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去年的某一天,我在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帖子,是写元朝官制的,感觉有点意思,所以复制了一部分内容。</p><p class="ql-block"> 按照帖主的原意,宣慰使司(职同中央宣政院),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p><p class="ql-block"> 宣慰使司,秩从二品。每司宣慰使三员,从二品;同知一员,从三品;副使一员,正四品;经历一员,从六品;都事一员,从七品;照磨兼架阁管勾一员,正九品。凡六道:山东东西道,益都路置。河东山西道,大同路置。淮东道,扬州置。 浙东道,庆元路置。荆湖北道,中兴路置。湖南道。天临路置。 </p><p class="ql-block">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秩从二品,使三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知事二员,照磨兼架阁管勾一员。</p><p class="ql-block"> 那么,元朝的宣慰使是多大的官呢?感谢这位历史学者给了我们答案。</p><p class="ql-block"> 从元朝的官制来看,蒙古鞑子还是很聪明的,他们模仿汉文化,倒有点三好学生的模样,而且有创新。但蒙古鞑子终究是聪明过了头,并没有真正领悟汉文化的精髓。汉文化博大精深,不可速成。</p><p class="ql-block"> 按照蒙古鞑子的如意算盘,宣慰使司设三名宣慰使(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掌军民之政务。),同知一员(从三品),副使一员(正四品,正厅级),大约是想让他们互相牵制吧!</p><p class="ql-block"> 有边陲军旅之事时,宣慰使司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由此可见,后世之人称杨林曾氏先祖曾华公为曾公元帅还是有依据的。</p><p class="ql-block"> 《新元史》作者柯劭忞很确切地说完者部将曾华,武冈人,累功至广东道宣慰使,说明曾华后来有升迁,从正四品升为从二品。广东道宣慰使司可能是后来才增设的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