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由藏王松赞干布始建于吐蕃王朝鼎盛时期的公元647年,已有1370多年的历史。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规式,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大昭寺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前留影)。 大昭寺入口处前面是信徒的朝拜区。 朝拜的信徒,或在自备的垫子上,或直接匍匐在石板上磕着长头。日积月累,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的深深印痕,这是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在朝圣者的心中,每一次叩拜,就是又积了一次功德,离来生的幸福又近了一步。 从正门进入,大门两侧是四大天王。 进入正门后,沿顺时针方向进入一宽阔的露天庭院,这里曾是规模盛大的拉萨祈愿大法会"默朗钦莫"的场所。默朗钦莫始于公元1409年,是黄教开山鼻祖宗喀巴大师所创。届时拉萨三大寺的数万僧人云集于此,齐为众生幸福与社会安定而祈祷,同时还举行辩经、驱鬼、迎诸弥勒佛等活动。 大昭寺主殿为释迦牟尼佛殿,藏语名为"觉康"。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藏传佛教信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而释迦牟尼佛殿则是宇宙的核心。 佛堂中央为大经堂,是大昭寺僧人诵经修法的场所。 佛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是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时的陪嫁。 环释迦牟尼佛殿的一圈称为"囊廓",意为小转经道;环大昭寺外墙的一圈称为"八廓",意为中转经道;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在内的一圈称为"林廓",意为大转经道。“囊廓”与“八廓”、“林廓”构成拉萨著名的三大转经道。 “囊廓”回廊廊壁上布满佛像和藏传佛教故事壁画,因此被称为千佛廊。 大昭寺共有壁画4400余平方米。尤其是以回廊上的《大昭寺修建图》和《文成公主进藏图》最为珍贵。 《文成公主进藏图》不仅保存了文成公主进藏宣传盛唐文化的业绩,也保存了唐代的壁画艺术。不仅是历史和艺术的珍品,也是汉藏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大昭寺的佛殿除了释迦牟尼佛殿外,四周俱为小型佛堂。 殿内燃着酥油灯。 从左向右依顺时针方向第一间小殿,里面供有黄教开山鼻祖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都位于八大弟子之列)。 观世音殿内供千手观音。 法王殿位于二楼的西南角,内供藏王松赞干布、王后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塑像。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尺尊公主(尼泊尔籍)。 护法神殿内供班丹拉姆。班丹拉姆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 莲花生大师殿。莲花生大师是从印度将佛教带入西藏,在藏区兴教的第一人。 <p class="ql-block">藏王殿是供奉达赖、班禅的殿堂。达赖、班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两大活佛系统,藏传佛教认为,达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住在布达拉宫。班禅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住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达赖管理前藏,班禅管理后藏,互无隶属关系。</p> 绕大殿四周是一个紧挨着一个的转经筒,共有380个。 边走边推动转经筒是很多虔诚的信徒必做的功课。 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与汉区寺院建筑风格完全不同。 大殿金顶。大昭寺顶层的金顶分别建于14世纪中叶和17世纪。 “双鹿法轮”是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的典型标志。 双鹿一雌一雄,代表男女众佛教徒,温顺的小鹿是佛教徒的象征。法轮是佛法的标识,象征着佛祖在鹿野苑初转法轮(首次讲法)。“双鹿法轮”意为佛法一开,通达一切。 宝幢,又称法幢,即庄严佛菩萨旗帜的象征。 藏式风格的雕梁画栋。 华厦风格的摩羯兽头。 金顶飞檐下的狮子、水兽、共命鸟雕饰带有浓郁的印度、尼泊尔寺院顶饰风格。 共命鸟雕饰。 二楼回廊。 顶层建筑。 在大昭寺顶上,可近观大昭寺广场。 远眺布达拉宫。 大昭寺广场。广场上立有两杆经幡柱。 左侧的立于1986年,名“扎西达尔钦-吉祥大经幡”,是十世班禅主持树立的。 右侧的立于1637年,名为“举亚达尔钦-良策大经幡”。 广场上有两块著名的石碑,南边一块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的为“唐藩会盟碑”,立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 唐藩会盟碑,也称“甥舅和盟碑”,因为当时的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娶的是唐朝公主,所以他的孩子自然要管当朝皇帝叫舅舅。从此,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纠纷基本结束,此碑见证了汉藏两大民族的团结与友好。<br> 另一块石碑名为“种痘碑”,是乾隆时期驻藏大臣和琳(和珅之弟)所立。古代西藏的医疗水平相比中原要落后很多,到18世纪末期,西藏人都认为天花是不治之症,是驻藏大臣和琳向当地政府传授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为了纪念这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琳便在大昭寺前立了这块种痘碑。 种痘碑上遍体鳞伤,大多文字因臼行窝坑已无法辨认,这些凹凸不平的坑痕是藏族虔诚的百姓为了祈福长年累月用石头敲砸流下来的痕迹。 种痘碑旁有一棵柳树,名为“公主柳”,相传为文成公主手植。古柳在文革中被毁,现在的“公主柳”是老根的再生柳。 碑旁的佛像。 广场边上的煨桑炉。“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 在藏族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桑炉(或者院子中央,或者在屋顶依山处),每逢藏历新年,大年初一,人们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素以第一个去煨桑的人为荣。 后来的人只是在已经燃起的煨桑堆上加松枝、柏枝、桑面(青稞面)等物,顺便献酒洒浆,添嘛呢箭杆。据说在煨桑的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山神也会十分高兴。因而信徒们以此作为祈福的一种形式,希望神会降福于敬奉它的人们。 大昭寺前终日香火缭绕,酥油灯长明,虔诚地叩拜的信徒终日不绝,门前的青石地板上布满了朝圣者的岁月痕迹。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ed2308"> —TEN NED— </font></b>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