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 念 父 亲

拜石

<p class="ql-block">  没有父亲的父亲节。仅以此文感恩父爱! <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间隔不到一年,母亲走了,父亲也走了…同样走得匆忙,走得安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我成了“惊弓之鸟”,害怕来自老家的电话。</p><p class="ql-block"> 父母上了年纪,告知病痛的电话日渐增多,生离死别的恐惧感弥漫心头。去年8月25日母亲突然辞世,不幸消息的来自邻居表姐的手机。那天傍晚七点左右,因为女儿读书的事,正与一帮朋友在桂林用餐,手机铃声响了,一看是表姐的电话,我吃惊地发出了“啊”的声音…然后强做镇静,离席接电话,接着强忍泪水,借故离席了。</p><p class="ql-block"> “快回来了,恐怕不行了!”5月20日凌晨6:00左右,邻居电话告急,我与妻子连忙开车赶回老家。父亲坐在沙发上,额头冒汗,嘴唇发青,呼吸急促,“爸爸、爸爸”,我和妻子边喊边搭手抱父亲上床。听到喊声,父亲吃力地睁开双眼,看了我俩一眼后又闭上了。我打通县医院学生的电话,学生得知症状后要求我立即电话120,送他科室由他亲自施救。</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手越来越冰凉,呼吸逐渐减弱,在我的注视下溘然长逝。父子的最后一次见面极为短暂,一刻钟左右,救护车尚在半途。</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母亲走了以后,父亲天天看书。</p><p class="ql-block"> 表姐对我讲:“你爸爸天天看书,我劝他少看点书,多走动走动,对身体好一些。”母亲走了以后,父亲不再打牌了,也不串门,他的理由是“免得让人讨嫌”,看书、看电视成了他消遣时间的主要方式。3月29日我拍了三张父亲看《三国演义》的照片发了QQ空间,拟题为“老(不)读三国”。三国、水浒和隋唐演义等古书,父亲读了一辈子,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p><p class="ql-block"> 我的专著《兴安民间俗语集锦》出版后,儿子带着书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专门拍摄了一组二位老人“读书”的照片。我以照片为题材在QQ空间发“说说”,标题为“送我读书识字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的味觉记忆》开始在《美篇》连载时,母亲病故了。缺了“对头”的父亲很痛苦,捧着遗像流泪,白天把遗像放在香火前烧香化纸供饭,晚上把遗像置于床头相伴入眠。</p><p class="ql-block"> 年前,我把《我们村》和《蒋家简史》打印给父亲看了;年后,我把正在“美篇”连载的《我的味觉记忆》一书中有关父母亲的十几个章节打印给父亲读了。上个月《我的味觉记忆》已完成初稿,遗憾的是父亲还是没能等到我出书的那一天,丢下儿孙急匆匆找母亲去了。</p><p class="ql-block"> 整理父亲遗物,我想找几本父亲读过的书籍作纪念,意外发现了父亲很多手抄本,都是些丧歌歌词。家乡的丧葬习俗,守灵的夜晚有击鼓唱丧歌的传统。丧歌内容主要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故事和演义小说为主。父亲热衷唱丧歌,连同周边村子都有他的身影。父亲记忆力好,用他的话讲“连唱三夜不重复”。我爱好打鼓,偶尔父子齐上阵,父老乡亲投来很多羡慕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仅读了三个学期书的父亲,能读通古书,实属不易。父亲生不逢时,若能继续读书,定能成为一个学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p class="ql-block"> 母亲走了以后,父亲的食量减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我一天吃两餐饭,吃得蛮少的”。父亲的牙齿所剩无几,爱吃的鱼肉、鸡鸭鹅内脏等食物吃不下了。近期连米粉、面条也放弃了,二者呈长条状,因为嚼不断难以一次性咽下。十多年来,家禽内脏我都冰冻拿回了老家。</p><p class="ql-block"> 把肉炖烂或切成肉未,和着冬瓜豆腐等素菜搭配一起煮好,分成小份置于冰柜,父亲头天拿出来解冻,在电磁炉上加热就可食用了。我和妹妹每周回去一两次,确保食物不间断供应。冰柜里还存放有妻子做的面食——饺子、云吞和包子等。面食的好处在于饭菜同时下咽,一举两得。</p><p class="ql-block"> 除了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外,吸烟喝酒父亲从来没有停止过。父亲喝酒以村里酿的米酒为主,兼顾喝一点瓶装酒,不论是酱香酒还是清香酒,他都一个字概括——香。夜间闹丧唱歌他喜欢喝啤酒,他认为啤酒比水更解渴。睡前喝一点我泡的药酒,酒坛就在床头柜上,用吸管吸一口,简单便捷。药酒含38味中药,药方是学生开的(县医院理疗科主任),父亲生前没什么病痛,不知药酒是否发挥了什么保健功效?</p><p class="ql-block"> 母亲走了以后,父亲的生活还能自理。</p><p class="ql-block"> 父亲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门口的花草也护理得很好,正值黄花菜盛开,鲜艳夺目,父亲增加防护网,悉心呵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p><p class="ql-block"> 母亲走了以后,父亲的身体差了很多。</p><p class="ql-block"> 年前父亲的腿部腰部筋骨疼痛症状有点严重,难受的时候怪罪老祖宗不保佑自己,一气之下不再烧香供饭,这可是他的信仰,几十年不变的坚守。父亲要求去界首骨伤医院找老院长看病,他哪里知道远近闻名的老院长早就不在人世,他儿子也退休了,现由孙子任院长主持日常事务。</p><p class="ql-block"> 我有个学生是该院的权威医生,父亲贴了他提供的内部膏药,吃了一些他开的处方药,效果显著,今年的春节父亲过的很开心。正月初八父亲88岁寿辰,我接他到县城过的生日。有几个学生来陪他喝酒,穿着军用新棉衣的父亲精神爽朗,借着酒兴畅所欲言。我在当天的“说说”上发了一段顺口溜:</p><p class="ql-block"> 正月逢初八</p><p class="ql-block"> 家父寿辰八十八 </p><p class="ql-block"> 提及当年勇 </p><p class="ql-block"> 老汉且把自己夸</p><p class="ql-block"> “好吧,就去你家里过生日,说不定是最后一次了。”很不幸,父亲言中了。</p><p class="ql-block"> 春夏之交气候异常温差大,父亲多次感冒咳嗽,病情一次比一次重。与年前比,父亲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不再配合治疗,坚持不去医院。</p><p class="ql-block"> “昨天夜歇好难过,差点走过了,你修的房子我恐怕守不到了。”4月上旬的感冒病情很重,我和妻子清晨接到电话的,我们带药回家,陪护了两天就痊愈了;下旬的病也很重,在妹妹的恳求下去邻村卫生室打了三天针,治愈了。第一天妹妹请人开车送去的,第二、三天我回家接送的。父亲见我回家有同事陪同,便问我在哪上班?当听说我还在原单位工作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你莫逼她约!”这句话是父亲听说我送孙女去桂林读书时讲的,他希望孙女读书不要有过多压力。耄耋之年的父亲并不糊涂,还很开明。</p><p class="ql-block"> 女儿出生时父亲七十五岁,他高兴地讲:“我争取活到85岁,陪伴孙女长到十岁。”今年清明节我们回老家扫墓,父亲摘了一朵月季花给孙女,牵着孙女的手送我们到村口。谁能想到,这一天竟成了爷孙俩的永别之日!</p><p class="ql-block"> 5月19日上午我送菜回家,父亲坐在门口拔火罐,左右小腿上各拔了一个罐子。身旁地上放着一片杉树叶,杉树叶尖端锋利刺手,我问他作何用?他说先用杉树叶轻轻抽打皮肤,出一点血再拔火罐效果会好些。父亲接着说:“脚有点酸胀,没别的事,你回克(去)上你的班。”</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清晨,不祥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了前两次生病的体验,也许这次病情来得更猛烈一些,父亲挣扎着起床,强忍着巨痛敲响了邻居家门,请他们电我回家:</p><p class="ql-block"> 电我回家,我们父子再见上一面,</p><p class="ql-block"> 电我回家,我们父子作生死离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好友、我的恩师说:“你父亲是个好人,生前做了很多好事。”父亲走得快、走得突然,村里人都说是好事,好人有好报。</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父亲,因为耳背长期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固执守旧的处事方式,在村里得罪了不少人。</p><p class="ql-block"> 守灵唱丧歌的习惯仍在延续。年轻人不愿学,村里唱丧歌的人难以为继,孝家不得不花钱从外村请“走穴”的人来唱歌。父亲容不下商业唱歌的人,“行侠仗义”见一个赶走一个。同村的远房舅舅去世,守灵停放了十个晚上,父亲就陪唱了十个晚上;村里抬丧路途远,三个村民小组负责人借鉴他村的做法,定制了一个推车,用以减轻肩抬棺材的人力付出。这一打破传统习俗的做法父亲不能接受,他就责骂负责人,见一次骂一次。妹妹过意不去,告诉父亲“做推车的钱哥哥筹集来的”,父亲这才作罢。有一次我回老家,父亲不理我,喊他也不应,我好生奇怪问妹妹是否知道其中原因?妹妹说出了实情,原来父亲把做推车的不满情绪转移到我身上了,好长时间不与我讲话,还骂我“吃过没事干”。</p><p class="ql-block"> 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是父亲的做人准则。</p><p class="ql-block"> 村里老人辞世,都请父亲帮忙入殓。入殓程序因循守旧,传统习俗兼有封建迷信,花样繁多。因此,遗体入棺不光是个脏活、累活,还是个“技术”活,父亲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 固执守旧只是父亲性格上的缺点,瑕不掩玉,父亲在村里的正面形象是一个受人尊敬的热心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p><p class="ql-block"> 办完丧事准备回县城,表姐在村口反复叮嘱我:“今后回村里就来我家吃饭,把我家当成自己的家。”她还说“如果我不在家,自己淘米煮就得过了”,情真意切,催人泪下。是的,父母走了,家也就没有了。村子还在,它成了故乡;房子还在,它成了民居,没了烟火,没了温暖…</p><p class="ql-block"> 半个月后迎来端午节,早上醒来大哭一场。</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来,逢年过节都回老家,事先把菜煮好,插上电磁炉或烧燃炭火就可吃团圆饭了,父子间少不了碰上几杯,话语温馨,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无家可归的节日,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写下了几行句子:</p><p class="ql-block"> 禾稼村有一座房子</p><p class="ql-block"> 房子里住着我的父母</p><p class="ql-block"> 里面有温暖</p><p class="ql-block"> 里面有牵挂</p><p class="ql-block"> 那里安着我的心</p><p class="ql-block"> 那里就是我的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p><p class="ql-block"> 父母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房子还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重回禾稼村</p><p class="ql-block"> 再也找不到我的家了</p><p class="ql-block"> 临近中午,情感平复了许多。谁知一条微信,再次泪湿了我的双眼!</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吃点什么好菜,回父亲家过节吗?街上一定是很热闹。”</p><p class="ql-block"> 街上很热闹,家家户户很热闹,我们的小家很冷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成文于2022年6月19日父亲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