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生活——针线包

如庚131424473

<p class="ql-block">  穿上绿色军装的那一刻,心理无比激动。当兵的理想梦想成真,从此就成为解放军的一员。激动之余,认真清点物品,所有的用品样样俱全,还有一个小小的针线包。</p> <p class="ql-block">  小小的针线包,承载着我军的光荣传统。从人民军队成立起,到取得全国胜利,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得到人民的支持。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是山东人民小车推出来的。我们所以能够取得胜利,都是人民全力支持的结果。那时百万大军驰骋疆场,依靠双脚走过祖国河山,而军队的鞋,完全是解放区的妇女千针万线连成。</p> <p class="ql-block">  针线包蕴含着广大人民对人民军队的支持,而作为子弟,更应该报答人民的恩惠,减轻人民的负担。所以,就有了南泥湾的大生产,“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有了延安军民用纺车纺线线。我们的老前辈,老红军,老八路,人人都有有“针线包”的经历。一代又一代,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深深渗透于小小针线包里,我们手捧着它,更感到自己继承革命事业的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告别新兵连的前一天,那是我们第一次使用针线包。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接过领章帽徽,打开针线包,开始佩戴领章帽徽,只见银针穿梭,红线飞舞,而偌大的大礼堂内笼罩着肃穆的气氛(当时大礼堂是新兵宿舍)。集合哨响起,整齐的队列中的每一个人,都显得精神抖擞,与平日大不相同——因为每个人都佩戴领章帽徽,所有人的面色都在“三点红”的映衬下格外精神。</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一刻开始,我们成了正式的解放军战士,针线包见证了我们正式入伍了的瞬间,并伴随我们走进老连队。</p> <p class="ql-block">  实际过程中,发觉军装和针线包互为对手,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是强。如果军装布料结实,针线包就无用武之地。军装布料易损,针线包则有大显身手的天地。所以从红军到八路军,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时间越早,针线包起的作用越大。</p> <p class="ql-block">  我们 1969年入伍时,军装还是棉布做的,所以有时需要缝缝补补。到了1971年警卫部队改发“的确良”军服,基本不用缝补。但是平时部队发的休闲鞋。是布鞋,样子就是那种老北京圆口布鞋。部队的袜子据说以前是棉纺的。那个年代过来人大概都有记得,布袜子一定先上袜底,否则袜子前掌个和后跟就会很快磨破。</p> <p class="ql-block">  所以,缝补机会主要集中在棉袄和缝被子上。还有衬衣衬裤等。我们入伍时,尼龙袜子已经普及于社会,部队发的袜子是新老结合,线袜子尼龙底,再不用上袜底。</p> <p class="ql-block">  绿色军装漂亮精神,而且结实耐用。如果问你什么样的颜色最耐久(通俗说就是最耐脏),一定不是白布,有人会说是黑布,色深耐脏。而穿过军装的人会毫不犹豫告诉你,军装最耐久实用。军人忙碌于练兵场及繁忙的施工现场,摸爬滚打,土里草里,不可能天天洗衣服。那时部队服装还没能够像现在这样,作训服,工作服样样齐备,一套</p><p class="ql-block">绿色军装穿行在滚滚烟尘里,衣服越脏却不显,只是目测颜色越深。人们看到行军路过的部队,永远是飘过的一道靓丽的绿色风景。</p> <p class="ql-block">  不久开始野营拉练,我们夜里顶风冒雪翻过赤城山,半夜里到达赤城十道沟,在乡亲们准备好的热炕头睡了个好觉。已经临近春节,醒来看到家家都在忙碌的为春节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  北方山区的农村,传统过年的气氛和风俗十分浓厚,扫房子,洗被褥,缝制新衣服和准备各类食品。我们立即扫院子,抱柴火,往水缸挑水。一群大娘大嫂和姑娘们闯进门要为我们拆洗被子。大家看到这种架势,怎么能让姑娘们洗呢?于是纷纷跟进。争争抢抢之中拆好被子,冬天水很冷。战友门手疾眼快抱住自己被子洗。晾干时姑娘门用背包带扯到住房南面挡风处,这大概是当地经验。晾出被子马上冰冻成硬梆梆的,不能乱动。天气虽然冷,但空气十分干燥,时间不长被子就干了。</p> <p class="ql-block">  等到妇女门拿好针线跃跃欲试时,战友们几乎同时亮出针线包。姑娘们一脸惊讶,大娘和大嫂微微点头,战友们缝被子功夫已经在军营练就的手到擒来,飞针走线。使边上的房东大哥只能憨憨傻笑。</p> <p class="ql-block">  缝好被子,顺便整理内务,一床床豆腐块般的被子整整齐齐,惹得乡亲们竖着大拇指称赞!</p> <p class="ql-block">  年三十晚上,军民一同包饺子,喜气洋洋过大年。大娘一个劲夸部队锻练人,针线活也那么好,说着拿出一个绣花针线包,送给大家。班长赶紧拿出自己针线包送给大娘,大娘高兴的合不拢嘴,欢声笑语充斥着山乡农家小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