生嘛,真是共产党难得的好干部”。 1981年, 他调回县城工作,组建县司法局一切百废待新,从无到有,从有到盛,开创司法公正机构良好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运富一生襟怀坦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克已奉公,正直善良、光明磊落。他纯善与宽厚,以德报怨,他清苦一世,通达好学,丰盈了一生!他吃苦一生,正直坦诚,伟岸了一生;他忍让一生,得无数赞誉,博大襟怀,崇高了一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资料来源他大女儿瓜妞儿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和升】1936.06-2017.11,重庆巫溪人,中共党员,副教授,1960年7月毕业于万县专科学校。同年9月,分配到上磺中学任教,当班主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团支部书记。1965年7月调大河中学任教。1973年调任凤凰中学校长兼学校党支部书记。1979年2月,调任上磺中学校长。1981年7月任县教育局副局长。1984年任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1996年退休,2006年偕妻移居美国麻塞楚塞州波士顿与小女文嘉同住,2017年11月因病于波士顿离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校长一生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他在三十六年教育生涯中,始终把全部的爱和满腔的热血倾注在教育事业上,兢兢业业工作,无怨无悔奉献。大河中学学生在回忆起王校长这样写到:“想起你那潇洒的四方步子 ,你的侃侃而谈,你的大高个,为无数学子挡住了多少风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办教育是何等艰辛,可他从不退缩,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上磺中学任校长和在县教育局任副局长期间,积极推进教育发展,力促上磺中学升格,使上磺中学成为当年全县唯一的农村高完中。在进修校工作期间,使一批又一批从不合格到合格、从合格到优秀的教师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校长坚持尊师重道,始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情怀激励师生和职工成长。他是智者,善抓机遇、锐意进取,一生留下勤奋耕耘的足迹;他德艺双馨的园丁;他是伯乐,唯才是举、知人善任,努力为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他是仁者,总是给师生以无尽支持与热情关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校长一生为巫溪教育的发展、为巫溪教师队伍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曾作为全县优秀教师代表赴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接见,曾被评为万县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出席先代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校长更是一位严慈相济的好父亲。他用真挚的情怀呵护子女,用朴实无华言行教诲子女,用优良德行引导子女,用严正的家风传承子女。膝下两位女儿都做到了家庭和睦,事业有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2.8月10日由他小女儿王文嘉提供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继美】1939年9月27日—2022年12月25日。四川省开县赵家村人(现开州区赵家街道),195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7月,毕业于万县师范专科学校,分配巫溪工作30余年,一辈子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对党忠诚、清正廉洁、敢于担当,认真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为巫溪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继美1962年8月至1980年9月,在前河乡任武装部长,爱人教书育人奔忙于学校和繁重的家务间,三个年幼的儿女无论是生活、学习、教育全靠爱人一人承担,他说“共产党员就要听党话、跟党走,党叫干啥就干啥”,任何时候都无条件服从组织上安排,从不给组织添麻烦,从不曾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在条件极为艰苦的前河乡一干就是18年之久,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一致称赞;1980年6月才因工作需要调整到城厢区任武装部长;1983年8月至1984年10调任糖酒公司经理;1984年10月到县人大法制办工作,11月调整到县委审干办工作;因出色的工作能力和过硬的正直善良的人品,1985年11月,组织对他多方考察任命为县委组织部副部长,1990年10月任命为县委老干局局长;2000年1月光荣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牢记初心、永葆本色,将自己的半生奉献与第二故乡巫溪,为巫溪经济社会发展,倾其心血,无怨无悔,将自己的热血与汗水洒向了这片热土;几十年来他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立足岗位作贡献,特别在老干部局工作期间,他用高质量的暖心服务,保障老干部老阿姨安度晚年。他作为丈夫,极富责任心,忠于家庭和爱人,夫妻相守白头到老;作为父亲他用一辈子乐观坚强,勤劳俭朴,勤劳务实的作风,给儿女做出很好的榜样,严格管教儿女,并勉励儿女在各自的人生舞台做一个守纪守法的人、正直的人、勤奋的人; 作为同事朋友,他为人忠厚,平易近人,生活节俭,邻里团结,他是一位深受大家称赞和爱戴的好同事好领导,八十三华年,他度过了平凡而有意义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3年1月10日由他大儿张军提供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光媛】如今已八十四岁耄耋老人的姜老师,仍精神矍铄,康健乐观。1962年,她毕业于万州专科学校师范科数学专业,从长江边上有名的忠县石宝寨来到大宁河边。热血青年的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志愿支援巫溪教育事业,她说“哪里艰苦去哪里,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先后在双台小学,新店小学任教,1994年于城厢中学退休。姜老师工作认真负责,爱生如子,教书育人尽心尽责,深得家长和学生喜爱,桃李满天下。她生活中俭朴透着淡淡的艺术气息,爱美爱整洁是她最大特点,会把粗菜淡饭的平常日子过得诗意和情趣,爱好种花和摄影,不断发现和创造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2.6月26日由姜老师女儿傅榕提供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韩安顺】安顺安顺,安宁顺遂;朴实无华、纯粹坦荡!如今这个八十四岁的开县老人,每天规律健康快乐的生活着,除了关心国家大事,还热衷于整理他曾经撰写的学术论文。可谓“顺遂无虞、皆得所愿”!他 1939年9月生于开县五通乡,1962年7月 ,毕业于万县专科学校数学专业,分配到巫溪工作,先后在巫溪前河公社任文书、城厢区公所作文教干事、县委党校办公室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1992年4月,调动回开县县委党校办公室工作,1999年10月光荣退休。可他退而不休,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成绩斐然,你看嘛, 老人1988年12月评审为档案馆员。1989年撰写的学术论文《档案管理由规范化到现代化 ──谈通用公文标题》,1989年度被万县地区科协评为优秀论文;兰州大学《秘书之友》1990.第8期刊登;《中国档案管理精览》3442页选录于《秘书之友》1990年第8期;全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网络查到已利用6次。1999年撰写的学术论文《公文标题与档案检索的历史关系》,《四川档案》2000.第3期刊登;2010年被《办公自动化》二期收录。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他一生勤奋好学,埋头苦干。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奠定初心,矢志不渝,无欲无求,一生潜心致力于他的档案管理学术研究,踏实认真,严谨执着,可敬可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2.6月27日由安顺老人本人提供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国清】如今八十四岁朝枚之年的老人,生活规律平静,乐观通达、思维活跃,时常关心关注国际国内大事要事,还常给子女孙辈们进行爱国爱党思想教育。当听说有人要记录他时,他害羞的说“我没什么丰功伟绩,没有什么值得写的,但经历还是蛮充实丰富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9年2月16日,出生于重庆市开县汉丰镇,中共党员。1962年7月,毕业于万县师范专科学校农业土壤专业,分配到巫溪县委工作队。期间,在马填坝镇泉公社太平大队驻队,开展“清工分、清帐目、清财产、清仓库”四清运动,与农民同吃同住。1964年--1973年任上磺区公所文书,期间写了大量极有价值的调查报告等,成为名副其实的笔杆子,所写文章被市委工作组采用,并作为事迹材料进行推广学习。由于工作出色,调任谭家公社党委书记。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头顶炎炎烈日、脚踏泥泞山路,走遍了公社十个大队,寻访村民家家户户,常年以公社为家。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带领村民修建九龙水库,1976年作为学大寨先进人物代表去山西昔阳大寨学习,还接受时任国家副主席陈永贵接见。1978年,任上磺区谭家公社书记,带领村民修公路、开煤矿,率先在谭家大队、丰灵大队推行包产到户,逐步推广农民单干,实现了村村通电话;购买了第一台用于公社货物的运输解放牌货车,在全县实属创举。在那个知识溃泛的年代,重视知识教育,安排回乡知识青年到公社小学担任老师,推荐有为青年参加高考。1979年调县委农业工作部。1980年,任县城厢区区委书记,期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解放农村生产力。不分昼夜辛苦的劳作,得到农民的积极响应和认同感,极大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1982年调任县计量局任局长、党组书记。面对新的工作领域,思路清晰、精通业务、大胆创新,大力推行计量单位监督检测、食品工业产品的检测,为市场经济秩序良循发展起到很好作用,同时获得了四川省委计量局计量工作二等奖,这是当时四川省内唯一一个县级单位获得的最高荣誉。1984年计量局改为计量技术监督局,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计量的范围越广、内容越来越多,他开展了多种项目的计量检测,为单位培养了一批批技术人才,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经济收益,用创收经费购买了一台华西牌面包工作用车。1993年调县政协工作,1999年光荣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放几十年峥嵘岁月,刘国清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生活中孝敬长辈、勤俭持家、家风纯朴传统,是难得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好兄弟。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2年6月28日由刘国清的二女儿刘华提供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国彬】7月2日周末清晨,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接听后让我欣喜不已,来电是我爸四川内江同乡,及万县专科学校农科土化专业同班同学李国彬。今年82岁的李叔在电话中将60年前陈年往年如数家珍。言谈中得知李叔如今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满怀对党无限感恩之情,对巫溪第二故乡无限怀念之情,是个乐观开朗爱好广泛的老人。李叔健谈陈述,我感动佩服之余,且惊诧老人记忆力惊人思维清晰如昨。李叔还将他们毕业一同前往巫溪同学分配情况亲自执笔记录传与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国彬,生于1940年,四川内江威远县人,中共党员。1962年年8月,毕业万县专科学校农科土化专业,分配到巫溪县商业局工作,9月3日调整到白鹿区供销社,不久又被分到檀木分社搞农副产品采购。干了一个月時间调到乌龙公社分销店先后当营业员、收购员、加工管理员。1963年,调回县商业局(县供销社)财会股工作,先后派到县土产公司、日杂公司实习锻炼。1964年,下派到上磺区供销社实习采购会计三个月,后回到县供销社财会股工作。1968年,通城区供销社担任主管会计四年。1972年,调任县供销社财会股担任财会股长,后继任财会物价基建组组长(三个股合成一个组),在抓经营管理,扭亏增盈工作中成效显著,做出极大贡献。1976年,任县供销社办公室主任。1980年,调回威远县建设局工作,1983年担任建设局副局长,后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副局长;1989年,任统计局长;1990年任县委财贸政治部副主任,财贸办副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办主任,2001年6月光荣退休,颐养天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2.7月4日,据李国彬老人本人亲笔记录加以整理,学生分配名单由老人回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邓金良】昨天接到陌生电话,他自报家门邓金良,哇,邓叔,当年那个风华正茂帅气的热血青年,转眼年逾八旬,八十高龄的邓叔声如洪钟,思路清晰,倍感欣慰。我有近四十年未曾见过老人家,却丝毫没陌生感。我知道,他和我爸、李国斌叔叔三人二十华年从内江一同走向万县,迈向巫溪,几十年风雨同舟,感情极为深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邓金良, 生于 1942年7月,四川省内江市椑木镇玉屏上街人,中共党员。1962年7月毕业于万县师范专科学校,8月分配到巫溪县凤凰区供销社工作,期间曾调往上磺供销社工作一段时间,先后任收购员、农资经理、办公室文书、区供销社主任;1984年调县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任秘书;1987年调任县建设银行任副行长;1997年调往云阳县建设银行任副行长、纪检组长;2002年7月在云阳建行退休。在巫溪工作长达35年,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巫溪各项建设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邓叔自幼家境贫寒,且励志上进。1958年考上四川省重点中学"内江市二中"读高中,1960年保送到万县专科学校农科土化专业就读。参加工作后,积极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因表现出色,1965年11月同来巫溪的16名万专同学出席巫溪县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他在基层供销社十多年,时逢农业学大寨,同公社社员战天斗地,深入田间地头,动员鼓励农民朋友因地制宜发展生猪、茶叶、药材等多种经营,并将服务网点延伸到生产大队建立代购代销店,满足农民生产及生活资料需求和农副土特产品的售卖,使凤凰供销社年年被评为先进,还被评为四川省财贸系统的红旗单位。在上磺供销社期间被安排到红池坝"五七"干校学习半年,后到县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工作,为扩大视野和巫溪影响力,在宜昌开设对外经济窗口,利用巫溪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到县外、省外考察项目,为企业联姻做了大量工作。到建行工作后,结合县里发展规划,增加人员,增设网点,增加金融服务项目,重点抓基本建设,积极筹集资金,对西宁电站、田坝盐厂、县水泥厂等一批有影响力民生项目适时注入足够的资金,加大建设和技改力度,同时加强监管,实行重点帮扶,对巫溪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邓叔几十年风雨历程,像一头老黄牛默默无闻付出。爱党爱国初心不改,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好学上进,钻研业务;对待同志宽厚仁慈,坦诚相待;家风清正,热爱家庭,对家人体恤关怀。尽管垂垂老矣,如今发妻贤恵,相濡以沫,儿女孝顺,爱岗敬业,孙辈勤勉奋进。一生顺风顺水,对党更是感恩戴德,他自谦说“虽不能说是人生赢家,但赶上了好时代,日子过得充实而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2.8月16日据邓金良本人执笔加以整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汤万】哈哈,“汤圆”,我还不知道“汤圆”真实姓名的时候,常听我爸这样亲热叫他,他是我爸的同学加挚友,我爸让我叫“汤圆叔叔”;老人是个乐天派,笑口常开且襟怀坦白,可谓“脸上有笑意,心中有山河”,一生只任劳任怨工作,从不问前程;走路和他为人般四平八稳,操一口极为正宗的开县口音且抑扬顿挫。如今八十五高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 ,作息规律,永远不忘关心国家大事,与他同龄的老婆子杨阿姨在万州区安享幸福晚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汤万生于1938年8月6日,四川省开县天和乡安静村人;1958年9月至1960月7 月在万县农业学校读中专;1960年9月至1962月7月就读于万县专科学校畜牧兽医专业;1962年8月至1964年9 月,巫溪县委工作队干部;1964年10月至1968年9月 巫溪县委办公室干部,其间于196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0月至1969年11 月红池坝”五.七“干校”学员;1969年12月至1971年5 月任巫溪县革命委员会毕业生分配组副组长;1971年6月至1975年9 月,巫溪县西宁区革委会文书;1975年10月至1977年6 月,任巫溪县西宁区沈家公社党委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7年7月至于1978年9月调任巫溪县西宁中学副校长,副书记;1978年10月至1987年3月分别在巫溪县委农村工作部及县政府办公室工作; 1987年4月至1990年2月,任巫溪县法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1990年3月至1998年9月兼任巫溪县政协常委;1998年9月光荣退休,随儿子文斌到万县定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2年10月30日由文汤万儿子文斌提供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待续🙏望知情人士提供资料,以便完整收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待续🙏望知情人士提供资料,以便完整收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