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王章庆</p><p class="ql-block">小说给读者展现的孙少平人生轨迹的第三个画面是他在黄原城的揽工生活。小说中共写了少平先后在黄原城五个地方的揽工生活,每次揽工的成功,既让他兴奋:有了工作,有了收入,可以帮家里减轻生活负担;又是他苦难艰辛生活的开始。不过,正是一次次的苦难和艰辛,让少平渐渐适应了底层社会的生活,锻造了他原本坚毅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是在黄原城北关阳沟大队书记家当小工。小说中是这样写少平第一次揽到活时的感受:“孙少平浑身像剥去了一层厚重而坚硬的甲壳,胳膊腿充满了柔柔韧的弹性。他感到春风吹拂在脸上,就像一只温柔的手在亲切的抚摸着他。他内心洋溢着欢乐,他终于有工作了。可见孙少平揽工成功后无比喜悦的心情。”</p><p class="ql-block">孙少平在大队书记家干活时的感受,小说中写道:“每当背着石块爬坡的时候,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汗水像小溪一样在脸上纵横漫流,而他却腾不出手去揩一把;眼睛被汗水腌得火辣辣的疼,一路上只能半睁半闭。两条打颤的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危险。这时候,世界上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了,思维只集中在一点上:向前走,把石头背到箍窑的地方——那里对他来说,每一次都几乎是一个不可企及的伟大目标。三天下来,他的脊背都被压烂了。他无法目睹自己脊背上的惨状,只感到像带刺的圪针条刷过一般。两只手随即也肿胀起来,肉皮被石头磨得像一层透明的纸,连毛细血管儿都能看得见。这样的手放在新石碴上,就像放在刀刃上!”</p><p class="ql-block">不过,在孙少平艰苦的揽工生活中始终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精神食粮——读书。读书会让少平短暂地忘却了肉体上痛苦,在大队书记家当小工时读的书籍是向贾冰老师借的《牛虻》。</p> <p class="ql-block">孙少平第二次揽工是在黄原城里一个单位的建筑工地上当小工。干的依然是最累最脏最苦的工种。“他仍然背石头,他本以为,他的脊背经过几个月的考验,不再怕重压,而没想到又一次溃烂了——旧伤虽然结痂,但不是痊愈,因此经不住重创,再一次被弄得皮破肉绽。少平尽管脊背的皮肉已经稀巴烂,但他忍受着疼痛,拼命支撑这超强度的劳动。”揽工生活的苦难依然伴随着少平,且劳动强度丝毫没有任何的减弱。尽管如此,少平的生活中仍然有书相伴。这期间,贾冰老师主动帮助这位爱读书、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在黄原图书馆办了一个临时借书证,这一段时间,少平迷上了一些传记文学,已经读完了《马克思传》、《斯大林传》、《居里夫人传》和世界上一些作家的传记。正是读书把他从沉重的生活中拉出来,使他的精神不致被劳动压得麻木不仁。通过读书,少平认识到,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甚至也会心平气和地对待欢乐和幸福。少平从人物传记文学中深深体会到,连伟人的一生都充满了那么大的艰辛,一个平凡人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少平觉得自己一生不可能做出什么惊人业绩,但要学习伟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p><p class="ql-block">少平离不开揽工生活,想以此开启自己创世界的征程,他不想成为像自己的姐夫王满银那样的逛世鬼,更不想像金富来钱快的那样创世界。他追求的是自己心目中的那个世界,虽然平凡,但是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世界。也许是那个年代,一个没有考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想实现心中梦想的另外一个途径吧。</p> <p class="ql-block">孙少平第三次揽工是在黄原城南关的工艺美术厂胡永州承包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工。小说中这样写道:不必隐瞒,孙少平每天竭尽全力,首先是为了赚取那两块五毛钱。他在工地上拼命干活,以此证明他是个好小工。他完全做到了这一点——现在是小工行里的最高工钱。孙少平已经适应了这个底层社会的生活。</p><p class="ql-block">这期间在田晓霞处借了一本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p><p class="ql-block">孙少平的第四次揽工是在黄原城南关柴油机厂工地上当小工。这是孙少平虽然没有摆脱艰辛的生活,却最为幸福的一段揽工生活,因为有一天田晓霞穿着靓丽的衣装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让他感到在工友们面前特有面。小说中写道:当田晓霞找到这里的时候,少平正在工地上拉水泥板。他光着身子,只穿一件短裤,被太阳晒黑的身子流着肮脏的汗泥道。工友们不明白这个花一样的“洋姑娘”,怎么来找浑身糊着泥巴的揽工小子?少平为晓霞的到来非常高兴,甚至还有点骄傲。</p><p class="ql-block">这期间陪伴孙少平的精神食粮是从田晓霞处借来的《简•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地委行署机关的中小学生组织起来搞夏令营,孙少平当辅导员也算一次揽工生活的话,这算他的第五次揽工生活,也是他在双水村当初中代课老师后的第二次体面的工作。这次工作显示了少平的各方面的才华,他教过书,演过戏,识简谱,会讲故事,还打一手好乒乓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辞劳苦。这是少平在步入下一个人生轨迹,在黄原城里的最后一份工作,也算是给孙少平外出揽工生活的一个较为圆满的、美好的结束。</p><p class="ql-block">少平的揽工生活从处处充满了苦难和艰辛,正是这些苦难和艰辛磨练了他的意志,健壮了他的体格,沉淀了他的生活阅历,让他逐渐适应了底层社会的生活。在少平经历苦难和艰辛的历程中,小说没有一处流露出少平对生活的悲观和怯弱,表现出来的反而是勇敢地、坦然地接受和勇敢地挑战。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