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提供 申再望</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 网络</p><p class="ql-block">文字 编辑制作 彭兆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著名词人乔羽6月20日走了,他用最好的心情写下了最真实的生活。</p><p class="ql-block">乔老说,“我素来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玉食、高堂华屋,它就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就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p><p class="ql-block">《我的祖国》多么亲切,多么宽广,直入心扉。可惜,作曲家刘炽早走了一步,要不然,他俩还会合作,会给中国歌坛留下更多不朽的歌曲。</p> <p class="ql-block">刘帜是乔羽最好的搭档,他俩堪称绝配。他俩创作的歌曲《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祖国颂》,让一个时代的中国人感受到了时代的大美。</p><p class="ql-block">乔羽走了,人们自然也会想起刘帜。</p> <p class="ql-block">曲作家刘帜</p> <p class="ql-block">是的,今天下午我就收到申再望发来一篇“乔羽逝世有感”的短文,读来让人生起念想。</p><p class="ql-block">申再望的短文于后:</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个周末上午,我在成都锦江大礼堂后楼三楼的省外办友城处办公室加班。突然进来一位神态疲惫的白发老人,问我这里是不是四川文学艺术家联合会?我说您走错地方了,这里不是省文联,是省外办和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老人接着说,我是北京来的,来参加一个音乐研讨会,飞机提前到了,我就自己叫了出租车进城,司机把我拉到大礼堂门口,就走了。守门的人说,友好协会在后面,你进去问一问。老人绕着大礼堂走了一大圈,又登上三楼,累得他接不上气来。我赶紧请他坐在沙发上,给他递上一杯茶水。</p><p class="ql-block">我猜想老人可能是首都音乐界名人,没想到他自报姓名,是刘炽。这个名字太熟悉了,就是“我的祖国”的曲作家呀。一条大河波浪宽,我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热情地说,刘炽老师,久仰大名,我是从小唱您写的歌长大的。</p><p class="ql-block">我赶快拿起办公室的座机,通过114问省文联值班室的电话,一打就通了,他们马上派车来接。</p><p class="ql-block">刘炽老师终于放心了,微笑着说谢谢我。他的话不多。大家总是少言的。我作为晚辈,也不敢多说话,只是以添茶表达敬意。</p><p class="ql-block">数年后,我在香港新华社工作期间,参加了港九各界千人大合唱《祖国颂》的排练和演唱。“鸟在高飞,花在盛开”,多么豪迈的气势,多么壮丽的旋律。我们是在1997年春香港回归前合唱《祖国颂》的,所有人都很激动,心潮澎湃。谢谢乔羽和刘炽老师,为我们写出了中国特色的人民之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