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70年代战天斗地欣欣向荣的激情岁月

国英

<p class="ql-block">7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特殊时期,在那个年代里,生产条件虽然低下,人们的生活也很艰苦,但是那个时代的人有梦想,所以不以为苦,生活得激情昂扬。现在的人们之所以怀念曾经的岁月,正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得单纯。70年代的中国乡村生活场景,一直被怀旧的读者们所追忆。</p> <p class="ql-block">70年代的农村正是学大寨运动,起早贪黑顶风冒雨,迊严寒、战酷暑,活着干、死了算的年代,在村里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白天治坡晚上治窝,早上天不明学毛选听读报纸、新闻,天明了开始下地干活。在外面修公路修水库修大寨田。总之忙忙碌碌,干劲冲天,热情奔放,激情满怀。粮食年年大丰收,不过农民的口粮却是由政府确定。每人一年280斤带皮粮,剩下的全部归国家。劳动者按出勤一个工分给几两粮,算是对劳动的奖励。农民劳动消耗挺大,分的口粮永远不够吃。所以当年精打细算,细水长流就是最时新的口号。当年生活真的很苦,可是人们却无忧无虑。社会风气清新,黄赌毒消灭静净,黑恶势力荡然无存,政府没有贪官污吏,官员带头下乡劳动。</p> <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从城市蔓延到农村,农民组织学习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语录人手一本,以毛泽东思想挂帅,突出无产阶级政治。</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的经济越来越发达,社会进步飞快,城乡差距也在不断的缩小,有些城里人甚至喜欢住到农村去,但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日子特别的贫穷和单调,低矮破旧的房子住着一家人,为了生存奔波劳作,辛苦一年还解决不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p> <p class="ql-block">记得那时候一到冬天,每家每户都会用火盆烧柴取暖,用一个大小合适的盆做模,表面摸上一层草木灰,用泥土做成的泥盆。这种传统经济实用的烤火盆,让那时候的人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在冬天这个农闲季节里,庄户人家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烧火盆取暖,唠唠家常或者做做针线、喝喝小酒,其乐融融,那氛围非常的温暖、热闹。</p> <p class="ql-block">一群农村妇女下地干活,在休息间隙娱乐一下。那时候的农家妇女是农村中最辛苦的群体,她们白天要到生产队里干农活挣工分,到了晚上收工回家后还要为一大家人煮饭、喂猪、饲养家禽等一些繁杂的家务活,有一些比较体贴的男人回家会帮妻子一起分担家务,懒惰一点的男人回家吃成现成的饭。</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交通不方便,一个村也就是一、俩辆自行车,队里有辆马车。县城里也只有县委一台吉普,水利局有台“噶斯”县里有事都用,还当刑车毙过人。再加上生活不富裕,村里的人很少出远门,偶尔到公社去赶个集买点油盐酱醋或者买块布料什么,就算是一件大事了。如果有人去过县城的话,那这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生产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物质贫乏,但是没有什么思想压力。 每天早上下地干活和晚上收工的时间都是由生产队长定,每天早上生产队长站在村头大喊一声出工了,有时也敲湾边树上的钟。并交待下这一天要干什么农活和带什么农具。到了晚上收工的时候,就大喊一声收工了。</p>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养猪算是一项收入。把平时的一些剩汤残水或蔬菜的嫩枝残叶集中起来可以喂猪,通过养猪积攒一笔小钱。另外,就是积累农家肥,为农作物积攒肥料。</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老奶奶和孙子坐在简陋的家里, 小孩子看书,奶奶缝补衣裳。那时候的生活比较简单,穿着也很单一,人们穿的衣服大多是蓝色或者是黑色,用的布料也都是价格低廉的布匹或手工制作的粗布。而且,大多数的衣服都有补丁,有的还补了又补,很多人一年四季难得能买一件新衣服。</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文化生活很单调,看露天电影是人们最期盼的事情,是当时农村最高档的文艺活动。一到放露天电影的时候,村里的人就提前带着小板凳去占位置,电影开始时,附近的墙头或树上全都是人。有时候听说邻村要放电影,人们会为了看一场电影,走十几里的路跑到附近的乡村去看。</p> <p class="ql-block">中国七十年代的农村,实行的还是集体生产制度,那时候的农民,生活的比较贫困,每家每户的口粮,都是按人头分配的,收入多劳多得,不劳不得,谁家出得劳力多,到时候收入也多一些,每季由会计做分配方案,从收入中去除口粮款,余下的叫余粮款,少的叫缺粮款。一家人的温饱都寄托在生产队分得那一点粮食上,可是那时的生产力跟不上,亩产才二三百斤,就算辛苦一年也分不了多少粮食,不少家庭面临着忍饥挨饿的境况。</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连出去打工的机会都没有,工人是工人,农民是农民,各司其业,守着自己的饭碗,若农民想成为工人,你得有手艺,有智慧,得到大队的推荐,烈、军属子、女优先,得到组织的批准,当生产队干部子女有后门才能转行,不然,你就得老老实实地待在农村里,本本分分地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挣自己的工分,养活一家老小。</p> <p class="ql-block">那年代想做生意也不容易,那个时候,中国的各种物质食品短缺不足,经济上实行票制,粮有粮票,布有布票,油有油票,有钱没票,有票没钱,都是买不着东西的,国家是按人口所需分配的,这么做也是为了避免浪费,在当时的中国,为了合理分配物质,只好采取有限制的政策,所以说,生意是很难做的。</p> <p class="ql-block">再说,那时候,农民手里一穷二白,连饭都吃不饱,又拿什么做资本交易呢? 那个年代,贫穷,是中国农村的一大特色,那时候,任何技术都没有,连打一口深水井都困难,庄稼几乎都是靠天收、贱,雨水足了,还能多收获一些,遇到干旱年,所有的辛苦都付诸流水。那时,政府经常组织人力挖渠,以便引水到田,在农闲时,家家户户出劳力,徒步走很远开河挖渠,一去就半月,或几个月时间。</p> <p class="ql-block">你无法想象那时候的农村,所有的工程改造,种田拉力全靠人工,没有机械,种庄稼翻地靠得是撅头儿,都是人一撅头一撅头给翻起来的,到播种时,用得是半自动木械农具,一个人扶把儿,多人在前面拉,那种落后并不比古代差。 虽然电线拉进了农村里,但总是三天两头的停电,每家每户都备有煤油灯,这种常断电的现象早已习惯,并不为奇。 70年代后期 像电话,电视之类的,村里稀有,也就村委会才按有一部电话,个别人家有一台小黑白电视机,也不是常常用到。</p> <p class="ql-block">出行工具更简陋,好过的家庭里才有一辆自行车,多数人出门全靠双腿,汽车更是少得看不见,能看见一辆汽车,准会围观一群人,因为太稀罕,要仔细瞧个够。 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就是这样的荒凉破败,落后古老,贫穷艰苦,人们的愿望就是不会饿肚子,没有希寄太高。 越是那么贫穷,每个家庭养得孩子越多,可能跟那时的环境有关,因为家里的劳动力多了才会挣得工分多,人口多了得到的粮食才多,也于晚上没电,夜生活就是睡觉有关吧。</p> <p class="ql-block">那时还没实行计划生育,做什么靠得都是人力,国家还鼓励生育呢。&nbsp; &nbsp; 很多人认为,农村人喜欢要孩子,是思想上保守,其实是有根源的,那个年代,人多才是优势,尽管养活一家老小有困难,但长大了个个都是劳力,基于这样想法,那时候的人,才会要许多孩子,你可以看看那时期的家庭,每个家少至三个孩子,多至七八个呢。&nbsp; &nbsp; 在七十年代,这就是真实情况,家庭穷困,孩子又多,面临的困难无法想象,我们的父辈就是从那个环境中一步步走过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