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针儿

一叶飘然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大人常给小孩子出谜语:“不点儿不点儿,浑身竟眼儿”,和我同龄的人大概都知道谜底是什么吧!对,说的就是顶针儿——每位母亲针线盒里必不可少的物件。 </p><p class="ql-block"> 顶针儿,是一种民间常用的缝纫用品,一般为铁制或铜制,箍形,上面布满小坑。做针线活时一般把顶针儿套在中指用来顶针尾,使针容易穿过质地较硬的布料,以免伤到手,有很强的实用性。无论是给家人缝制衣服、拆洗被褥,还是给孩子们做书包,尤其是做鞋子时就更要用到顶针儿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逝去的岁月中,总能窥见祖辈的身影,闪闪烁烁,温暖如初。儿时常伴奶奶左右,夏日她和妯娌们坐在街巷口掐辫子,冬日坐在炕稍头做针线活。奶奶的针线笸箩就像个万宝囊,小小顶针儿总是低调地藏在底部,虽不起眼,使用频率可最高。我最愿看奶奶纳鞋底了,只见她左手握住粘了几层的鞋底,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针,先在头发上滑几下,然后中指上的顶针儿顶住针尾,利落地穿过鞋底,再用一个小钳子捏住针头往上一提,就完成了一针。这样上下游走,一针一针,动作流畅而娴熟,针脚密实而匀称。为了耐磨,有的鞋底还纳出小花疙瘩。我真是从心底佩服奶奶拥有一双勤劳的手,会带娃,会做饭,会做针线活。农活也不含糊,放下耙子就是扫帚,一天到晚不闲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曾经艰难的岁月,成就了母亲们的一双双巧手。白天在田间劳作,回家后锅碗瓢盆、鸡飞狗跳,忙活好一阵子,晚上还得在灯下补袜子、钉纽扣、缝衣服。常常是婶子大娘们聚在一起,一边做活,一边唠嗑,东家长,西家短,一会儿窃窃私语,一会儿朗声爽笑,卸下了疲惫和苦涩,空气中洋溢的是一种简单而踏实的快乐。我便趁机看看她们手上的各色顶针儿,有银色的、有金色的、还有铁锈色的,有的单薄些,有的厚实些,有的黯淡无光,有的洁净透亮。。我偷偷拿起妈妈刚撸下的顶针儿,挨个在手指上试戴,最后也只能套在拇指上把玩一会儿。有一次,在炕上用顶针逗猫玩儿,一不小心顶针儿滚到地上,滚进柜子底下。我趴在地上,一手拿手电筒,一手拿掏灰耙,费了半天劲才掏出来,自然免不了被妈妈数落一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中学时,每到暑期,我常边做功课边看妈妈在炕上做被子。看到妈妈熟练地用针穿过厚厚的棉絮,我也跃跃欲试。先拿起针穿上线,线尾捥一个小疙瘩。然后把顶针儿套在中指上,学着妈妈的样子,左手按住被面,右手伸到被里的下面,试图用顶针儿顶住针,可是总把握不好,要么针屁股扎了右手,要么针尖儿扎了左手。几番尝试后,歪歪扭扭地缝了几针,真是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啊!成家以后,自己每年拆洗被褥,做各种针线活,终于能把顶针儿用的得心应手了。直到现在,我的顶针儿还静静地呆在针线盒里,只是如今什么都买现成的,这个物件也就极少用到了。</p> <p class="ql-block">每一个老物件都承载着岁月的变迁,沉淀着难忘的记忆,令人怀想和铭记。外面的世界百转千回,我的村庄也变了模样,虽然保存下来的老物件越来越少,但那些永远是烙印在我心里的亲切而又美好的念想,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2020.06.0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