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忆父亲

傲雪斗霜

<p class="ql-block">  读了朋友圈里发的许多写父亲的文章,看到了“小支点文创”为大家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我也情不自禁地想写写我的父亲了。父亲生于1936年农历八月初四,逝于1984年农历二月初六,享年49岁。父亲的一生是短暂的,清苦的,艰辛的。但也曾有过辉煌。</p> <p class="ql-block">  1972年至1977年间,他担任我们村的生产队长。他身先士卒,大公无私,带领全村人积极响应国家“农业学大寨”号召,上水保,修田地,加班加点,实干苦干。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村有好几户摘掉了“缺粮户”的帽子。全村村民由缺粮少吃到解决温饱。他还不满足,决心带领全村奔小康。曾被评为先进队干到大寨、昔阳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并向上级争取了46名知青到村里插队。还把爷爷为我们家修房子打下的过铲的石头,批下的地基,给队里修了13孔砖窑,供知青住宿。知青的到来,如虎添翼,他更是壮志凌云。开始逐步实现他建设新农村的宏伟蓝图。村民们吃上了磨面机磨的面粉,告别了牛拉磨一整天只能磨一斗面的煎熬;喝上由抽水机抽到村中的清凉可口的泉水,告别了一根扁担两只桶,三更半夜等水挑的艰辛;用上了自己发电机发电照明的电灯,告别了一家人围着一盏灰暗的煤油灯的酸愁。铡草机,粉碎机,给发展畜牧业带来了便利。牛肥马壮,猪羊满圈。每到过年时,我们还能吃到队里养猪厂分的猪肉呢。村里村外机声隆隆,村民个个喜气洋洋。每逢夏天到来时,阡陌纵横的试验田,分门别类,麦浪翻滚。各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  正在他规划为村民们修建新排房时,天有不测风云。七七年正月十六,在乡宁县城开完“三干”会归途中,不幸遇到车祸致身残。那年父亲才42岁。正值年富力强,壮志未酬时,他一腔的热血化为泡影。第二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我们家真是老弱病残,最大的姐姐也只有十五岁,最小的弟弟只有四岁。一家九口人,怎么生活?几十亩的地怎么种收?父亲躺在病床上,煎熬在心间。虽然曾在政府的关心下,到乡镇医院、县医院就诊过。终因身心交瘁,卧床七年,体力透支,病情恶化。带着他满腹的心事和对家中老小的牵挂,离开了他热爱的事业和眷恋的人世。</p> <p class="ql-block">  父亲脾气暴躁,要求严格;多才多艺,乐于助人。在他面前我们姊妹几个从来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也不敢做什么错事。因为他常常忙于公事,家中的活儿他很少插手。像拾柴、担水,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干了。小时候是用小桶担水。长大了又买大桶担水。共桶就有好几副。长大后,我们姊妹几个都能吃苦耐劳,这与父亲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父亲曾经学过医。村里的人谁的胳膊腿什么扭伤了,或者有什么小病都找他,他会给你解除病痛,从不计较报酬。他会熬胶,会合绳子。在吃大锅饭时,又不让私人搞买卖,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呢,他在家里加班加点为生产队里干这些活。</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是严厉的,但也是慈爱的。记得七七年正月十六日早晨,父亲急匆匆地赶到乡宁戏校(当时,父亲刚把我送到那儿学戏),给我送了一些好吃的和一包白糖,并再三叮嘱我要好好学习,照顾好自己。之后,他又匆匆离去,说他要去赶车回去。后来听与他同行者讲,他本来可以搭乘头一趟车回去的,是他放心不下我,又来看我了之后,他才只好搭乘第二趟车,故不幸遇到了翻车事故的。这竟是我永久的遗憾和无限的内疚。</p> <p class="ql-block">  父亲得子较晚,因而对儿子倍爱有加。我记得他常常回到家中,不管有多累,两个弟弟一个腿上坐一个,他唱着前半句:“四人帮——”,两个弟弟接着唱后半句——“坏,坏,坏”;他又唱“他们是正在走的——”,“走资派”;“篡党夺权——”“搞阴谋”;“要把时代列车——倒着开”……这是我印象中听父亲唱的唯一的一首歌,是他教给弟弟的唯一的一首歌,也是我跟着父亲学会的唯一的一首歌。我想,因为那时正是打倒“四人帮”时期,他意在给孩子心灵播下爱和恨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我上隰县示范读书的第二年,八四年正月十五,我要走学校的时候,父亲可能意识到他不行了,就对我说:“你上学了,我也放心了。去了学校要好好学习。我走了以后,别找公社照顾了,一切从简。”我走了不到一个月,他就匆匆地走了。他没来得及留下一张单人照片,没来得及看一眼电视里的精彩节目,没来得及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施展他的才华,没来得及让我们做儿女的在他跟前尽一点孝心,也没有因公受伤致残直至去世而要求政府救济赔偿一分钱,就这样匆匆地走了。他曾想要一块手表和一个收音机来解除他的烦恼。我们当时还小,没有能力满足他老人家的一点儿心愿。母亲只好给他买了个便宜的将就。他想要一副柏木棺材,母亲只能竭尽全力地用柏楸桐混合棺木打发了他。现在儿女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为了满足他生前的愿望,在母亲去世后,我们给他买了一副柏木匣子,也算弥补了一点孝心,聊以自慰吧!</p> <p class="ql-block">  父亲虽然离开我们已经38年了,但我依然铭记父亲的言传身教,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好好工作。父亲的给予使我终身受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