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一部《论语》搁置书柜好多年,现今才翻阅细细去诵读,说来惭愧。不过,所幸的是,因此也走进了孔老夫子的世界。此刻其实并未完全读完,允许我就迫不及待的想记录些读后感,唯恐过后忘了。 尽管在读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里的部分文,但真也就一读而过,望文生义的一解,如云儿飘过。包括对孔老夫子的印象,也就一直停留在字面的定义上“圣贤”之师,教导我们的是三纲五常。这样的读书,仅是未去思考,从而也未有精神链接的。</p><p class="ql-block"> 如今人到不惑之年,近该知天命的年龄。若有若无的还真想过自己的使命是什么?还羡慕过朋友找到了她的使命!那一刻我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找到自己的使命,并在践行途中。去年读了一年的老子,当然现在还在学习中,我一直很肯定自己喜欢老子胜过孔子,因为老子的境界,因为老子思想的开阔感。一种宇宙级别的深广辽远,《道德经》里无论哪一句读起来,都给人一种古美中不失洒脱之气。“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看,就是这样的气度不凡的文字,字字珠玑,句句金贵,永恒的经典。对比孔子,我之前的印象,孔老夫子活得要艰辛憋屈得多,境界上或许还没有达到老子这样的高深。虽然知道儒道两家,免不了有人在区分,但我不站队。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经典!都是至圣大贤!当然,会有人出来更正一句老子被武则天封为“太上老君”,可称神人,孔子是圣人。其实这些具体称谓之别无所谓,老子,孔子只是分工不同,都是解释《易经》的代表人物!一个从天道讲到人道,一个从人道讲到天道。当然,作为一个初学者,今日的我,无论从深浅,都还不具备探讨有关此类话题的能力与资格,今日的我只是想把我新认识到的孔老夫子的这份感动分享出来。这份感动,不做解读孔子的全部,我只是一个学习者,此刻的感动也只是解读孔子的冰山一角。</p><p class="ql-block"> 所以此篇文字只是读书笔记。有欠妥与错误处,欢迎前辈们指正。(再三声明,此文只是读书小记。希望得到学友们的指导,交流,切磋。)</p> <p class="ql-block"> 《孔子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初读孔子之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总会情不自禁的步入盲区而不自知,我们之所以平庸,是因为陷入了一种自作聪明的愚钝中,极度缺失了一种觉知能力,久久的未醒来。</p><p class="ql-block"> 圣贤之所以是圣贤,是因为无论隔着多远的年代,只要我们肯穿越时光隧道走近他们,他们会隔着时空与我们对话,一次又一次,直到唤醒我们每一个个体内在的高贵和纯洁。此刻面前鲍鹏山教授的《孔子归来》已经翻阅到最后一页,跃然入眼的那一句“读孔子,就是读一个民族的性情,读一个民族的气质。”超级赞同!</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之前的我认为孔子是憋屈的,境界上不如老子的,现在我收回这样的浅识别。老子孔子不可分别,不可分别,不可分别。单从孔子的为正义而战于俗世,避人不避世,就让人肃然起劲。</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偶像是周公,在那礼乐崩坏的时代,他一心复周礼救国。无论求官,还是办学,都是为了同一个使命,复周礼。推内仁外礼,及中庸之道。孔子子说过:“政者,正也,用正当的手段推行公正和正义,倡导公平和平等,这才是政治。” 可惜那个当下没有统治阶级肯采用孔子的治国方案,也因此被人嘲讽为丧家犬。而在孔老夫子心里,这一切可以云淡风轻,他看透那个当下的政界腐败。却依旧带着”带勇之气”为了正义,扎根在俗世中,</p><p class="ql-block"> 55岁的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奔波14年,忍辱负重,未得结果。68岁的孔子发出:“知我者,其天乎"的哀鸣之后,凄惶地回到鲁国,把复周礼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学生们身上,广收门徒,一心治学。通过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的教学,培养出大量的国家贤良之才。</p><p class="ql-block"> 什么样的老师就教出什么样秉性的学生,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我、端木赐。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原宪、公冶长、樊须、有若、公西赤。这样的孔子还快乐吗? 回答是肯定的,孔子是快乐的!虽然政途不得志,但孔子的快乐来源是:依旧践行在为正义而战的路途中。并且桃李满天下。 </p><p class="ql-block"> 孔⼦虽求官不成,但也巧妙的把为政扩⼤到修⾝齐家也是为政!这样的一个⾼度!之前的我可没有细细去体会这句话,粗浅的以为这只是”不能为官”的一种自我安慰。所以,给我们讲论语通义的单英中老师才一再跟我们说,要想把论语读懂,一定先读懂孔老夫子,不然读不懂。</p><p class="ql-block"> 有那么一会儿,会幻觉自己走进了孔子那个时代。在看,在听孔子与他一个个的弟子们的对话。即使不同的弟子问出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弟子不同的性格的回答都不一样。一问一答那么精彩。 </p><p class="ql-block"> 子路问:“闻斯行诸?” </p><p class="ql-block">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p><p class="ql-block"> 冉有问:“闻斯行诸?” </p><p class="ql-block"> 子曰:“闻斯行之。” </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 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子路行事勇猛,所以孔子回答他有父兄在,多退让。冉求处事性格怯弱,做事退缩,孔夫子才会教育要勇往直前。这一段师徒问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精髓,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是快乐的,因为他是一个把理想付诸于实践中的践行者。简言之,即知行合一者。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温、良、公、俭、让”这几个字精炼的概括了孔子的为人,但孔子的伟大又岂是这几句话几篇文章就可说得完的呢?在此我也不重复与拓展了。关键还是说说我个人目前的一个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感触颇深的是当看見,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固然是一种境界!孔子也一种这样做到的,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怒”字的诠释,更被孔子奉行。怒是对忠的修正。细细想来,真是如此,我们总会把我以为的好给予到别人,而那仅仅是”我以为的好。在《论语》学而篇里面,最后一句:【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我不怕不知道自己,怕的是我不知道别人。这与“怒”字一对应,让我们更好的理解1.1句第三小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就是《论语》核心的核心,【仁】的升华。</p><p class="ql-block">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p class="ql-block">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p><p class="ql-block">“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p><p class="ql-block">以上三句的中心思想是如一根主线,串起了《论语》这棵【仁树】上的所有果实。</p><p class="ql-block">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选自《论语·第八章·泰伯篇》)译文:曾子病危,弥留之际,召集众弟子围在他身边,他跟学生们说:“把我的脚摆正,把我的手摆正。《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这一辈子小心严谨地修养心性(以期臻于孔老夫子”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现在我即将去世,知道不会再犯错了。你们后来人要勤勉、小心啊!”</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大弟子,一直到死,每天都是如履薄冰哈,就怕说错了,做错了。人如果按着自己的意愿做事非常容易,最难的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可以站到对方角度考虑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个【怒】字,是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在不断自我修为中的最高境界。试看自古至今,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如此呢?道理简单易懂,却由于自律度的不同,大数人很难做到。</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孔子的伟大就在此,这让我想到了那句“一个人的成功,或说一个人的价值体现,不在于有多少的学问!而在于你的境界有多高?你的格局有多大?说白了,你的责任心有多大?” 我们只有在为了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奔波,折腾的时候,无论身体再受累,内心也是快乐的!更何况如孔子这般学子中贤良才济济,这就是孔子式的快乐。一个生命影响着一个又一个生命!</p><p class="ql-block"> 今日感悟到了这些,我记录下了,当然学习得还远远不够,包括孔子的快乐还没有写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生历程如同穿过一片荆棘,而偏偏我们穿着道德的棉祆?谁能穿着棉袄穿越荆棘而不被刮得处处破绽?盖棺论定之时谁能保证道德上的完璧之身?因此,我们真的需要适度的宽容,甚至最大限度的宽容。艰难的人生,需要慈悲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