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毁灭》</font>: 法捷耶夫<font color="#b06fbb">А.</font></b><font color="#b06fbb"><b>Фаде́ев</b></font><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333333">著</font></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333333"> </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333333">1949年俄文版 24开漆面硬精装</font></b></h1><div><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333333"><br></font></b></div><div><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333333"> * </font></b><b>法捷耶夫</b>(1901~1956)前苏联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毁灭》《青年近卫军》等。曾长期担任全苏作协领导工作,1956年自杀。</div><div> <b> *《毁灭》:</b>1927年完成的《毁灭》,是他亲身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法捷耶夫生前对《毁灭》进行了多处修改。1931年,鲁迅将《毁灭》译成中文出版。</div><div> 1919年,由莱奋生(知识分子出身)领导的一支由150人组成的游击队,在西伯利亚地区,与白军和高尔察克军队进行对抗。这是一支由农民、矿工、牧民组成的队伍,彼此有很多难以相容的特性。一天,莱奋生接到保存队伍实力的指示,于是开始率领队伍转移。经过数番激战,游击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只有莱奋生等19人生还。</div> <h1><b>插图:韦列伊斯基(Орест Верейский)</b></h1><div>韦列伊斯基(1915—1993)生于艺术世家,秉承父业,自学成才。他创作过很多作品,而最突出的是插图。其代表作是为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及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所作的插图。他的画风继承了俄罗斯写实主义的传统,注重人物塑造和细节的刻画。<b><br></b></div> <h1></h1><h3>法捷耶夫本人对《毁灭》这样概括:<br> <br> “在国内战争中进行着人材的精选,一切敌对分子都被革命扫除掉,一切不能从事真正革命斗争的人和偶然落到革命阵营里来的人,都要被淘汰,而一切从真正的革命根基里、从千百万人民群众里生长起来的人,都要在这个斗争中得到锻炼、成长和发展”。<br> <br>《毁灭》出版后,法捷耶夫似乎有空就去修改它。我相信,法捷耶夫每修改一次,《毁灭》就会越靠近所谓的“锻炼、成长和发展”的公式。幸好,早在1931年,鲁迅便将《毁灭》译成中文,保存了小说本来的神采。我想,法捷耶夫之所以能写出《毁灭》这部杰作,是因为他曾亲身参与过战斗;后来,他之所以要把小说改了又改,也许并不只是为了艺术。如果他是一个捍卫艺术真理甚于捍卫集权和谎言的自由作家,恐怕并不会在某种“自觉”的驱使下改个不停,更不会饮弹自尽。</h3><div><br></div><div><b><br></b></div><div><b> 《完》</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