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践行一名党员的无悔誓言 ——刘大伟老师教育工作纪实

空城

<h1> 有一缕阳光,它只温暖山峦下的阴霾;有一种花朵,它只怒放在尘嚣之外。是的,它的另一个名字就是老师。<br> 2000年从师范毕业后,刘大伟老师被分配到宏亮小学教学,从走上教育岗位那天起,他就把“农村的孩子也要受到最好的教育”作为他的人生追求。因为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深知教育在农村一个普通家庭里所承载的使命,所以他热爱着这朴实的乡村教育事业。回首二十二年来自己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跋涉的足迹,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凭着自己满腔的工作热情,凭着对“做一名出色的教师”的执着追求,他用对教育的赤诚写下了最美的诗行。<br><br></h1> <h1><b>不忘初心 孜孜以求</b><br> 2001年课程改革开始,他潜心研读《课程标准》,静下心来对每一节课进行研讨打磨,让自己破茧成蝶,完成他的完美蜕变,努力寻求教育的更高境界。同时利用工作之余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随着对文本的不断深入挖掘,他意识到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匮乏,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推进新课程》、《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给教师的阅读建议》等教育书籍。随着接触越来越多的教育书籍,让他认识到了自己文化程度的浅薄,于是在2002年7月考入了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历经三年函授学习,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识,2005年7月大专毕业。通过不断学习,汲取营养,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br> 学习开阔了他的教育视野,一些名师的做法鼓舞了他,他开始尝试钻研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老师包办过多,恨不得把许多知识点瞬间都灌输给学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尝试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潜心解读文本,品析词句,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改革试验怎是一个难字了得,教研之路并不是平坦的。记得有了这一想法后,他就在自己班级实验,可现实总是残酷的,孩子们的课堂表现远没有预期的效果,学生们不知道怎样阅读,也不知道怎样思考。看着课堂上孩子们讨论着无关紧要的话题,他的心里真是急呀。那段日子,工作中千头万绪,家里爱人待产,让他真的有了想要放弃的冲动,但是望着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他不忍心,在爱人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相关书籍,在网上观看名师大家的教学视频,对比着找自身的差距。他开始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请同事来听他的课,利用集体的智慧,来完善这一教学研究。为了摸索出这一教学模式,记不清多少个清晨,当黎明的曙光射进房间,他早已静候在三尺讲台旁聆听学生书声琅琅;黄昏,迎着最后一抹儿夕阳,在爱人挺着大肚子翘首期盼下才疲惫的归来;夜晚灯光下,家人已经熟睡时,他还坐在灯下一遍遍修改教学设计。研磨的过程是痛苦的,但经历一次次的反思与重构,让他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归纳出“读—问—说—读—注—评”这一教学模式。点点滴滴的努力成就了自己心灵的成熟,他的语文课堂热闹起来了。成功的喜悦并没有让他停下研究的脚步,他又开始静心思索这一教学模式的诸多教学技巧。这一新的教育模式需要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获取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于是课上课下,他总“蹲下身子”看学生。上课时大胆探索,自己尽可能以不同情景的创设方式进入新课,讲解深入浅出,说话幽默而不失严谨和科学,让教学面向全体,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因有好奇心产生探究欲望,因探究欲望而养成学语文、爱语文、用语文的良好行为习惯。所以,学生总会说:“在刘老师的课堂上他们总是很轻松,在愉悦氛围中接受新知。”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他也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尤其是那一次次精彩的生成,犹如品尝着醇香的美酒。在新的教育理念洗礼下,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下,他的语文课也渐渐的变的有声有色。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他恣意享受着,然后整理收获更加努力前行。<br> 教学理论的提升让他在教学实践中如鱼得水。于是,在2009年举办的全县小学评选优秀课执教者和教学能手的活动中,所执教的课被评为语文学科县片级优秀课执教者。2014年5月主持申报大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小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策略研究》,于2015年7月顺利结题。2017年3月所执教的《第四课 难忘的时光》在2015-2016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被评为叁等奖。2017年6月他撰写的《让快乐作文在学生之间传递》获省级论文评选一等奖。在语文方面获得的肯定更坚定了他“做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信心。凭借着这么多年的学习,他的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明晰。在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路途中,他勤奋地学习着,他努力地实践着,他深刻地思索着,他与“语文”共同成长着!<br><br></h1> <h1><b>砥砺奋进 务实求真</b><br> 2009年7月,他被调到三站镇中心小学任一年级班主任,当时那个班是全校人数较多的班——44人,抵得上一个村小学的人数了,而且开学初赶上并校,又来了一些乡下学生,学生什么层面的都有,这并没有让他胆怯,没有让他灰心气馁,反而让他对这个班的学生充满期待,希望在他的手下让这些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他在教学中不断严格要求自己,继续推行他的阅读教学法,并尝试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让学生完全参与,用组织讨论式、娱乐式、竞赛式的教学活动取代了单纯的交作业、改作业的评估方式,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班级里经常开展演讲、书画、朗读等竞赛,让学生在学中动,动中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他的班级管理中,严格要求是他对学生的第一要求,无论是在学习上、生活上、纪律上,他都坚持“严格要求,严中有爱”的原则,为学生身心健康着想,让他们感受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主动融合到集体中来,主动参与建设维护班集体。他班多数为农村孩子,近年来,外出务工家长不断增多,留守儿童也多了,对班上的留守孩子,他十分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出一整套帮扶计划与措施,使这些孩子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其中有一个叫杜明泰的男孩子,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这个孩子很内向,从不与同学交流,做事小心翼翼。为了改变他的现状,他主动找他谈话,让他担任小组长,课上经常提问他,经常与其他任课老师交流,时间一长,这个孩子的性格改变了很多,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大家的关爱和鼓励让这个孩子摆脱了离开父母的阴影。2013年9月临危受命又接受了一个全校最乱的班级,任三年级班主任,尽管这届学生的基础情况很差,但是他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对工作的热爱之心,对事业的追求之高,却始终有增无减,因为他深深懂得一个孩子的成长基础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是短暂的,但留给他们的思考却是深远的。<br><br></h1> <h1><b>教无止境 且行且思</b><br>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他挚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每一位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深受领导、家长和社会的好评。<br>工作中,他喜欢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更喜欢记录自己在教学中的感受、收获,曾先后撰写教学反思《放飞信任,给学生一片自用的天空》、《让他的课堂因美读而精彩无限》、《作文课堂带给孩子了什么》、教学叙事《减“一”加“一”》、《微笑,最美的语言》等,并结合自己在农村的习作教学经验,撰写了《训练农村小学低年级写话的几点做法》。忙碌着的每一个日子里,滴下的汗水全都变成了珍珠,汇成了他生命的彩虹。从教的十七年历程里,2007年8月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和县级模范班主任;2007年12月被评为大庆市2007年度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先进个人;2008年8月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2009年9月被评为县级模范班主任;2011年9月被评为市级中小学优秀班主任;2013年5月被评为肇源县新长征突击手;2014年5月荣获2013年度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纳入国民体系先进个人;2015年9月被评为大庆市优秀教师。2010年9月获得了县级语文学科学科奖。2019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这累累的“硕果”让他更加为他的教师事业而骄傲,为他是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而自豪,做一名教师是他无悔的选择,做一名出色的教师更是他一生的追求。<br> 做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始终工作在教育战线的最前沿,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不需要掌声和鲜花,只是以自己默默无闻的工作方式,求真、务实地耕耘着。回望过去十几年里,虽然一路荆棘,但他庆幸,他始终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工作着,奉献着,他见证了自己的默默工作与辛勤耕耘,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与发展,见证了自己付出的心血与汗水,他用自己的坚韧与执著、用自己的敬业与奉献,用自己显著的成果与业绩,不断诠释着新时期的教师精神。在努力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他利用课余时间对身边的年轻教师的业务进行全方位引路,让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有了更大的进步:2012年6月指导崔继波老师执教的《一定要争气》一课,在黑龙江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四届“精英杯”教学活动竞赛中,被评为二等奖;2016年6月指导胡金艳老师执教的《海上日出》一课,在黑龙江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六届“精英杯”教学活动竞赛中,被评为一等奖;2017年4月在第二届纪念“4.23”世界读书日“读书与教育”主题演讲比赛中指导的教师荣获贰等奖。另外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了学生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把“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作为工作目标。2017年5月在肇源县“与经典同行”读书心得比赛活动中,成绩优异,获得优秀指导奖。<br></h1><h1><br></h1> <h1><b> </b>十几年的青葱岁月里,他一直和孩子和教育相伴,虽然有时也向往那种悠闲而自在的生活,可想想课堂上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想想堆积如山的作业,就无法忘情恣意享受。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不会大红大紫,更不会腰缠万贯,可是在阵阵飘飞的粉笔屑中,他正在靠青丝变白发的执着浇灌着华夏五千年的精神家园;在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中,用汗水和心血为社会谱写着和谐文明的交响;在三尺讲台前,用爱心、耐心和恒心为祖国搭建起通向美好未来的人梯。他相信在悄然流逝的岁月里继续默默耕耘,他的教育岁月必将熠熠生辉!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