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新老长潭大桥

趙廣

<p class="ql-block">  长潭大桥是诸暨牌头镇横跨浦阳江联接东西两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这座现代化大桥,是一座全长三百米,十二跨,双向四车道,面宽三十六米,耗资三千五百余万元,于2012年建成的最新一代长潭大桥,是牌头镇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正如《新长潭大桥碑记》中所述:“望柱挺立,雕栏如玉;华灯璀灿,桥面似砥。绮丽浦阳江,长虹卧波;畅达大动脉,如虎添翼。她为“两富”之新牌头增加旖旎美景。”其实长潭大桥先后有二十世纪三十、五十年代的木桥和六十年代连续轻轨桥、九十年代公路桥,历经风雨,几多损圮,几经重建,令人追忆……</p> <p class="ql-block">  牌头是古越名区,诸南重镇。古代驿道纵贯,水路畅达,商旅辐辏,市廛繁盛。浦阳江径流牌头地区,古代以水道为主要交通,舟楫方便,利泽子民。处于浦阳江东西两侧的长潭埠头和长潭街曾经樯帆林立,堆栈栉比,促进了当地经济之发展。然自上世纪上叶开始,陆路交通日渐发展,与水路长短互易,河道反成天堑。牌头东西两边人员物资交流因江河受阻,只靠小船渡人运物十分不便。牌头镇域内曾有何村埠、长潭埠、马郎埠、天竹园坂等渡船埠头。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公(赵登嬴,清朝末年诸暨南乡名士,同文学校创始人之一)自壮至老,慨任义举不一,如修孔庙,修龙王殿,兴立长潭义渡会,改同文书院为学校捐赀,劝办南乡积榖皆与有力焉,蒙沈邑尊宝青详给五品顶戴以旌其功。”说明清朝末年成立有长潭义渡会。长潭真正开始建造木桥确切时间无从认定,会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建造第一代木头的长潭大桥,因为1934年1月,浙赣铁路杭江段正式通车,有了牌头火车站,浦阳江东西两边很需要一座桥梁,那座浦阳江上水下张铁路洋桥是只限火车通行的铁桥,一般限制行人通行,即使通行也较困难且危险。第一代的木头长潭大桥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建造的,当然造得肯定是比较单薄简陋的,后在40年代抗战时期倒毁。</p> <p class="ql-block">  1953年,新中国成立不久,牌头地方政府在上级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重建了长潭大桥,当然也是木桥。根据有关档案资料记载,当年花钱1万多元,上级拨款5000元,自筹5000多元,当时也算是一笔大支出。重建的木桥比起原来老桥要宽畅牢固,算是第二代长潭大桥,基本上适应了解放初期人民群众通行和国家建设的需要,还成立了养护管理委员会,每年进行维修。大桥只架于江面,西边桥堍头就建在长潭村堤埂上,东边桥堍头立于长潭街村江滩地的江边,江滩中有一个叫“柴场”的小村落,有几户人家。从长潭街村过去得越过堤埂经过滩地登上桥堍头才能到桥上。1960年后,由于木桥材料经不起风吹雨淋日晒水冲,桥体损坏严重,多次修理仍无济于事。1963年底,桥梁多处霉烂已断,不但手拉车不能通行,就是来往行人亦有危险,为了确保安全,当年牌头区公所决定拆除了大桥。</p> <p class="ql-block">  大桥被拆后仅依靠一只小船摆渡,后来加了两只,但由于过江人多,行人经常成群结队等船过渡,又因为浦阳江水急,还经常发洪水,出现多次翻船事故,(幸及时抢救,没有造成伤亡事故)。义乌、璜山、王家井、越山等地与牌头之间的工农产品物资交流更是困难多多,严重地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1964年4月5日黄岩县发生路桥中学师生参观长潭水库造成翻船淹死116人的特大事故,4月14日,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就此事件向全省发了通报。当月,牌头区公所就会同牌头公社越山公社管委会向诸暨县委、县人委打报告要求重建长潭大桥,很快获得批准。当年县财政拨款4万元,自筹2万多元,不到一年新建了一座长245米,宽2.8米,可以通双轮车的,由15架钢桁梁和预制水泥板构成的轻轨大桥。大桥建在原木桥的200多米的下游处,两边桥堍头都建在堤埂上,即使遇到洪水淹没江滩地再也不会影响过江了,给两岸群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促进了当地物资的交流和生产的发展。这座第三代长潭大桥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整整服务了三十多年,虽然早已不适应现代的交通状况了,但至今还屹立在原址,行人和自行车仍可通行,而且还成为了一道特别的风景。2021年秋,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长范迪安先生带领学生在这座老长潭大桥西面写生,范院长还以老长潭大桥为背景创作了一幅美丽的油画作品。牌头中学退休语文老师王寿昌老师多次去这座桥采风,拍照片录视频,写文章拟诗赋赞颂此桥。近日撰写了一篇《长潭老桥赋》,创作了一首以此老桥为背景的《爸妈是一座桥》的歌。</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建设显得更为重要,诸暨进行公路主骨架改造,杭金衢高速公路诸暨段开工,省道杭金公路诸暨境内段实施拓宽改造,县乡镇公路扩建提质。牌头镇的道路交通建设有点滞后,20世纪70年代前牌头镇上的公路都没有通,乘汽车要到杭金公路上王家宅停靠站去乘。到90年代初牌头镇正式开始建造王家宅到镇上到浦阳江东边的长潭街的联接公路。建造一座新的长潭大桥是这条联接公路最主要的工程,当时牌头区委区公所作为最重要的大事来抓,诸暨市委市府也将建长潭大桥确定为市交通重点工程之一。建长潭大桥按施工预算总投入需250多万元,国家只能投资部分资金。1992年2月,牌头区委区公所开始出面筹集资金,1992年5月撤扩并后由牌头镇政府负责进行捐款集资,当时还出台了长潭大桥捐款集资致谢办法。个人捐款1000元,单位捐款2万以上者在桥头立碑留名。现不知此捐资碑立于何处,但留有捐资碑文字底稿,还有一部分捐款记录:如“诸暨市二建公司、诸暨工商局各捐资5万元、许培法捐资1万1千元、周立雄捐资1万元……”牌头区和牌头镇上几乎所有的企业单位都捐了款,牌头镇所属各村捐款少则1千多元多则数千元。总共捐款有100多万元,建造这座大桥一半资金是牌头地区自筹解决的,当时能拿出数千上万的钱是不容易的,能集得这么大的资金也是不简单的。</p> <p class="ql-block">  长潭大桥由诸暨市交通局公路桥梁工程处承建,桥址选在浦阳江西岸拜曲村东南侧埂堤与浦阳江东岸上楼宅村北侧埂堤之间,在第三代钢梁水泥板轻轨大桥上游,比杨柳堰坝还靠上。1992年8月5日开始扎第一根灌注桩,基础工程于1993年元月完成,桥面等工程8月开始,1993年9月胜利竣工。大桥全长305米,桥面行车道全宽9米,两边各设0.5 米安全带,全桥共十八孔,两桥头各设8米长搭板,长潭大桥是汽车—20挂车—100永久式等级设计,基础为钻孔灌注桩,平均入土深度为15米左右,桩基嵌入岩层为一米,下部结构为双柱式墩台,上部结构为16米钢筋混泥土空心板梁,全桥共耗用钢材211吨,水泥1200余吨,木材300立方,人工投入达38000多个工日。这座第四代长潭大桥是当时浦阳江上游最好的一座大桥,建设速度也是最快的。</p> <p class="ql-block">  历史步入二十一世纪,诸暨城乡交通和牌头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只有双车道的长潭大桥已适应不了日益繁忙的交通需求。2012年,在第四代长潭大桥原桥址,国家又化巨资重建了新的更为坚固的长潭大桥。这座第五代如此壮观的现代化长潭大桥将为一直为牌头地方的经济建设为牌头地区的人民群众服务下去。</p> <p class="ql-block">附:王寿昌老师和蒋亦新老师有关长潭大桥的诗文:</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长潭老桥赋》</b>:</p><p class="ql-block">斗岩勾乘,隔水相望。</p><p class="ql-block">两山夹江,大水流淌。</p><p class="ql-block">桥贯东西,利民安邦。</p><p class="ql-block">昔者洪荒,水流沧桑。</p><p class="ql-block">江断两岸,唯有船桨。</p><p class="ql-block">木桥缓急,一时之当。</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轻轨铺上。</p><p class="ql-block">钢筋桥墩,水陆接壤。</p><p class="ql-block">水泥桥板,铁槛设防。</p><p class="ql-block">熙攘行人,络绎车辆。</p><p class="ql-block">喜形于色,心灵舒畅。</p><p class="ql-block">桥上观景,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远眺大山,近观碧江。</p><p class="ql-block">江滩织锦,堰流冲浪。</p><p class="ql-block">迈步大桥,相伴牛郎。</p><p class="ql-block">时过改道,往事难忘。</p><p class="ql-block">新官让桥,千古流芳。</p><p class="ql-block">画家油画,长桥生靓。</p><p class="ql-block">相约访桥,唤起深藏。</p><p class="ql-block">再说老桥,几代担当。</p><p class="ql-block">保护旧桥,智慧共享。</p><p class="ql-block">长潭大桥,与世天长。</p><p class="ql-block"> 王寿昌于2022年6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新长潭大桥记</b></p><p class="ql-block"> 斗岩屹立于西,勾嵊突兀于东,曲折盘桓,浣水中流。天降瑞霭,地升紫气,春秋仲季,越之南疆,勾践聚兵之迹在焉。元朝末年,斗子岩下,元璋义军,兵败友谅,史册载之。革命先驱,秋人中华,英雄铁骨长眠于斯,此乃胜迹之地。百年同文,薪火传承,承载厚重文化底蕴,培养人才万计。 然一江阻隔,昔以舸为渡,商贾阻滞,民系安危。后几度设桥,尤为一九九三年,政府号召,全民募捐,化资二百八十余万元建成长潭大桥,从此牌头添翅插翼,经济翻天覆地,区域优势不断凸现。随改革开放之深入,交通流量之增大,荷载等级之提高,运营年限之增加,原大桥通行能力已不适今用。民众所思,政府所急,今费资3500余万元重建长300米、宽36米双回路四车道新长潭大桥。自此,大桥贯通,天堑变通途,东连诸安快速通道,西接杭金衢高速公路,车隆隆而驰金光大道,人攘攘而步诸二长虹。一桥飞架,居高凌云,鸟瞰天地宽,发展日日新。梦想成真,夙愿得尝,万众庆幸,功垂千秋。</p><p class="ql-block"> 蒋亦新于2012年9月</p><p class="ql-block"> 注:此文落笔时听说江藻大桥为诸暨之最,长潭大桥排行第二,故为“人攘攘而步诸二长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