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司城

空瓶子

<p class="ql-block">恩施土司城坐落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西北。</p> <p class="ql-block">土司城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题写为“恩施土司城”。</p> <p class="ql-block">恩施土司城始建于1998年,占地215亩,2002年正式对外开放,2008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逐渐成为恩施州“土(司城)—大(峡谷)—腾(龙洞)”旅游黄金线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恩施有很多土司,从元朝至正年间到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前前后后大大小小有三十七八位。其中最大的是明末清初的鹤峰容美田氏土司。雍正皇帝曾御批:楚属各土司,唯容美最为强盛。</p> <p class="ql-block">门口石雕</p> <p class="ql-block">大门牌匾现在的土司城,名副其实地成为恩施州集中展示地域文化的博物馆,游人如织,声名远播。成为了游客必须打卡的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土司王朝湮没尘土,恢宏的建筑和传奇的故事,却在历史的灰烬中斑斓流传。</p> <p class="ql-block">九进堂大门</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p> <p class="ql-block">原始、雄奇,是恩施留给世人最深的印象,但它同样也是神秘的,遥远的巴子国、浮沉跌宕的土司王朝,都在历史长卷里留下了灿烂的一页,而恩施土司城就是这一方文化艺术最明亮的展示舞台</p> <p class="ql-block">土司是中国古代一类官职的统称,用于委任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以夷制夷。而土司城就是这样一所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的建筑景观。整个恩施土司城,包括了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每个景点都各具特色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九进堂是土司城的核心之处,也是其建筑主体,它由333 根柱子、333 个石柱础、330 道门、90 余扇窗、数千块雕花木窗等组合而成,进深 99.99 米,宽 33 米,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纯榫卯相接的木结构建筑。这些寓意双关的数字寄托着土家族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不理解“九进堂”的含义,其实它也可以理解为“九道门”,每一道门后都藏着动人的土家故事。穿过一进又一进堂楼,路过典雅的古楼、栩栩如生的廊上木雕、与历史一般厚重的屋瓦、宽阔喧闹的庭院...一重楼上一重景。站在九进堂最高处,登楼远眺,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宛如一座雄伟巍峨的皇城,叫人不禁感慨:当真是不负“土司皇城”之名。</p> <p class="ql-block">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13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450余年。</p> <p class="ql-block">走在这里,穿上这种服饰,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土司职权的社会,土司城很好,值得一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