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元公金德嘉参加殿试,康熙皇帝听不懂老土的广济话?

张鹏

<p class="ql-block">金德嘉(1630—1707),字会公,号豫斋,武穴市龙坪镇上街人,清顺治17年(1660年)参加乡试中举人,授安陆府教授,任期9年。康熙21年(1682年)应礼部会试中第一名贡士(即会元),世人敬称为“会元公”。金德嘉是广济县(武穴市)在清代唯一的会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济民间,流传着会元公金德嘉的两个错误传说:</p><p class="ql-block">1,&nbsp; 金德嘉会试考了第一,进入殿试,接受康熙帝的面试,没有更上一层楼,是因为康熙皇帝听不懂老土的广济话么?</p><p class="ql-block">2,&nbsp; 金德嘉是皇帝的老师。</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先聊第一个话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观点刚刚面世的时候,很多广济老乡眼睛一亮,赞同的人有很多,即使到今天,同样会有很多人认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想一想老土的广济话,妈妈叫“姨”,吃饭叫“乞饭”,妻子叫“马马”……感觉确实让人难懂,但是,对这个观点,我还是有些疑惑,</p><p class="ql-block">经过了多年的思考与分析,越发觉得有点不对劲。(<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原创不易,觉得有点意思的,烦请点赞支持!如能转发让更多的老乡了解一下,更要感谢了!)</span></p><p class="ql-block">康熙帝听不懂地方方言,金德嘉殿试非得讲地方方言,是不是太想当然了?</p> <p class="ql-block">进士分三等,一甲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不等,称“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p><p class="ql-block">对广济历史感兴趣的老乡,可能有些想知道,金德嘉于1682年考中会元后,殿试考了几甲几名呢?</p><p class="ql-block">这种问题,说真的,你去问老先生,别看他们学问高,但是,基本上是一问三不知;你去查找广济地方历史资料,也不会有记载。但是,现在科技发达,明清历年的进士金榜都被好心人录在百度上,百度关键词查起来就太方便了。</p> <p class="ql-block">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科殿试金榜,<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金德嘉为三甲第一。</span>(广济县另外一名会元公<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舒其志,是三甲第六,</span>同期二甲57名,三甲244名)。这一期的二甲是40人。也就是说,最高的殿试,我们的会元公金德嘉,位列第44名,会元公舒其志,位列66名。</p><p class="ql-block">&nbsp;这让人有些奇怪,</p><p class="ql-block">金德嘉会试考了一个第一,同样的一批人再考殿试,他咋就从第一名落到第44名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内容不同,所取的标准也不一样,所以呢,从会元到第44名,虽然有些落差,还真的有点不好比。只能姑且记一下,权让广济的老乡们有一个大概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下面进入正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1,&nbsp; 浠水状元陈沆(hang),嘉庆帝为什么就能听懂他的地方方言了?</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跟我们广济县隔壁的浠水县,在清朝嘉庆年间中了一个状元--陈沆[hàng](1785年—1826年,一说1825年),对,你没有看错,不光是状元,与钱棨、陈继昌,还都是清朝“连中三元”的状元郎,清朝两百多年历史,只此三个!这……太。。太凤毛麟角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思考一下:浠水县跟广济县隔壁,多年同属蕲春郡,当下同属黄冈市,民间经济往来活跃,语言交流多,自然是非常接近,如果说广济话难懂,那浠水话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也可能说面试金德嘉的是康熙皇帝,而面试陈沆的是嘉庆帝,虽然都是清朝的皇帝,但是不是同一个皇帝,听方言的能力,能一样么?而陈沆与金德嘉,也不是同一个人,每个人的语言天赋,能一样么?能一样么?</p><p class="ql-block">好,这话我不好反驳,算你狠!咱们聊第二个理由:</p> <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2,&nbsp; 金德嘉中举后在安陆做了二十多年的教瑜,与人交流的官话肯定不再是难懂的广济普通话,康熙帝听起西南官话来,确实没有北京官话好懂,但是,要说听不懂,怎么可能?</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想一想,古时候不同州府的人们怎么交流?</p><p class="ql-block">举人、进士们去各地当官、生意人去各地打拼赚钱,怎么与各地人交流?</p><p class="ql-block">这时候,一种非常重要的媒介就要发挥它的作用了,它就是官话,即现在的普通话。</p><p class="ql-block">不过,古代没有现在这么通达的交通网络,官话当然就没有现在的普通话这么统一,会有不同口音。</p> <p class="ql-block">按不同区域与口音,大至分为八大官话:东北官话、西南官话、冀南官话、北京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p><p class="ql-block">金德嘉的出生地老广济与中举后任职地--德安,都隶属于湖北,按区域看,是西南官话。也就是说,金德嘉大概率用了二十多年的西南官话与人打交道。</p><p class="ql-block">我们看一看金德嘉的履历:</p><p class="ql-block">金德嘉(1630-1707)清顺治十七年(1660)应乡试中举人,任德安(今安陆)府学教授,任期9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会试第一名。</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其30岁前,不断在湖北省内参加秀才、举人的考试,与省内各地方人交流;及到考中举人当了德安府教授后,更是要长年累月用官话(按区域划分,应该是西南官话),只能用官话不能用所谓“老土”的广济土话与人交流;以后,长达二十多年(1660年中举后,到1682年考中会元,22年),以会试三年一次,赴京赶考按7次算,<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这中间,一路风尘仆仆,要与多少不同方言的人交流</span>?这高强度、多层次、不同区域不同的经历,你能说会元公的官话表达能力与听力,不怎么的么?</p> <p class="ql-block">我们再看看其中举后的履职地“德安府”(今安陆)。</p><p class="ql-block">“安陆”。1987年9月,撤销安陆县,设立县级安陆市,跟武穴市同在1987年撤县立市,地盘与人口也差不多大。不过,北宋的时候,德安府属荆湖北路,该时期德安府领安陆、应城、孝感(包括今孝感、孝昌两地)、应山(今广水市)、云梦5县,元(1278年)德安府加领随州。明朝德安府先后隶河南江北行省、湖广行省,属县不变;清德安府属湖广布政使司,中期属县孝感改属汉阳府。止于1913年清朝灭亡,德安府要比广济县大多了。</p> <p class="ql-block">站在每一个十年寒窗,都只为渴望一朝跨进龙门的考生的角度,设身处地想一下:</p><p class="ql-block">1,&nbsp;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赴京赶考的考生要不要学习、使用能让人听得懂的官话?</p><p class="ql-block">2,&nbsp; 一个如会元公金德嘉这样的有志青年,中了举,赶赴外地做了“官”,教学,或者跟人交流,要不要会一口全国通用的“官话”?</p><p class="ql-block">金德嘉在安陆,那是去工作,可不是闭塞的“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吧?!</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依据他的这些经历,设身处地想一想当下在各地打工与人交流如何锻炼了我们的“普通话能力”,我能不能据此下一个判断:<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会元公金德嘉的官话,还是能让人听懂的?!</span></p> <p class="ql-block">及到金德嘉参加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殿试,那决定各贡士命运的康熙帝,当了二十一年的皇帝,与全国各地的士子与官员打交道n年,你要说这西南官话,让康熙帝听起来没有北京官话顺畅我相信,你要说其听不懂,我就只能哦哦了!</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有人可能笑,你就别反驳了,广济县那么多文人都没有发现,难道就没有人思考过、分析过,就你能?这杠精观点不好反驳,是非对错,任君分辨,欢迎拍砖:</p><p class="ql-block">&nbsp;下期请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金德嘉是不是皇帝的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会元公于1683年为我祖仁熙公《藕湾诗集》作的序言,我文言文一窍不通,该序言来源于藏于湖北图书馆的刻本,老字,没有句读。</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張先生集序</p><p class="ql-block"> 金德嘉</p><p class="ql-block">張長人先生曩分脩楚志江漢書院志成而中丞藩皋諸大夫設供張祖道黄鶴樓上放舟歸歸而著書藕陂灣杜門不出且十年矣壬戌余會試京師則比部郎商丘宋公詹事黄岡王公相見輙勞問張先生起居詹事故先生縞紵交而比部者嘗通守黄州禮聘先生而舘之雪堂者也乃先生杜門藕陂一切寒暄書問久不至其簡貴如此陽羡蔣公視楚學政雅知先生名而先生杜門自若蔣公試事竣需次武昌采録先大夫從祀鄉賢檄下矣先生乃具陳王父玉臺公令平武治行上之報可則又疏邑之隠而有學行宜從祀者凡四人而千里劉先生與焉蔣公則大喜余束髪讀制舉文字里中葢有長風山社云當是時士方務經史寔學操觚修西京之業楚風之碓聞天下而濟則千里長人聲籍甚然竟不售於有司而後先以明經貢春官也迄於今兩先生著書等身矣其已刻者劉爲芝在堂集張先生爲藕灣集皆百一耳張先生之顯考雪巅孝廉公與先大夫友善當公車時先大夫嘗貸十許金於孝廉公所其後孝廉公卒雖從行僮僕弗與聞也先大夫爲人言孝廉公長者多此類孝廉公蚤卒而張先生續學砥行爲 人葢海内推祭酒焉余之冠南宫也張先生喜而作歌踰年遺書京師且曰不 今春秋七十有四矣生平撰輯不腆之辭编次總若干卷陽羡公既有弁言維余家江夏廣文師石亦且序之足下世交也得無意乎余讀已而逡巡者久之已而念張先生布衣蓬草埀老手一卷不少休其亦司馬子長之所謂窮愁者矣然讀其所爲詩若文往往渟涵迤邐陶然春夏鬰葱之氣而字裏行間不見有牢騷侘傺焉若何以故則先生之得於道者深也夫張自玉臺高曾而下厚積十數世矣今先生子若孫彬彬質有其文也藕灣之居其有搏扶摇羊角而雲霓軒翥者乎乃者</p><p class="ql-block">詔修天下一统志則張先生江漢書院之勤旦日且上之蘭臺虎觀問也嗟乎士患不能著書耳窮與逹又何論焉</p><p class="ql-block">皇清康熙癸亥夏五月年家世眷同學弟</p><p class="ql-block">金德嘉會公頓首拜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