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鹘岭偶感秦楚分水岭鹘岭留下难忘的身影

杨树政

<p class="ql-block">  据载,自司马迁“秦岭,天下之大阻”之说出现之前,秦岭被称为南山。茫茫大秦岭,如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内陆腹地,充满着令人向往的神密色彩。她源于古代秦人和秦帝国的威名,故这座横亘在中国内陆腹地的巨大的山系叫秦岭。秦岭西起甘肃,穿越陕西,东至河南,位于中国大陆地理南北界线上,即南方和北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地位之显赫,足以令人崇拜令人感慨。</p><p class="ql-block"> 秦岭之大,其渊远之流长。至于她有着多少个山脉水系多少个山头峻峰多少个山岭谷壑多少条大川小流,我不知道。这里要说的是,秦岭到了南麓陕鄂交界处,突然闪岀一条脉系,叫鹘岭山系。鹘岭山脉,山高路险,重峦叠嶂,险峰深邃,仰之弥高,其古往今来,留下了不少神奇传说。鹘岭山脉中有数百数千谷壑,仅有来头的险峰也有数百。她虽大,虽久远,但相对大秦岭,她只是大秦岭的儿辈孙辈,她是秦楚两国的一个分水岭,“朝秦暮楚”、“南腔北调”的成语即岀之于此。</p><p class="ql-block"> “ 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没有半里平。疑是老禅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唐代诗奴贾岛,留下了千古绝句。北宋文学家张舜民有诗为证:“度险仍逢雪,艰危顷步中。鹘飞犹自苦,人足故难行。九折羊肠外,三休箭筈东。西南望天柱,聊复慰途穷”。鹘岭,自古以来,为兵家要塞。谷壑纵横,山岭相连,路险行人少,蒿草过人头。有山必有峰,有峰必有谷。鹘岭的最高峰天竺山,海拔两千零七十余米,而山脚下深谷里的小河口,仅仅五百来米。南宋时,秦桧割秦之半畀金,曾以此岭为界。民国三十五年六月,王震率中原三九五旅、干部旅与胡宗南九十师于鹘岭相遇,发生激战。</p><p class="ql-block"> 两千零二十二年夏至前夕,我们三位摄影朋友与两位美女朋友,一行五人,驱车从西安到达鹘岭脚下的山阳县古镇漫川关和法官秦岭原乡农旅小镇小游两日。准备前往湖北郧西上津古镇观古城墙,因修路不能通行,故返回小河口,又返回漫川关,再折回法官。下午,准备去天竺山山门走走,又因山门封闭不能通行。返回途中,走错了路,不经意间上了黄漫公路,就来到了鹘岭山峰,又在不经意间,一睹了当年连接秦楚两国之要塞,我们一步跨越“两国”,体会了“朝秦暮楚”之故事,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永久的回忆。“凡心一片,禅语万言。”善!</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有故事,有感慨,有脚印,有身影,有流汗,有欢笑。一行五人,除了我外,大家都是第一次来,也许是最后一次。即便我,还是二十多年前在山阳工作时,经过这儿。变了!山变青了,路变宽了,水泥路面也铺上了;山上的农户大多迁移了,多的农户房子濒临倒塌,门前荒草丛生,沿途数十里,只遇见到独身一人一位七十余岁的姜姓老人(后有照片),就连过去满山的山坡耕地,如今也长满了树木和蒿草;山腰,工人们正在筑高铁,打涵洞,一洞穿越南北,坐行千里将不再是梦。</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虚此行,我们在此留影以念怀。(图/文 杨树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