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余秋雨 诵读:声远</p> <p class="ql-block"> 杭州在成为南宋国都之前,迎来过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喜欢的苏东坡。他到这座城市里来的时候,一点儿没显出旷世诗人的模样,而是变成了一位彻彻底底的水利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他不想在杭州写诗,偶尔写了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在我看来算不得成功之作。苏东坡仅仅是随口吟过,根本不会放在心上。他忧郁的眼神,捕捉到了西湖的重大危机。</p> <p class="ql-block"> 西湖已经被葑草藻荇堙塞了一半,再过二十年,西湖将全然枯竭,不复存在。如果湖水枯竭,西湖与运河的水资源平衡将会失去,咸潮必将顺着钱塘江倒灌,咸潮带来的泥沙将会淤塞运河,而供给城市用水的“六井”也必将归于无用,市民受不了咸水之苦又必将逃散,那么,杭州也就成了一座废城。</p> <p class="ql-block"> 面对这么恐怖的前景,再潇洒的苏东坡也潇洒不起来了。他上奏朝廷,多方筹集工程款项,制订周密的行为方案,开始了大规模的抢救工程,第一,湖中湮塞之处已被人围而成田,下令全部废田还湖;第二,深挖西湖湖底,规定中心部位不准养殖菱藕,以免湖底淤积;第三,用挖出的葑泥筑一条跨湖长堤,堤中建造六座石桥使湖水流通,这就是“苏堤”。</p> <p class="ql-block"> 杭州人谁都知道,这位总指挥叫苏东坡;但谁都忘了,这个苏东坡就是那个以华美辞章震撼了华夏历史的苏东坡!他曾经在长江边上感叹过“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现在,他在长江归结处所做的事业,一点也不逊色于那些豪杰。战火硝烟已被大浪淘尽,而杭州和西湖,却被他抢救出来,并长久地保留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之后的杭州和西湖,容光焕发,仿佛只等着做国都了。至于真的做了国都,我就不想多说了。已有不少文字记载,无非是极度的繁华,极度的丰富,极度的奢侈,又加上极度的文雅。杭州由此被撑出了皇家气韵,西湖随之也妩媚得气宇轩昂。</p><p class="ql-block"> 先有生态而后有文化,这个道理,一直被杭州雄辩地演绎着。雄辩到,连最伟大的诗人来到这里也无心写诗,而是立即成了生态救护者。</p> <p class="ql-block"> 更让我喜欢的是,连一些民间故事,也被杭州铺陈为动人景观。最惊人的当然是《白蛇传》里的白娘娘。杭州居然用一池清清亮亮的湖水,用一条宜雨宜雪的断桥,用一座坍而又建的雷峰塔来侍奉她。她连人也不是,却愿意认认真真做一个人。她是妖,也是仙,因此什么事情都难不着她。但当她只想做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那就难了。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对中国历史的一种诘难。中国历史,两多一少:一是多妖,以及与此近似的魔、鬼、奸、逆;二是多仙,以及与此近似的神、圣、忠、贤。这两个群落看似界限森严却时时可以转换。少的是人,与妖与仙都不同的人。因此。白娘娘要站在人和非人的边缘上郑重告诉世间的人,人是什么。民间故事的这个构想,惊心动魄。</p> <p class="ql-block"> 杭州似乎从一开始就知道了这个民间故事的伟大,愿意为它创制一个巨大的实景舞台。这个实景舞台永远不会拆卸,年年月月提醒人们:为什么人间这么值得留恋。像《白蛇传》的故事一样,杭州的要义是追求人间之美。人间之美的基础,是生态之美,尤其是自然生态之美。在杭州,如果离开了自然生态之美,什么文化都不成气象。</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杭州的城市建设者秉承这座城市的独特精魂,不找遥远的古代理由,不提空洞的文化口号,只是埋头疏浚西湖水源,一次次挖淤清污,把西湖的面积重新扩大到马可.波罗见到时的规模。重修完杨公堤,打理好新西潮,又开发了一个大大的西溪湿地。表达出杭州人在生态环境上的痴迷。</p><p class="ql-block"> 这一来,杭州就呈现出了一个贯通干年的人文宣言。这个宣言,曾经由钱镠亲自主导,由白居易、苏东坡参加起草,由白娘娘从旁润饰。又由今天的建设者们接笔续写。宣言的内容。很复杂,又很简单:关于自然,关于生态,关于美丽,关于人间。</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