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相伴那些年•朗读(11)

王秀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摄 影:华 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 字:王秀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朗 读:王秀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库街里最热闹的地方就是钟鼓楼那儿,早先叫老爷庙,据说有300多年历史。现在庙宇还在,但是已变成公家单位,只有两个钟鼓楼还在那挺立着,破旧不堪的。它的周边有几个小饭馆,做的是家常菜,馒头米饭饺子啥的,日常光顾的顾客不多,家在附近的人有谁会常去那儿吃饭。可是,我和姐夫有时却不得不去。</p><p class="ql-block"> 姐夫是城镇人口,粮食关系在单位,我是农业人口,粮食由生产队负责分配,自家有点园田地种些玉米高粱可用作粮食补充。若是去外边吃饭,必须使用粮票。粮票分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上面标明数量。地方粮票在本地使用,若是出省,则需要使用全国粮票,全国各地都是一样。</p><p class="ql-block"> 我在姐夫食堂使用的粮票就是妈妈在大队换的,只能用来在食堂吃粗粮,例如玉米面窝窝头、高粱米饭等。姐夫月供三十斤定量,由食堂换作内部饭票使用,细粮定量供应不到总量的三分之一,而这仅有的细粮份还由我参与瓜分。这样,我和姐夫基本上就是总吃粗粮了。所以,每当走进食堂,一看见全是细粮,姐夫就带我去街里钟鼓楼那儿饭馆去吃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姐夫干了一天翻砂活,早已是一身疲惫,单位离饭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心里很过意不去。总算走到了吧,便宜一点的菜还卖没了,我和姐夫就点一份菜来吃。有时去晚了,主食也没有了,就找下一家。我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姐夫怕苦了我,星期天就领我去回民饭店吃饭,那里的凉糕可好吃了,甜甜糯糯的,还不要粮票,就是小贵。</p><p class="ql-block"> 姐夫的工资相对高一些,可一份工资掰几份花。养女儿,补贴家用,孝敬爸妈,还要在我身上花掉一些,挺难为姐夫的。我打小就很懂事,现在更没啥说的,所以每次吃饭我都吃六七分饱,以致形成了习惯。</p><p class="ql-block"> 然而就是这样的生活也维持不下去了,妈邮不来粮票了。</p><p class="ql-block"> 我着急,姐夫着急,妈妈更着急。</p><p class="ql-block"> 大队的粮票是有配额的,每个月公社下发的数量都很紧张不够用,因为每个人因公因私外出都需要用粮食兑换粮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妈最不爱去大队部了,可爸嘴笨,这事只能妈来办。 </p><p class="ql-block"> “书记,再给我批点粮票吧,孩子在县里读书吃饭快接不上捻了。” </p><p class="ql-block"> 书记面露难色说:“大娘,你也知道每月就那点儿指标,多少人等着用啊,已经给你们不少了,也不能总可一家给啊。”</p><p class="ql-block"> 妈顿时无语,那可咋办啊,没有粮票女儿就念不了书了。“哪怕少给一些也行啊,以后我们再掂对。”妈继续恳求。</p><p class="ql-block"> “那好吧,现在只剩下10斤的份额了 ,先紧着你家用吧。”</p><p class="ql-block"> 十斤就十斤,总算能熬过几天,以后再说。妈心里盘算着就回到家里。第二天爸就拿着临时粮本去粮库换回了十斤粮票,邮局挨着粮库,爸就给姐夫寄了过来。</p><p class="ql-block"> 妈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十斤粮票虽少,解了燃眉之急。当天晚上,妈就专门去书记家表达了谢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妈就和书记的媳妇熟络起来,以后,凡是哥姐从城里给买来好吃的,妈总会给书记的孩子送些去,还时不时帮助做些衣服鞋啥的,后来,我换粮票的事就再也没有遇到问题。</p><p class="ql-block"> 秋风起了,秋天来了,二龙山翠绿的景色不知不觉中变得五彩斑斓起来,学校周围的庄稼地也逐渐变成了金黄色,同学们都在议论放秋假的事儿,我也很高兴,终于有机会目睹爸的执拗,准备好牙口回家嚼甜杆去了。话虽然这么说,甜杆嚼起来也很甜,但还是担心家里的园田收成不好,要知道,明年粮库就不供应给下放户商品粮了,队里分的也不多,要是颗粒无收,那明年可就难了,这一段等着粮票吃饭,让我确实懂得了粮食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风一天紧似一天,落叶已经满地了,学校终于宣布放秋假三天,我边听老师布置着秋假的事儿,边盘算着回家看爸妈,听到后来,才明白了原来是放假让同学们打柴火,还规定每人必须完成一定的数量。</p><p class="ql-block"> 我不懂,学校收柴火干嘛?放学了,走在路上,同学告诉了我原因。原来,冬天学校教室都是靠豆茬和谷茬等柴火来烧火取暖。在教室的正中间,砌一个灶台,上面扣一个大铁锅,上课时,把灶火点燃,铁锅烧热后,散发的热量就让教室不冷了。班级每天还安排一个同学负责添柴火。</p><p class="ql-block"> 我大体听明白了怎么回事,感到不可思议,这哪是城里学校,还中学呢。上哪儿拔豆茬谷茬,怎么拔呀,这可犯了难。再说,同学们家都在县城,生活习惯半城半乡,家里都有工具,也知道哪有柴火,可我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本文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王秀芳,正高职称,退休前在辽宁省文化部门任职,从事文化理论研究、文学创作和刊物编辑工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