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阳骄叶茂——贺根生科技新闻作品选》,作者是我的同学。近日再次翻开2008年出版的这本书,感叹时光荏苒,光阴似箭。感谢贺根生同学著书,丰富了我们的记忆,现将书中的几篇文章分享给读者。</p> 序 <p class="ql-block">认识賀根生同志缘于12年前的一次采访。1996年8月的一天,他如约来到广西农业大学(现广西大学农学院)生物技术实验中心,请我谈谈科技创新的体会。</p><p class="ql-block">1990年我从英国留学回国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把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持开展生物技术应用研究一一从动物血液中提取纯化超氧化物歧化酶。于是,我结合在国外留学参与科研的感受和当时工作实践,从科技创新工作特点和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意义谈了我的一些看法。贺根生一边听,一边做着笔记,还不时向我提出问题。几天后,他专访我的文章《科技创新应增强风险意识》,便发表在《中国科学报》创新论坛专栏上。</p><p class="ql-block">1999年我到广西科学院工作后,与贺根生有了更多的接触,这期间他对我进行过多次采访,内容不仅涉及我和院里的研发工作,更多的还是探讨如何加快推进国家和广西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与他十几年的交往中,他给我的印象是个勤于思索、善于学习、勤奋工作的同志,当我阅读了他的《阳骄叶茂》作品集后,对他的工作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p><p class="ql-block">新闻记者是一个极富挑战的职业,这是因为新闻记者的职业关系,其活动范围广,需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还需要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要当好科技新闻记者更不容易,在科技界流传着“隔行如隔山”这样一句俗语,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已融入各行各业,进入千家万户,如不善于学习,缺乏勤奋工作的精神,是难以胜任科技记者角色的。贺根生同志虽然是“半路出家”从事科技新闻工作,却凭着動奋向上的精神,通过自已的刻苦努力,迅速实现了由科技新闻门外汉”向专家的转变。这本作品集,就是他十几年心织笔耕、辛勤汗水的结晶,读者可以从这些作品中,亲身感受贺根生同志在工作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广博知识和一位科技新闻记者特有的敏锐观察力。</p><p class="ql-block">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和教直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发展,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生同志1993年涉足科技新闻工作,正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科教兴国战略 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使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又一个科学的春天。</p><p class="ql-block">这本作品集虽说仅占他发表文章的很少一部分,但透过这些作品仍可看到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发展留下的点滴痕迹。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恰逢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这本集子的出版,也是献给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一份礼物吧!</p><p class="ql-block">受根生同志嘱托,读了这本集子后,写了这段感受,权作此书之序。</p><p class="ql-block"> 黄日波</p><p class="ql-block"> 2008年8月8日</p><p class="ql-block"> (黄日波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广西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p> 作品选一 <p class="ql-block">校庆凝聚人心</p><p class="ql-block">访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p><p class="ql-block">近日,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在与回母校参加百年校动的校友座谈时说,复旦百年庆典活动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关键在于不是把校庆当做活动的结果,而是作为凝聚人心的过程,会后,记者就此对他进行了专访。</p><p class="ql-block">记者:复旦为什么要把校庆作为凝聚人心的过程呢?</p><p class="ql-block">秦绍德:搞点宣传、拉点赞助、开个庆祝大会,这是校庆活动的通常做法。拉赞助、开庆祝会固然重要,但这不是校庆活动的最终目的。百年校庆,是推进复旦发展的难得机遇。抓住这一机遇,将校庆作为凝聚团队、团结鼓劲,振奋精神的重要抓手和展示百年名校风范、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契机,将校内校外、国内国外复旦人爱校、建校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起来,将政府、社会以及海外关注、支持的有利因素集结起来,使之成为万众一心创一流大学的合力,这才是我们百年校庆的最终目的。 </p><p class="ql-block">为此,3年前我们就把校庆活动分为扩馆修史、出版宣传、校内建设等五大板块,着手开始准备工作,并把2005年定为复旦校庆年,在1月、5月、9月、11月安排了4次大型活动。每次活动,都是对复旦精神的重新认识和升华,都是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的鼓动。</p><p class="ql-block">记者: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校庆凝聚人心的目标呢?</p><p class="ql-block">秦绍德:要使校庆具有凝聚力,不是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须在调动、凝结所有有利于加快学校发展的因素的原则下,精心策划好校庆每一次活动。在这方面我们是下了很大工夫的。为保证百年庆典大会顺利举行,我们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在社会的捐助支持下建造了复旦体育馆,这一方面结束了复旦长期没有体育馆的历史,另一方面保证了庆典活动不会因天气原因使几年的努力受到影响。</p><p class="ql-block">校长在庆典大会上的发言,也没有了以往罗列建校成就的一串串枯燥的数字,而是把重点放在对复旦发展历史的回顾、复旦精神的阐述和复旦未来发展的展望,使人耳目一新,为之振奋。再如,借这次校庆,复旦通过校友、社会捐助筹集了一笔钱,在主要用于改善学校教学条件的同时,我们拿出100万元支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与当地政府合作,为贵阳市熄峰县九场镇的中小学盖一座教学楼,并把它作为复旦长期的一个帮扶点,体现了复旦爱国奉献的精神。</p><p class="ql-block">记者:这种校庆的凝聚力给复旦带来什么成果呢?</p><p class="ql-block">秦绍德: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校庆凝聚人心,人心推进发展。百年校庆活动,让所有复旦人精神振奋。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贺信、吴邦国委员长的讲话,世界110所名校、国内200 多所大学的校长相聚复旦,校庆期间2万校友回母校“探亲”,这些都为复旦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击营造了有利环境。</p><p class="ql-block">此外,通过这次校庆,出版了《续编旧五代史》《数学分析》等196种著作;完成了一批教学基础工程和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3年前,复旦教师办公用房十分紧张,平均每人仅11平方米,3个老师挤在一个小的办公室里。现在,教授可以每人有一间20平方米的房子,副教授2人一间。</p><p class="ql-block">记者:下一步校庆活动还有何打算?</p><p class="ql-block">秦绍德:复旦百年校庆活动还在继续。11月,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在复旦举行,这是复旦校庆的第四个大型活动。复旦百年校庆活动,将在科技创新的凯歌声中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复旦将以“旦复旦兮”勇于不断创新的精神,去迎接第二个百年!</p><p class="ql-block">(《科学时报》2005年10月24日)</p> 作品选二 <p class="ql-block">数学大师赠书伴我人生</p><p class="ql-block">3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苏步青教授在上海逝世的噩耗传来,令我悲痛万分。</p><p class="ql-block">我与数学大师虽未有过直接接触,但眼前的《理想·学习·生活》一书,却勾起了我对老人的无限怀念。</p><p class="ql-block">1985年我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学习,给我们上科技写作课的王增藩老师是大师的秘书,正是这层关系,使我与大师有了间接之缘。</p><p class="ql-block">1986年的一天,大师搬家,王老师找到我,想找几位同学前去帮忙。我当时是班党支部书记,大师的名声早已耳闻。听说大师搬家要帮手,二话没说,找了几位同学前去助力。</p><p class="ql-block">这事过去了一段时间。一天,王老师把几本书交给我说,这是苏教授刚出版的书,送给你们几位同学。我接过书,只见书淡黄的封面上竖写着“理想·学习·生活”书名,书名左下侧写着“苏步青”。</p><p class="ql-block">苏老的著作!我心头禁不住一阵惊喜。更令人高兴的是,书的扉页上还有大师的亲笔题词:“贺根生同志留念。苏步青,1986.12.30”。题词是用钢笔写的,字工整有力,完全看不出大师当时已是84岁高龄的人。</p><p class="ql-block">以后的几天时间里,我便利用课余时间,将这本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从复旦大学毕业,这本书伴随我走出校门,走上新的工作岗10多年来,每当工作遇到困难,从它那里我会获得勇气和力量,激励我战胜困难,不断进步。</p><p class="ql-block">《理想·学习·生活》集结了大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4年,在不同时期发表的37篇文章和130首诗词,其中大多是粉碎“四人帮”后,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每篇文章、每首诗词,都饱含了大师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青少年的关怀。在“理想篇”开篇作“留得丹心报暖晖”文章里,大师以自己新旧社会的亲身经历,倾诉了对祖国热爱的无限深情。</p><p class="ql-block">大师自幼勤奋好学,中学毕业因学习成绩优异,17岁那年他在老校长的资助下赴日本留学,先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名牌大学一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后来又考上了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抱着为国争光的信念,他很快就步人了数学研究领域。人学两年半,便在日本学士院学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谋个定理的扩充》,引起了全校的轰动。以后,他又连续发表了30多篇论文,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在获博士学位前,他已是帝国大学的讲师,并有一所大学准备聘请他去任副教授。然而就在这机会不可多得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放弃了在日本的优越条件,回到了祖国。</p><p class="ql-block">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管是战火纷飞的旧中国,还是“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都没有动摇过他对祖国的信念,在年近80岁时他写下了“此身到老属于党”的誓言。</p><p class="ql-block">粉碎“四人帮”后,大师把“十年寒过君无忘,留得丹心报暖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说:“这‘暖晖’就是共产党。我人老了,但心还是红的,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为可爱的祖国、伟大的党再作出一番贡献,以此报‘暖晖’。”让人读后,感人肺腑,心情久久难以平静。</p><p class="ql-block">在他的《留京偶成二首》诗中,同样表达了他人老心红,为国为民壮心不已的志向。其中的四句是:“垂老丹心在,迎春白发妍。还将新铁笔,勤改旧时篇。”</p><p class="ql-block">从复旦毕业后,我先后在广西海洋研究所、广西科学院等单工作。无论是担任所领导,还是负责科技管理,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师爱国、为民,永不畏难的精神鼓舞了我,使我有了战胜因难的勇气。</p><p class="ql-block">1994年,我从科技管理转到科技新闻岗位工作。一个过去从未涉足的新职业,困难是很多的。当自己对新工作信心不足之时,大师书中的一篇《知识是通向理想的阶梯》文章,使我深受鼓舞。</p><p class="ql-block">大师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所谓理想,指的是人们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抱有根据的、合乎规律的想象和希望。”他认为,“一个人的知识多寡,与能否实现崇高理想关系十分密切。”他希望青年人“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定要把个人的作用放在恰当的位置,时刻想到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跟着时代一起前进”。正是这句“跟着时代一起前进”,激励我开始了新的学习,增强了做好新工作的信心。</p><p class="ql-block">几年来,我在《科学时报》《科学新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为宣传科技第一生产力、普及科学技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好评,曾获得了广西“八五”科普工作先进个人。</p><p class="ql-block">现在,大师虽然永远离我们而去,但大师的精神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鞭策我跟着时代不断前进!</p><p class="ql-block">(《科学时报》2003年3月31日)</p> 作品选三 <p class="ql-block">杨振宁博士在南宁</p><p class="ql-block">8月18日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礼堂前车水马龙,人们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等候参加一个报告会。</p><p class="ql-block">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军区和驻地部队以及各部门的领导都来了。是什么会议如此重要?是谁作报告有这样的魅力?会议9点30分开始,9点钟礼堂里就已经坐满了人。原来,这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联合举行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报告会”。</p><p class="ql-block">9点30分,能容纳1400人的礼堂已座无虚席,就连礼堂通道上加的椅子也坐满了人。在热烈的掌声中,杨振宁博士在大会主持人、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丁廷模陪同下,健步走上讲台。</p><p class="ql-block">讲台设在主席台的正中,讲台的左侧挂着一块幻灯布幕。杨振宁博士站在讲台前,虽年过古稀,却精神焕发。他打开幻灯机,没有过多的客套,便开始进人了报告的主题“近代科学进人中国回顾与前瞻”的演讲。</p><p class="ql-block">杨振宁博士从近代科学的起源说起,引用国内外大量的资料和图片,向与会者讲述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和近代科学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了我国从16世纪到19世纪科学技术落后、20世纪50年代至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前途。</p><p class="ql-block">他说,在14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曾领先于欧洲,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但在近代由于闭关自守,拒科学于国门外,造成科技的落后,遭受了耻辱。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的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令世人惊奇的速度发展,它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优秀的民族。不管今后还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我们对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前途充满了信心。</p><p class="ql-block">自治区党委书记赵富林等领导同志在台下第一排就座。礼堂里的每一个人都听得很投人。</p><p class="ql-block">杨振宁博士的报告不时被热烈的掌声所打断,会场上也不时因杨博士的诙谐话语而引发阵阵的笑声。</p><p class="ql-block">一个半小时的报告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很快就过去了,它不但使与会者增长了知识,加深了对中国科学史的了解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而且也给人们留下了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思考。</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报》1994年9月7日)</p> 作品选四 <p class="ql-block">袁隆平对超级稻充满信心</p><p class="ql-block">6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杂父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举行的科技报告会上说,他对2003年实现农业部提出的超级杂交稻第二期目标——两个百亩片连续两年亩产800千克充满信心。</p><p class="ql-block">在今年2月19日举行的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袁隆平在发言中表示,要加快超级杂交稻的研究进程,将农业部出的2005年实现的超级杂交稻第二期目标提前两年完成。</p><p class="ql-block">他的话音刚落,全场掌声四起,表达了党和人民对这位科技功臣的赞誉和期望。然而,要实现提前两年实现超级杂交稻二期日标并非易事。几个月来,袁院士来回穿梭于超级杂交稻攻关项目各协作省(自治区)和海南育种基地,寻找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实现百亩片平均亩产800千克,就得有在小区亩产超1000千克的杂交稻新组合,为此,袁隆平提出对培育出亩产1000千克优良组合的科技人员奖励10万元,并制订了良种良法(水稻栽培方法)一起抓、将分子技术与常规良种结合起来等一系列措施。令其欣葱的是,现已发现2~3个比“两优培九”增产10%~15%的新组部2001年超级杂交稻种植面积将达到2700万亩。</p><p class="ql-block">長隆平认为经努力,提前两年实现超级杂交稻第二期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届时,每亩可增产粮食150千克,全国按种桓面积计算,每年便可增产300亿千克粮食。</p><p class="ql-block">《科学时报》2001年6月24日</p> 后记 <p class="ql-block">今年五一由长假改为短假,虽然只有3天时间,短程游仍十分火热。因为忙于将过去发表的文章整理出书,我谢绝了朋友外出旅游请,躲在书房里对拟收录集子的文章作最后定稿。看着从《科学时报》等报刊选出的那厚厚一叠样稿,不由得思绪万千。</p><p class="ql-block">自己步人科学新闻领域,成为一名科技记者,纯属偶然。1992任,我到北京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方综合科研机构改革与发展研究”课题鉴定会期间,随广西科学院领导到中国科学报社(科学时报社前身)访问,交谈中说到为推进广西科技对外宣传,在广西建中国科学报记者站之事。在双方领导有了共识之后,便涉及站长人选,因我时任院办公室主任,又曾在研究所、院科技处担任过领导,故有了由我担任站长的提议。有领导的信任和鼓励,我也就大胆地应允下来。</p><p class="ql-block">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在原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局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聘任的广西科学院院长钱迎倩教授的积极疏通下,1994年6月中国科学报广西记者站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科学报社设立在中国科学院外的第一个记者站。1999年,随着报纸更名,记者站更名为科学时报广西记者站。</p><p class="ql-block">到中国科学报社之前,我对如何采写科技新闻可以说知之甚少。虽说自己在工厂任政治处主任时曾主管宣传工作,与新闻媒体打过不少交道,曾写过一些稿子,但毕竟是半路出家,要胜任这样一份由“两院一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科学报记者工作,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好在自己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学习之前,还参加过北京汉语言自修大学学习,加上有科研单位工作经历,为尽快适应这新的岗位创造了有利条件。从事科技新闻工作后,又自学了《新闻学基础》《新闻传播学》《新闻与写作》等新闻专业书籍,同时注意在实践中学习、总结、提高,使自己逐渐由外行转为内行。</p><p class="ql-block">当我回过头来整理自已的作品,发现已有一笔不小的财富。从价1993年至今,已在《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人民日报》《广西日报》《科学新闻》以及《美国侨报》等报刊上发表消息、通讯、言论和图片1600多篇,此外还在《科学新闻学术专刊》《研究与管理》《科技管理》《广西经济》《沿海企业与科技》等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总计200多万字,其中一些文章获得了“宣传广西好新闻奖”“广西科技好新闻奖”“中国科技新闻学会论文奖”。我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报社先进个人”“科学时报社先进个人”“广西先进科普工作者”“广西科技创新金桥行动先进个人”“广西科技宣传成绩突出先进个人”,记者站也多次被评为科学时报社优秀记者站。</p><p class="ql-block">回顾这段工作经历,我为当初选择科技新闻这富于挑战性的工作感到庆幸。因为科技新采写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每一次采访都是自己学习的极好机会,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是我最好的老师。正是得益于每一次采访学习,不仅使自己的新闻业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也使自己的科学素养得到不断增强。</p><p class="ql-block">“时代创造人生”。我从事科技新闻工作,正值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我国改革开放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在科学春风的吹拂下,科教兴国、科技创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这本30多万字的集子,是自己用手中的笔对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点滴记录,透过这些文章,也许可粗略地看到在这一时期发展历程中留下的一点痕迹。</p><p class="ql-block">这些年来,自己的每一点进步离不开广西科学院和科学时报社领导、同事给予的关怀和帮助,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凝聚着编辑的辛勤汗水。科学时报广西记者站的工作,始终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本书的出版,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的资助;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唐一雄副总编辑给予具体指导,责任编辑方振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广西科学院院长黄日波教 在百忙中为该书作序;我的家人给于了热情鼓励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作者 贺根生</p><p class="ql-block">2008年8月10日</p> <p class="ql-block">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同学合影留念。贺根生同学是85级科技管理专业班级党支部书记。</p> <p class="ql-block">我与贺根生同学(右)</p> <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涓涓向好</p><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18日首稿</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