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黄烟筒

杨旭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是1925年生人,他滴酒不沾,却酷爱抽黄烟,平日里一根黄烟筒不离身,时不时的总要抽上几口。</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烟筒其实就是旱烟筒,各地叫法不同。父亲的烟筒是最简单、最低档的,五十年代生产队刚成立时,家里经济拮据,生活十分困难,根本没钱买制式旱烟筒,只能自制简易烟筒。父亲做烟筒很快,在屋后挖几根老竹子蔸,视竹节情况留一尺长左右,用刀削去蔸部的根须,留下形状好的,在石头上再修磨一下蔸部使其光滑不挂手,然后在蔸部弯头朝上的部位用剪刀挖一个黄豆大小的小孔,再用烧红的铁丝打通竹节与小孔贯通,最后配上一个布烟袋,一根烟筒就做好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烟丝集市上有卖,敲着小锣、挑着担子走村串户的“换荒”人也出售烟丝还可用旧物品换取。这种烟丝是用无梗烟叶经发酵后再用铡刀切成,它细如发丝富有韧性,有一种特殊的香味,颜色金黄,因此我们当地人都叫它黄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了烟筒、烟丝还必须有火,这三者缺一不可。父亲抽烟经历了三种生火工具。上世纪五十年代是用火镰取火。火镰取火需要三种材料,一块小小的质地坚硬的岩石;一块长约8-9厘米、宽约3-4厘米,厚约0.3厘米的铁质火镰(铁匠铺有卖);还要一种引火媒质,我们当地是用草纸卷成指头粗细的纸筒,纸筒的一头必须先点火烧一下再熄灭,这样在火镰取火时才能成功,这种媒质我们当地叫媒子。取火时将媒子置于岩石的上端或底部,用左手捏住,右手拿着火镰自上而下对着岩石进行碰擦,反复几次,生出的火星便能将媒子引着。那时还有一种保持火种的方法,将点着的媒子放入同等粗细,上有口下有节的竹筒内,可保持媒子长时间不熄灭且燃烧非常缓慢。六、七十年代父亲先后用“洋火”(两分钱一盒的火柴)和汽油打火机作火源抽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烟瘾很大,早上起床后要抽,晚上睡觉前要抽,白天在田里干活隔个把小时也要抽。他闲下来要抽,思考问题时更要抽,一天不知道要抽多少次烟,最典型的就是饭后必抽烟。父亲从饭桌上下来后便提着一个小竹椅坐在门前的屋檐下抽烟。他左手拿着烟杆,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伸入烟袋中抓住烟丝搓几下,一个黄豆般大小的烟丝球就形成了。父亲将烟丝球装入烟筒的小孔内,右手拿着已经点着的媒子送至嘴巴前,只听“呼”的一声,媒子被吹出明火,这时父亲双管齐下,左手将烟嘴送到嘴巴里,右手将媒子对着烟丝就抽起来。烟丝点着后,父亲迅速摇摇手熄灭媒子的明火。父亲先将烟抽入口腔,再“咝”的一声吸入肺部,这时是最过瘾的时候,接着在抽第二口的同时将肺里面的烟从鼻孔中呼出,形成两条长长的烟雾。一个烟丝球大约抽3-4下便烧完了,这时父亲会用巧劲对着烟筒吹口气,将烟丝渣吹出来,偶尔没吹出来时父亲会将烟筒在鞋底或地上磕碰一下,烟渣会迅速脱落。接着又是装填、点火、再吸,重复十余次,烟瘾便过足了,地上也留下了星星点点的烟渣。</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从什么时候开始抽烟无从得知,小时候我曾问过父亲,他不肯说,后来我又悄悄地问祖母,祖母告诉我,父亲在十六、七岁的时候便偷偷地拿祖父的烟筒抽烟。抽黄烟是父亲的最爱,黄烟筒陪伴了他半个世纪,父亲抽烟也抽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是个勤劳的人。</b><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每天都是起早摸黑干活,天刚蒙蒙亮,他就起床整理猪圈和牛栏,然后去菜园里忙活,6点钟的时候又要去生产队上工,晚上生产队收工后他又要挑水浇菜地,经常忙到晚上八九点钟才吃晚饭。为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他经常披星戴月开垦荒地栽种红薯和蔬菜。为了还生产队缺粮户的欠款,父亲还养了很多猪,积极完成生产队的派购任务。那时猪肉价是七毛四分钱一斤,食品站收购生猪是四毛多一斤的毛重,交一头150斤重的生猪价值约70元左右。父亲每年要交两头生猪给食品站,食品站会将钱转给生产队,这些钱就可以抵缺粮户的欠款。每年的12月至来年的1月份是农闲季节,生产队派工少,父亲会利用这段时间推着独轮车去砖瓦厂打工,每天能赚4元钱,那时生产队一天的工值才1元钱左右,父亲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能赚回100多元钱。这些钱少部分用于买这段时间旷工的工分,大部分还缺粮户的欠款,还可以留点钱过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是个能干的人。</b><span style="font-size:22px;">生产队是一个独立的预算单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生产队同样有个领导班子,设有队长、妇女队长,会计、保管员和记工员。生产队领导班子是由社员们推举产生的,他们组织能力、劳动能力和责任心都很强,而且公道正派,每年也有适当的工分补贴。生产队的领导班子责任重大,不仅要组织社员开展生产,向国家交公粮(完成农业税)、上交“三提五统”、卖余粮,还要确保给社员们分上口粮。 父亲小时候因家里穷没读过书,只是在解放后参加过扫盲班,他居然也被选进了生产队的领导班子,担任保管员,那时父亲在生产队上工时腰间就挂着一串钥匙别提有多威风。保管员既要保管生产队的种子、农具等集体财物,还要兼任出纳,他记账困难,却能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将一笔笔收支烂熟于心。晚上经常看见父亲一边抽着黄烟,一边清点他所保管的现金,并默默地与心中的账本进行核对,他在担任保管员期间竟未出现过任何差错。父亲的记忆力的确惊人,没上过学的他还经常给我们来上几段评书,秦叔宝、薛仁贵等许多历史人物我们都是从他口中启蒙的。父亲是个全面的劳动能手,耕田、耙田、抄田、耥田、轧田,安装水车、堆禾堆等,样样农活都是好手。更宝贵的是父亲还能根据季节与气候变化的特点,适时开展育秧、插秧等农活,做到既不误农时,又保证农作物的成活率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都是自留种子,父亲对哪块稻田的水稻能留作种子拿捏的十分准确。社员们都称父亲是真正的“老农”(当地人对劳动技术强的人的一种尊称)!父亲还有一手绝活,他对物品估重比较准确,在生产队按户平均分配一些物品时能发挥大作用。春节前夕,生产队的鱼塘干了,几百斤的鱼堆在场地上,父亲不用秤将鱼按户数分成四十多份,每份的重量都相差不大,然后进行盲叫,即派一人站远一些,背对分鱼场地,另一人指着鱼问:“这股是谁的啊?”盲叫的人随便说出一个社员的名字,叫到名字的社员便将鱼装走。有时生产队分农产品也采取抓阄的方式进行,这两种方式都是在父亲先把农产品分好的基础上进行的。社员们对父亲的这手绝活非常欣赏,也认同这种分农产品的方法。父亲厨艺很好,十里八村有办喜事的,只要吱一声他就会去帮忙。他不仅做的一手好菜,而且计划得当,物尽其用,不浪费食材。父亲在家里也经常下厨房,他变着法子给我们做好吃的,不管什么食材,经过他的手都能做成美味佳肴,然后给我们每人盛上一碗。父亲做的豆条烧肉是我们全家人的最爱,那种味道真是好极了,那是家的味道,是永远忘不掉的味道,外面的山珍海味尽管香甜可口,但仍比不上家的味道,即使过去几十年了,家的味道在我心里仍是满满的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是个有智慧的人。</b><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勤于思考,行事稳重,社员们都称他为“军师,”队长也经常问计于他。在“文革”时期,城里闹“武斗”,“造反派”与“保皇派”打得热火朝天,公社领导担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决定各大队所属的生产队派1人到桥头值守。这下可难坏了队长,这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危险性大,谁都不愿意去,万一出事,善后工作也难做。队长无计可施,便单独与父亲商量。父亲抽了几口烟后不紧不慢地说道:“有一个人可以去,他虽然年龄大了一些,但性格倔强,凭着年轻时练过几下子,现在还经常和年轻人比划,他又单身,万一有事也好处理,他愿不愿意去就要看你的说辞了。”队长一点就通,他很快找到这人,经过一番交谈,这人欣然领命,当即回家,换衣穿鞋,卷起被子,扛上梭镖就出发了。队长是个谁都不服的人,唯独对我父亲敬重有加,直到晚年两人还常聚在一起聊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是个大公无私的人。</b><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担任生产队干部多年,又深得队长的信任,但他从未谋过私利。在我6岁那年,生产队要增加一头耕牛,队长安排父亲与他次日去牛市买牛。第二天我早早起床,喝了两碗稀饭就闹着要去牛市玩,父亲不同意,倒是队长同意了。三人迎着日出,步行6公里来到牛市。买牛是个技术活,父亲抽着烟在牛市里转悠,我和队长都跟在他身后,牛市里的牛很多,头上都扎着一根树枝,父亲告诉我这是要卖的牛,如果买卖双方谈好价钱以后,牛头上的树枝就要摘下来,以免别人再来询问。父亲停在一头腰长腿粗的牛旁边,左手牵着牛绳,右手在牛的腰上轻轻的拍了一下,这头牛迅速作出反应,父亲说这样的牛有性子,耕田时不会偷懒。随后父亲左手抓住牛桊(juan)往上一提,牛的嘴巴便张开了,父亲的右手迅速伸入牛的嘴里,很快便摸清了牛的牙齿并推算出了牛的年龄。父亲将这头牛的年龄告诉队长后,便与卖主讨价还价。摸清底价后,父亲就不再言语,只顾低头抽烟,这时是队长拍板的时候,父亲不会越权。在选牛的过程中队长一言未发,直至此时,才蹦出两个字:“可以!”卖主摘掉牛头上的树枝后牵着牛找到市场管理员,出示卖牛证明,父亲付款拿发票,交易完成。此时我嚷着肚子饿,父亲埋怨几句后便自掏腰包买了一个馒头给我吃。返回时父亲和队长走得风快,我又饿又乏,两条腿抬不起来,离他们越来越远。我心里一直在想,家里又没有什么好吃的,你们走那么快干吗?回到家时早已过了饭点,父亲扒完一碗饭后便一边抽烟一边赶去生产队干活,原来父亲心里装着的是生产队!早起,没有差旅费,没有吃回扣,没有虚开发票,没有借机多休息一下,只赚同样的工分,那时的父亲就是这样一心为公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是个节俭的人。</b><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没文化却明事理,他深知,一个家庭过得好与坏,与这个家庭的家风有直接关系。他把勤俭节约作为家风,自己身体力行。父亲没别的爱好,除了买黄烟平时几乎没有开支,闲来无事有的社员会邀他去“打平伙”,但他从不参加。他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身上的衣服是补丁叠补丁。全家人夏天的衣服都是自家织布做的,每年冬天父亲会进一次城,买回一些旧棉衣给家里人穿。那时家里用的箩筐、簸箕、土箕、簸篮、竹筛子、竹篮子、竹晒箕等,都是易损物品,每当这些物品出现损坏时,父亲都会及时修补。父亲那时要求我们不能浪费粮食,吃红薯的时候连皮都要吃下去,父亲还常用豆豉蒸汤给我们改善生活。那时过年南昌地区作兴“四盘两碗”,即一盘红烧鲤鱼,一盘炒和菜,一盘蹄花,一盘青菜,一碗鸡汤,一碗糊羹。即使过年,父亲也舍不得买蹄花和杀鸡,他用萝卜烧肉和鸡蛋汤代替这两个菜。年货只有瓜子、花生和一包大麻枣。大麻枣是做客时做“换财”用的,直到元宵后父亲才拿出不知转了多少次手的“换财”分给我们吃。由于父亲勤俭节约,治家有方,1965年冬,我家这个缺粮户竟然建起一幢近百平米的农房。</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是个顶天立地的人。</b><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8年生产队刚成立时,我家有祖母、父母亲加上我们姐弟3人共有6人,至1970年又增加了弟妹4人,共有10人吃饭,劳动力只有父母亲,在生产队我家是有名的缺粮户。如何把子女养大,确保全家人有饭吃是父亲考虑的大事,千斤重担压在父亲的身上,他像一台机器不停地运转,一年365天从未休息过一天。三年困难时期因干旱导致粮食歉收,家里的生活几乎陷入绝境,生产队分的口粮减少,全家人经常吞糠咽菜。母亲为了家里的男劳动力吃好点能有力气干活,会悄悄地为父亲开点小灶,可父亲怎忍心吃得下去,总是悄悄地分给身边这些瞪着大眼睛的孩子们。吞糠咽菜使父亲患上了胃病和痔疮,他从未医治过,痛的时候就一个劲的抽烟转移注意力。父亲高瞻远瞩,克服种种困难,把我们兄弟姐妹7人都送进了学堂。父亲为了我们能吃上一点肉,他常挤时间去食品站帮工,换取一些猪下水回来给我们改善生活。春节前夕,父亲还帮社员家杀年猪,每杀一头年猪赚两斤肉,把赚的肉积在家里留作过年吃。我成年后提出去当兵,父亲欣然同意,还嘱咐我在部队要好好干,争取干出一点名堂。按常理家里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劳动力,正是为家里做贡献,为他减轻压力的时候,一般是不会放出去的。可父亲就是这样深明大义,他说:“你们能出去一个是一个,何况当兵还有军属代耕,家里的事情我能担得起。”后来四弟也当兵了。千斤重担父亲一人挑,他很苦很累,唯有以烟解苦解乏,但他从未叫过苦和累,在我们面前,父亲展示的是笑容,是乐观!是坚毅!是刚强!父亲就是一座高山,他巍然屹立天地之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66岁的时候,感到胸闷气短,并伴有咳嗽,经医生检查诊断为肺气肿,医生说他烟抽多了,建议他戒烟。父亲经过几天的考虑做出了戒烟的决定,他没用任何辅助方法,仅凭自己的意志就轻松地将抽了半个世纪的烟给戒掉了。烟虽然戒了,但这种病却无法逆转,尽管我们努力为他医治,但无力回天,父亲在77岁时驾鹤西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一生平凡,没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在我心里,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克勤克俭、足智多谋、正直无私、忠厚仁爱、深明大义、和蔼可亲,是世上最好的父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敬爱的父亲,儿想您了!您在那边生活好吗?那里有烟抽吗?您肺不好,最好不要抽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谨以此文献给天堂的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