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六十五门课程之五</p><p class="ql-block"> 传播学在传统学科体系中属于传媒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如今已经变成,几乎所有学科、所有专业的人最后都要懂一点的学科。而且,目前面临的局面是新媒体传播学正在整体冲击传统传播学,理论上学术界还没有找到出路。因为大量的传播技术功能现象级的归纳正在充斥传播学教材改革,传播学延续着传统的传播理论,但是传播技术已经升级换代,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现象难以被传播学理论解释,尤其是即时反馈这类传播现象。在传统传播技术环境下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所以用传统传播学理论解释新媒体传播现象,最后只能从现象功能上归纳新的传播理论。这种现象级的理论被归纳称为新媒体的学理实在是勉为其难。作为学理本身具有概念内涵外延的稳定性,不能总是变化,但是新媒体技术按照摩尔定义,已经决定了他必然不断提升改进,但是作为学理不能稳定在基本方向上,而是伴随技术的升级增加新的术语,这实在是一个传播学理论界的滑稽尴尬。</p><p class="ql-block"> 其实21世纪,如果传播学理论接受了即时反馈的概念,传播技术的任何提升无非是改变了即时反馈的质量,并不能改变即时反馈本身。传播学理论也就可以稳定在吸收即时反馈模式理论的框架内了。就像市场经济,永远不会改变价值自由交换的内涵,但是可以从实物交易,变成期货,变成金融,甚至变成政治交易。即时反馈属于传播学现象,形成这个概念是在反复遇到新媒体传播现象,传统传播学无法解释,单纯借助科学技术原理功能来说明,比如,互联网+,又跳出了传播学范畴,而跳出传播学范畴就只能用科学技术的具体功能来界定这些传播现象,一旦技术更新又会重新寻找新的表现传播功能的词汇。这不能不说是传播学的尴尬。</p><p class="ql-block"> 好在,《数字读物论》从基础理论上解决了新媒体学理的本质问题:是计算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智能通讯终端技术这三大技术改变了人类公众信息的传播效果,出现了即时反馈的模式。这里改变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体公众信息传播的模式,改变的是人与媒体互动的学理,这也是跳出了新闻行业的原因,需要所有行业的人都要学习,因为所有行业都将在网络上有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 2022年本人又即将完成《数字读物丛论》和《论即时反馈》关于新媒体大数据和云计算学理导论类的最新写作,在全国书稿大赛上,光明日报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中国九州出版社等出版单位联合委托中联华文拿走了本人的申报文件,但愿他们能满足我的出版的要求。实际上寻找到我,希望出版我的著作有很多出版社或者咨询机构,但是往往要求我自己资助他们,我觉得我已经退休了,不需要这些著作来提高身价,申请职称之类的加码了,所以心有不甘,也就推辞了出钱出书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总之,传播学有自己的学理体系,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学也不该用新媒体的功能代替为新媒体传播学的理论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