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9年4月15日,一名即将从中专毕业的学生,本可等待毕业分配,走进工厂成为工人,可他为何放弃这一安稳路径,选择陪伴父母奔赴乡村,成为一名农民?又为何舍弃已然成为大夫的女友,转而期望在农村寻觅一位村姑共结连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读完这篇回忆录,这些曾令人困惑不已的问题,终于一一找到了答案。</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刊载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一文,这篇文章犹如一声激昂的号角,拉开了下乡动员的大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乡当时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乡岁月:难忘的回忆与深沉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上《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一文,像是一声嘹亮的号角,宣告着下乡运动的开始。彼时,我的父亲身处“剥削阶级阶层”,在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冲击下,内心满是“原罪”感,认为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唯一的活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69年初,旅大市政府门前的斯大林广场热闹非凡,彩旗招展,人声鼎沸。“到农村去,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声、喧天的锣鼓声,打破了城市往日的宁静。那是大批人员下乡的誓师大会,父亲所在的胶车社,部分车、马和人员也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69年4月15日,风沙很大。我陪着父母,还有四哥家的两个男孩子,一同踏上了下乡之路。老姨放心不下母亲,也陪着我们。我们坐在一列货车厢和客车厢混编的绿皮火车上,不知道目的地是哪里。晚上到了田家火车站,火车就停了,我们在硬坐席上坐了一整夜。对城市的眷恋和不舍,让我们并不急于到达终点,母亲和老姨在一旁絮絮叨叨聊了一夜。天快亮时,火车再次启动,极不情愿地将我们带到了瓦房店镇的老虎屯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公社安排的生产队长早已在那里等候,他们用汽车把我们连人带货拉到小队,临时安置在一位“四类分子”家。他家有三间土顶小平房,我们各住一间半,半间用作公用厨房。我们搬来的东西很多,大多是些破旧的物件和烧材,满满装了四大卡车解放牌大卡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父亲发挥起他的本事,在他的指挥下,我和他用从大连老家拆棚厦的材料,在院子里搭起了20平米左右的棚子,把家具、衣物和行李暂时放在里面。那时候真是应了“破家值万贯”这句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几天后,我们开始了农民的劳作。每天早上到生产小队部门前报道,生产队长会根据情况分配任务,年龄大的去大田(旱田),年轻人则去水稻田。父亲在大田干农活,虽说他以前也出过力、干过重活,但在这新环境里,动作显得生疏、缓慢,干起活来力不从心,吃了不少苦头。回到家,他和母亲唠嗑时,表面上依旧温和,不急不躁,可内心却满是自责。他觉得自己吃苦没什么,不该连累老婆孩子。现在回想起来,他当时承受的,不仅是繁重农活的劳累,更有精神上的巨大压力,这压力既来自社会,也来自家庭,他总觉得自己“耽误了”我的前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了照顾和陪伴父母,我放弃了进工厂当工人的机会,这也严重影响了我和女友的关系。她是一名大夫,分配到朝阳医院,而我成了瓦房店乡下的农民,身份差距巨大,又相隔千里。那时父母年迈,我整日在田间忙碌,迫切需要有人照顾家庭。我曾有过娶村姑当老婆,过平凡农家生活的想法,但真正面对时,才明白初恋的感情难以割舍。最终,我们还是克服困难,有情人终成眷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母亲在家给我们做饭也十分艰难,她体力不支,而且常常无米下锅、无柴生火,只能烧稻草。烧稻草时浓烟滚滚,火苗却很小,母亲费力地拉着风匣,“呱嗒、呱嗒”声响个不停,累得手酸臂疼。这个风匣我至今还保留着,它承载着那段特殊岁月里厨房生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今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我越发怀念父母。有时我会想,要是他们能活到现在,看到祖国的发展、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该有多好。在乡下的那段日子,他们受苦了,不仅身体劳累,心灵也饱受创伤。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虽历经苦难,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如今我们已进入全新的时代,早已告别温饱困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父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让我们受益终身。每当遇到困难,想起他们的经历,便觉得再苦再累也能坚持。“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如果有来生,我们还想做他们的儿女,一定会加倍孝敬他们 。</p> <p class="ql-block">有一种爱,不善言语,却顶天立地,有一份情,无声无息,却挡风遮雨。</p><p class="ql-block">岁月情深,花落花开,皆是风景。漫漫人生,走过岁月,不负初心!愿全天下的父亲,健康永相伴,幸福长相依,父亲节快乐!🌹🌹</p>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19日 父亲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