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今雨轩

一片云

<p class="ql-block">在京多年,中山公园也来了数次,竟然不知道这里有个“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来今雨轩始建于1915年。来今雨轩得名于杜甫《秋述》诗小序:“旧雨来,今雨不 …”。表达了交朋友应重在友谊,“旧雨”、“今雨”成为了老朋友、新朋友的代称。</p> <p class="ql-block">“来今雨轩”匾原系民国时期总统徐世昌所书,是指所识朋友欢聚一堂之意。当时一些社会名流,大学教授,鸿儒名医,常来此聚会。柳亚子组织的“南社”活动也曾在此举行。1966年,他写的匾额被摘下。1971年由“中国第一书法家”之称的郭风惠题重写了匾额,而现匾额是1985年赵朴初所题。</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少年学会》的活动场所。李大钊在这里发表过演讲。</p> <p class="ql-block">1920年1月,毛泽东经李大钊介绍也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4月10日,他和恽代英等11人在中央公园的来今雨轩召开常会,筹备名人演讲会,组织学术活动。</p><p class="ql-block">此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周恩来、邓中夏、高君宇等先后多次到来今雨轩参加学会的聚会、座谈会,阐明政治主张。</p> <p class="ql-block">来今雨轩吸引了一批革命志士到这里来宣传革命思想,参加革命活动。</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活跃的文学、书画人士对来今雨轩尤为偏爱。如:中国画学研究会(中国画院前身)成立于1919年,由著名山水画家金北楼任会长,研究会每月三、八为例会,地点便在来今雨轩茶社东侧的厢房内。</p> <p class="ql-block">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在来今雨轩正式成立,它是现实主义的一面旗帜。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研究会最初的发起人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等12人,后来朱自清、舒庆春(老舍)、谢婉莹(冰心)、刘半农等都纷纷加入,会员达172人,成为了新文化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会员们经常到来今雨轩聚会、交流。之后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读书会,下设小说、诗歌、戏剧、杂文等五个小组。</p> <p class="ql-block">大作家、翻译家萧乾和他的粉丝、被誉为“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经常邀约好友到来今雨轩开茶话会;文学大师张恨水与《新闻报》的严独鹤先生在此邂逅,著成了不朽之作《啼笑因缘》;“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石评梅和她想爱又不敢爱的革命志士高君宇也常在这里谈文学、谈人生、谈理想;还有齐白石、叶圣陶、蔡锷和小凤仙等等都是这里的座上宾。</p> <p class="ql-block">1924年7月13日,由北京学生联合会等50余团体及部分国会议员发起组织的北京反帝大同盟在来今雨轩成立。</p> <p class="ql-block">《鲁迅日记》中记载,自1917年至1929年,鲁迅先生曾27次到来今雨轩就餐、饮茗、交谈、阅报、翻译小说,他翻译的小说《小约翰》便是在这里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鲁迅最喜欢的小吃是这里的冬菜包子。它用炒熟的瘦肉末和四川冬菜为馅,加过少许糖的面粉做皮,人工提褶,高桩造型。冬菜包子的褶均匀、造型美观,大都在二十六个左右。冬菜包子口味咸中带甜,细细品味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还保留着传统的小吃和茶饮。重新装修的风格质朴大方,有厚重感。包子还是原来的味道和26个褶,吃一口融在嘴里咸甜留香。</p> <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1日,来今雨轩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对于年轻人来说,这里已是网红打卡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拍摄202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