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文的良师益友~巴师人(11)

寿乡人明明

李希文简介 <p class="ql-block">  李希文,男,南丹人,广西河池市巴马民族师范学校81级54班学生。巴师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丹县芒场乡中心小学任教。此后持续教书五年有余。最终改行从政。期间二十多年里扮演角色不少。曾任县委、县政府等两办秘书、副乡长、副局长、镇长、镇党委书记、局长等职。如今,他提前十年退休,成为自由人后,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号召,深入农村二次创业,与百头牛群为伍为乐,创建家庭农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37, 35, 8);">图为李希文(左)在展示南丹白裤瑶铜鼓文化的情景</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的良师益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81级54班 李希文</span></p> <p class="ql-block">  记得还未曾走进二十岁的那年夏天,我就与孩子们携手走进校园教室,满腔热血沸腾地拿起用竹根自制的两尺教鞭,在三尺讲台上自由挥舞着。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已是弹指一挥间!生命大约三分之二多已燃烧耗尽!</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里,能在乡村吃上国家皇粮当干部,在当地算是明星人物了。全族人尤其是父母脸上最光荣。何况我在巴师当学生才十几岁时,就能在《河池日报》、《南宁晚报》等地市级报纸文艺副刊上偶尔展露“火柴盒”!十多岁就幻想着作家梦了。有了梦想就有了追求和努力,追求与奋斗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而然形成生命规律。我要感恩的第一位甚至是第一批恩师益友,就是巴马民族师范校风精神,整整熏陶四个春秋,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巴师这里扣上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巴师81级54班师生1984年元旦的合影照片</i></p> <p class="ql-block">  在巴师,我目睹接触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老师和同学,他们有的是天赋异禀,有的喜欢文学艺术,有的酷爱音乐歌舞,有的钟情于书法绘画,有的常年摸爬滚打于赛场上强身健体……。当时,整个校园里各种各样的课外情趣小组简直是遍地开花。当然,我们的主业是学好本领为以后教书育人做足功课。我先是被美术课韦朝东老师任命当了美术小组的组长,后因画笔纸墨造成经济负担而放弃所爱,转而除了课业一头砸进阅览室修炼文字游戏了。语文老师黄焕勋风骨精神、博览群书、口若悬河,常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章,让人羡慕不已。班主任黄家贵老师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严师必定出优秀学子。汉语言课罗伏龙老师温文尔雅、知识渊博!一副大家风范。历史课赵铭华老师朴实简单、历史答题无需讲稿倒背如流!历史课的黎国轴老师的每堂课都是满满的家国情怀思政教育课,体育课老师们健康沉稳、和蔼可亲。音乐课老师们年轻帅气、风度翩翩。从此,第一批偶像们深深地埋藏在我的心灵深处,成为人生启蒙老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37, 35, 8);">巴师81级54班毕业合影留念</i></p> <p class="ql-block">  巴师毕业后,我在最初教书育人的五年多期间,更换了三所学校。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无邪简单快乐,一年半后离开这群可爱的孩子到另外隔壁一所中学校园与大孩子们教授互学,从初一到初三做了三年孩子王。最后一年宝贵的教书生涯恰好精准留给一群师范生,作为我的珍贵火种往后传承下去。这期间与孩子们在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同时认识了不少优秀的家长,他们成功的家教范例为学校教育提供扎实基础,他们因此成了我一生的良师益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希文(左2)陪同县领导检查工作</i></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青春少年的作家梦像云雾飘逸散去。但是,做文字游戏的功夫在增长,在不断地助推我从一个平台走到另一个平台,不断转换角色,不断快速适应新生活新环境新工种。我先后步入县级最高层级枢纽机构办公室工作,矿区基层党委主要负责人,多个县级机关法人代表,等等,合算起来已经扮演有十多个角色了。前前后后,留下来的脚印痕迹也依稀可见。比如,教书那阵子,在圈子里创办油印刊物《芒场教育》。在乡镇工作中创办《大厂内参》(不定期刊登矿区调查研究报告)、《大厂信息》,编辑内部资料《南丹锡都探秘集》(约15万字调查报告)。在县级机关工作中创办《南丹林业》(不定期刊登本土林业论文和调查报告)和编辑初稿《南丹旅游》(约20万字),在河池师专就读期间是《河池师专报》记者,河池师专校团委主办《团期飘飘》主编。这些个性化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在身边同志的出谋献策鼎力实施团结协作的集体智慧结晶,得到上级的支持肯定甚至推而广之。他们是我真正走进新时代融入新社会实践活动的恩师益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希文(左1)带队到南京参加有关展示活动</i></p> <p class="ql-block">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经千辛万苦阅人无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活到老,学到老。这些朴实简单的句子是我的精神支柱和勇往直前不竭动力。之所以不停扮演角色也缘于其中道理。像是在工作中旅游,在旅游中生活,在生活中方方面面均有所提升进步。按照时代趋势和个人生活习惯逻辑走下去,过早提前退休果断离开体制队伍,另谋出路,感受不一样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的一号家庭千亩休闲农场,二号万株大果红花油茶家庭农场实时诞生了。“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这样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保尔先生说的这句话我认同了。</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2年6月20日,李校友在他的家庭农场忙碌的情景。</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