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片丁香园

田园绿地-景瑞

<p class="ql-block">好大一片丁香园</p><p class="ql-block">——纪念哈工大(深圳)办学20周年</p> <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哈工大(深圳)迎来办学20周年。校区邀我们写一篇“高论”,就“一校三区学科深度融合,共同开创新百年辉煌”。浮想联翩,未形成“高见卓识”,却不时浮现我们的“丁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主校区邵逸夫馆前方,有一片丁香园。伴随中东铁路建设,哈工大应运而生,百年丁香可爱诱人。顺应开放春风,哈工大(威海)落户黄海之滨,播下丁香树种。迎着粤港澳大湾区崛起,哈工大(深圳)筚路蓝缕,丁香欲放南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生长在冰城半个多世纪,曾居住过三个“苏联小院”,喜欢院落里的丁香。初春,她馥郁浓香;深秋,她叶子浓绿;严冬,她鼓荡春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丁香,外表柔媚,但其根紧紧地抓住大地;枝杆纤细,但托举着一簇簇硕大的花团;丁香,可抵御着冰城凛冽的风寒,也可入关南下欣然迎接烈日䨙雨的考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丁香的品格,哈工大的精神。恬静而成大气,不屈而成大事。秀美而繁茂的丁香园,装点一校三区而分外妖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哈工大(深圳)办学20年的感慨,也是百年哈工大的写照,更是一校三区共创新百年辉煌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筚路蓝缕,丁香满园。哈工大矢志屹立于世界著名学府之林,必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之气度和胸怀,须以非常的“大气”破茧而出又代代传承。</p> <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回首百年哈工大,曾几经风雨,又几度春风。之所以哈工大屹立百年而不败,尽在于哈工大的“大气”永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工大的“大气”,独特而鲜明。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顺应国情紧跟时代,勇于尝鲜善捕机遇,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立大格局集大智慧,多元包容做大手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以为,一所著名高校的崛起与坚挺,最在于关键时机的几个大手笔;而能做出几个大手笔,尽在于日积月累的大格局和大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创校校址</i></p> <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第一个大手笔,创建青年为主的哈工大“八百壮士”队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哈工大回到祖国的怀抱。当时规模不大且设备陈旧,学生641人和教师144人,且多数是苏侨。但,一株小苗,不久长大成树,1954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京外唯一的全国6所重点大学之一。于是,在伴随共和国成长的70年峥嵘岁月里,哈工大成为不曾缺席国家每一次重点建设的三所高校之一(另两所是北大与清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迎来哈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个春天,凝聚着众多先辈们的心血。虽有学习苏联和苏联援建的“天时地利”,但有1950年始的学校规划蓝图与1952年末的现代化装备与实验室建设的“人和”,更有创建青年为主体的哈工大“八百壮士”队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代“八百壮士”,包括1954年从我们师资研究生班毕业生中留下的一批兄弟院校选送的优秀教师,包括从本科调留优秀生,也包括接受兄弟院校的优秀毕业生等。至1957年,哈工大教师队伍己达800余人,平均年龄只有27.5岁。这是何等的壮举,内含着多少艰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李昌老校长</i></p> <p class="ql-block">04.</p><p class="ql-block">第二个大手笔,学校由“民”向“军”转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年中央提出大厂大校要关心国家命运,要攻尖端技术任务。随后学校陆续创建航空工程、工程物理、工程力学、无线电工程、自动控制等系並调进电化学专业。特别是,分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和东北重型机械学院,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决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只能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后,学校虽惨遭“文革”,又“南迁北返”,而未伤元气。再稳住“雁南飞”,又于1987年组建国内大学的第一所航天学院,坚持立足航天,服务国防不动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哈工大挺进首批“985”,成为C9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1959年分建哈建工</i></p> <p class="ql-block">05.</p><p class="ql-block">第三个大手笔,合并哈建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末,合校浪潮此起彼伏,而学校审慎行事。2000年6月,哈建工“回归”哈工大。22年的历史证明,合并是成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合并前,学校确是审慎的,最终认为利大于弊。其一,哈建工具有较强实力和较高水平。当年,学校拥有建设部全部的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院士。而本省高校的院士,除原哈工大外,哈建工拥有4位,等于其他4所学校的总和。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哈建工毕竟是从哈工大起家的。其二,不是学科专业的简单重迭,而是增补与整合,以更强的支柱产业建筑,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其三,两校有共同的血脉,更有相同的学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合并后,学校是包容与民主的,齐心协力在学科建设上做文章。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获取17个A和5个B+,2017年又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而土木类诸学科做出重要贡献,是有目共睹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原哈建大新区,现哈工大二校区</i></p> <p class="ql-block">06.</p><p class="ql-block">第四个大手笔,建设两个新校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5年学校在国内率先创建威海校区,2002年又在深圳创建研究生院。在此基础上,2014年获批招收本科生,又获独立代码,形成哈工大深圳校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年寒来暑往,饱含一批又批哈工大人的艰辛与奋进,感动这里的“每一块磐石,每一滴汗水,每一分呕心沥血,每一次宵衣旰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大手笔的重要而深远意义,在于深刻促进哈工大创新与国际化,在于大力提升哈工大整体生源质量,在于提高学校的声誉与知名度。不言而喻,这几点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至关重要,可以说,哈工大再一次“破茧而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哈工大(威海)</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哈工大(深圳)</i></p> <p class="ql-block">07.</p><p class="ql-block">以史为鉴,溯流穷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工大从“一株孱弱的小苗”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关键是有几个大手笔。</p><p class="ql-block">譬如人生,“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也是这样,学科与学科群也是这样。哈工大土木类学科,含土木、管理工程、环境、建筑、交通等学科的建设发展,也是这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1959年至2000年,在原哈建工独立办学41年的历史上,也有几件大事。</p><p class="ql-block">第一,1984年恢复学校一表招生,无偿获得600亩新区土地,获取世界银行贷款。</p><p class="ql-block">第二,1986年始以实验室为基点建设新校区,坚持“精兵简政”,坚持“小精尖”。1990年始“充实内涵”,坚持不懈提升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水平。1996年始深入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综合改革,努力提升办学效益。</p><p class="ql-block">第三,2000年“回归”哈工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遥想当年,哈建工为奋进“211”绰厉奋发,而“回归”哈工大,则一步跃进“985”。令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哈建工回归哈工大22年了,土木诸学科得到飞速发展,令校内外及业内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学科评估,还是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前所未有。仅就院士数量来说,合校后校内土木类学科即增加了4位年轻院士,现在哈工大土木类学科院士已增至9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无“回归”,难以发生这样的巨变,因为平台大不一样。</p><p class="ql-block">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其特性是变化日新月异。从绿皮火车,转眼越过动车,瞬间如网高铁。抓住了机遇,就遥遥领先,错过了机遇,则望洋兴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安有一所很好的学府,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过去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简称“西冶”。西冶也是“建筑老八校”之一,综合实力与原哈建工差不多,它是东工土木专业的老底子。它原属冶金部后下放地方,而今既非“211”,更非“985”,也非“双一流”,这就相当制约了学科建设发展,令人惋惜。</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陈雨波老院长</i></p> <p class="ql-block">08.</p><p class="ql-block">从“廿载承百年规格 创新练世纪功夫”,到“一校三区学科深度融合 共同开创新百年辉煌”。无疑,创新与融合是重中之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有创新,才有更宽广的融合;只有融合,才有更深刻的创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校三区学科深度融合,含有深广的交叉融合。哈工大(深圳)肩负重任,哈工大文化与深圳活力文化融合,哈工大办学能力与深圳市创建强国的城市范例的使命融合,哈工大国际化与深圳地处南国边缘融合。在融合中创新,成为“市校合作办学”的典范,让丁香的种子,结成芳菲荔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丁香是冰城的市花,也是哈工大人的挚爱,哈工大是丁香永远的家园。</p><p class="ql-block">哈工大是“大气”的,树大格局,集大智慧,做大手笔。</p><p class="ql-block">哈工大,好大一片丁香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部分图片,来自网络</i></p> <p class="ql-block">景瑞原创</p><p class="ql-block">敬请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