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探访之旅(6)天津

FZM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九天 2010年1月18日 哈尔滨--天津 </b></p><p class="ql-block"><b>白天哈尔滨市内活动,晚上乘动车(卧铺)前往天津市。</b></p><p class="ql-block"><b>当天上午大家各自走亲访友,中午由原分场畜牧队队长老徐(春芳)和他的夫人我们分场学校的校长赵亚茹女士夫妇俩宴请我们全体团友,下午休息或自由活动。按照行程安排,当天晚上我们将要离开哈尔滨市,前往活动的下一站天津市,当天晚上哈尔滨知青农友们为我们冰雪探访之旅团饯行,结束后送我们上火车。</b></p><p class="ql-block"><b>我们作为上海知青农友组成的“冰雪探访之旅团”,自1月10日中午抵达哈尔滨市后的整个黑龙江省的行程,在哈尔滨知青农友的热烈欢迎、热情款待、精心安排、全程陪同下,使我们的冰雪探访之旅得以顺利进行。在此衷心感谢哈尔滨知青农友的热情款待!特别是哈尔滨知青农友张文安、汪振民、金东彪等农友的全力支持和付出!</b></p> <p class="ql-block"><b>当天中午由原分场畜牧队队长老徐(春芳)和他的夫人我们分场学校的校长赵亚茹女士夫妇俩宴请我们全体团友。图为整个黑龙江行程全程陪同我们的哈农友汪振民和老徐、赵亚茹夫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十天 2010年1月19日 天津(市内活动)</b></p><p class="ql-block"><b>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渡过的地方,别名津沽、津门等。天津地处中国华北地区,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中国北方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b></p><p class="ql-block"><b>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南、北运河交会入海河的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明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筑城,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天津作为军事重地,同年设卫,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又增设天津右卫。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b></p><p class="ql-block"><b>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由天津开始的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b></p><p class="ql-block"><b>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的港口优势不断增强,对外交往进一步扩大。进入新世纪,天津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大都市和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历史上的天津老城厢。本图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第二天大清早我们就抵达天津站,下车前我们先在车上洗漱完毕,下车后,天津的知青农友魏铁铎、高春艳夫妇俩和知青农农董庆丽三人已早早在车站迎候,我们出站后便前往入住酒店,酒店位于和平区鞍山道的长城宾馆。然后便外出早餐,本来热情的东道主要安排大家去天津“狗不理包子”铺早餐,因食品街的“狗不理包子”铺不开早点,故只能改在隔壁的“满天红”小吃店早餐,东道主为大家点了具有天津的特色小吃:锅(ga)巴菜、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等,到了天津您就得耐着性子,蹦(不)管您喔不喔(饿)都得尝尝天津的味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津老城厢</b></p><p class="ql-block"><b>然后,前往天津老城厢观光。老城厢是天津旧城所在地,作为天津的摇篮,蕴藏着浓郁的民俗民风和文化艺术精华,堪称天津城“活化石”。金元时期,天津聚落形成,初建直沽寨,其规模只是个大渔村。元代中叶为海津镇,遂成镇制。明永乐二年(1404年),设卫筑城,修建门楼,挖护城河,蔚为壮观。天津卫城为土筑,垣长9里13步,高2丈5尺。设四门,门上建有城楼,由于卫城建得整齐雄伟,因此有“赛淮安”的美称。</b></p> <p class="ql-block"><b>明弘治初年,改建成砖城,四门上重建城楼,并分别题名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天津市卫城的平面是东西宽,南北窄,呈矩形,状如算盘,也称算盘城。卫城的格局如传统中国县城,当中有沟通南北东西的十字街,向外延伸可通四乡大道,十字街交叉处建鼓楼。卫城初建,当局设管理漕粮盐和民刑机构衙门、仓廒、文庙、武庙、卫学、清军厅、集市等。明崇祯十七年,天津卫城三卫军士举行起义,高擎“天民顺”大旗迎闯王李自成,但李岩率大军到天津南郊并没进城即回北京,天津被清军攻破。</b></p> <p class="ql-block"><b>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三卫合为一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卫制为州制,后升为直隶州。雍正九年(1731年)设天津府。清代从顺治到嘉庆140多年间,天津城重修12次。其中,雍正三年天津卫城落地重建。重修后的天津城,城高2丈4尺,共有城垛1454个。东西宽504丈,南北长324丈,成为东西南北四条马路的雏形。义和团运动期间,天津城被义和团和清朝官兵用作抗击八国联军的“制高点”,使侵略者遭到重创。</b></p> <p class="ql-block"><b>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破天津城,第二年,由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天津城墙,从那时起,具有496年历史的天津城垣不复存在。1901年,在原址建成东南西北四条马路,各方投资者纷纷在这里兴建门面房,商业日渐繁荣。解放后,天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原来的“老城”也只成为天津市区的一小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历史上的天津老城厢鼓楼。本图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津鼓楼</b></p><p class="ql-block"><b>历史上的天津鼓楼曾是天津卫的“三宗宝”之一,民谚说:“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天津鼓楼就坐落在老城厢,这里是天津旧城的中心,也是天津历史的起点。它始建于明代,已经有了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这里商贸云集,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是天津游览的必到之处。现在的天津市就是以鼓楼为中心,向四周不断扩充而形成的,所以“鼓楼” 就是天津市的发源地。</b></p> <p class="ql-block"><b>历史上,天津鼓楼曾三建两拆。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天津设卫筑城,到明弘治年间(公元1493年左右),山东兵备副使刘福将原来的土城固以砖石,并于城中心十字街处建鼓楼。楼高三层,砖城木楼,楼基是砖砌的方形城墩台,四面设拱形穿心门洞,分别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对应。鼓楼城台建有木结构重层歇山顶楼阁,上层楼内悬大钟一口,约两吨,铁铸,为唐宋制式。大钟初用以报时,以司晨昏,启毕城门,早晚共敲钟108响。鼓楼北面有清代天津诗人梅小树撰写的一副抱柱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b></p> <p class="ql-block"><b>1900年,八国联军侵津,第二年天津城墙被迫拆除。由于遭兵燹之灾,鼓楼日渐颓圮。1921年(民国十年),有拆建鼓楼之议,并于年内完成。重建的鼓楼,用旧城四门楼之名,由天津书法家华世奎重书,镌于鼓楼四门,曰镇东、安西、定南、拱北。1952年11月7日,又因贯通道路,鼓楼拆除。</b></p> <p class="ql-block"><b>改革开放,中华振兴,津沽文脉,得以传承。1994年天津开始了危陋房屋大片改造工程,作为危改重点的老城厢地区也因此使鼓楼有了重建的机会。鼓楼重建工程于2000年11月开工,2001年9月竣工。新建的鼓楼仍位于天津老城厢中心。重建后的天津鼓楼体量增大,弥古而不拘古,雅俗共赏。鼓楼宏伟典雅,青砖墙面,白玉栏杆,飞檐斗拱,碧瓦丹楹,油漆彩绘,雕梁画栋。鼓楼及周边的商业街,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新的旅游胜地。</b></p> <p class="ql-block"><b>因为“9”为阳数之极,有吉祥内涵。故鼓楼为27米见方27米高的体量。鼓楼主体为钢混结构,砖城木楼,须弥基座,木楼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设斗拱和飞檐,做殿式旋子彩画,重檐歇山屋顶。瓦作大式灰色简瓦屋面,绿琉璃券边,汉白玉栏杆,脊上飞檐走兽。砖城四面做明式七券七伏锅底券拱门,穿心门洞,四拱门上方恢复汉白玉城门石,仍镌刻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字样。新钟的体量增大,高2000毫米,寓意为2000年制作。钟的材料为响铜,重及三吨。钟上铭文由冯骥才、张仲先生撰写,字体为繁体魏碑。</b></p> <p class="ql-block"><b>鼓楼高耸,迎八方来客;钟声悠远,送四海宾朋。新建的鼓楼位于天津老城厢中心。重建后的鼓楼宏伟典雅,青砖墙面,白玉栏杆,飞檐斗拱,碧瓦丹楹,油漆彩绘,雕梁画栋。鼓楼及周边的商业街,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新的旅游胜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津老城厢改造后,很多的小街小巷都已消失,为让人们不忘老城厢消失前的景象,特立已消失小街小巷的路名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老城格格府</b></p><p class="ql-block"><b>天津老城厢鼓楼街的格格府,是一座保留比较完好的四合院,是天津一位酷爱收藏的臧秀云女士出巨资所买下,成为现今的私人典藏博物馆,这里陈列的众多珍贵文物中就有三十多件是海外回归文物,这里的金器、铜器都在诉说着年代久远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通过多方考证,原来,这里曾是清光绪年间,和硕格格逃婚来津的居所。和硕格格本名裕德龄,是清宫第一位女翻译官。其父裕庚为清朝驻日法使臣,其母为法国人,由于深得慈禧喜爱,被封为和硕格格。1904年秋,和硕格格得知太后有意将她许配给荣禄之子巴龙,在光绪皇帝帮助下以种种理由长期居住在天津现在鼓楼南街的这座格格府里,拖黄了这桩婚事。格格府也因为这个传奇故事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老城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天津老城博物馆坐落于天津老城厢鼓楼东街传统民居徐家大院,原为英商天津麦加利洋行买办徐朴庵家宅,始建于清末民初,是天津市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典型传统民居三进四合套院落,天津老城博物馆为国家3A级景区,是全国首家捐赠博物馆,是展示天津老城文化遗存及其发展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2000年正式筹建,2004年12月23日天津设卫筑城600周年纪念日对外开放,以纪念天津建城600周年。老城博物馆现存的3600余件文物,再现了天津600年的城市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津老城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老城小梨园</b></p><p class="ql-block"><b>“老城小梨园”是天津首家建于博物馆内的曲艺场所,老城小梨园是一家茶楼与相声表演团队一体化,打造自己的特色的相声茶馆,相声演员由20多人组成,几乎清一色是“80后”男生。于2009年底迅速蹿红天津市,在天津相声演出界割据一方。网络语、流行语、新闻事件都被巧妙穿插在传统相声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喜剧感,全力打造幽默艺术形式,相声剧、搞笑剧、化妆剧,将幽默进行到底,给观众诠释不同的幽默方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津广东会馆</b></p><p class="ql-block"><b>天津广东会馆,位于天津老城厢鼓楼南。广东会馆是大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十四日落成的天津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装修最精致的清代会馆建筑。会馆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优秀近代建筑、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5年进行大修,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集戏剧文物、史料收集、保管、研究、宣传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天津戏剧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1860年,天津已被开辟成通商口岸,成为当时华北地区的工商业重心。这时广东人在天津经营的行业已经达到了二十多种,商号也有二百多家。特别是当外国势力入侵之后,天津的洋商随之不断增多。这时广州和香港的买办也随着商船来到天津。也是在这个时期,清朝政府选派出国的留学生也陆续学成回国。一大批广东籍留学生云集天津,广帮的势力逐渐壮大。</b></p> <p class="ql-block"><b>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时任天津海关道的旅津广东人士唐绍仪,为了联络乡情发展巩固广帮势力,倡议集资筹建广帮会馆。唐绍仪联合陈昭常、梁炎卿等人倡议,由陈昭常(时任吉林巡抚)撰文,号召募捐,一时各界同乡主动捐款。唐绍仪首捐银四千两,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捐银六千两,连同广帮商号及在唐山的同乡,共捐银十四万七千余两。会馆在天津英商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的主办下筹建,馆址选定了当时天津城绝对市中心,在鼓楼南大街购置了原盐运使署旧址的土地,计地23亩。会馆于1904年2月12日动工,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月14日)新会馆落成,取名广东会馆。</b></p> <p class="ql-block"><b>广东会馆建设初期规模宏大,整体用地23亩多,建筑设计上既体现了我国岭南的建筑风格,又融合了北方四合院的特点,是中国罕见的木结构建筑艺术珍品:会馆大门的瓦顶和墙体为青砖灰瓦的厚重北方风格,而不采用南方黛瓦粉墙的轻透作法。但是进入大门之后,满目岭南风格的设计,使乡人乡情由此引发,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正是这座经典建筑的魅力所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基督教会仓门口教堂</b></p><p class="ql-block"><b>天津市基督教会仓门口教堂是天津老城里的一所教堂,它是天津开埠之后的第一所教堂,同时也是至今为止天津最破败的教堂。这所教堂起源于1860年,那年是庚申猴年,当时正是天津全面沦陷八国联进入北京烧毁圆明园的时候,随英法联军炮舰进入大沽口的除了各国士兵外,还有一名从上海来的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亨利.布拉吉又称柏亨利。9月28日,他终于在东门外天后宫登陆,成为进入天津的第一个境外传教士。</b></p> <p class="ql-block"><b>不久后他遇到了也是从上海来到天津的英国基督教会传教士约翰·殷森德。殷森德在英国工兵戈登上尉的帮助下,他先借天后宫传播主的福音,后在宫北大街购买了一所房子作为礼拜场所。1862年,柏亨利和殷森德在天津城鼓楼东大街的左仓门口附近租了所房子,后扩建成教堂,也就是现在的仓门口教堂。由于1976年的唐山地震和清末民初的动荡,抗日解放两场战争的损毁和人为的不保护,现在的它就像一位迟暮的老人坐在那静静等待着它最后的结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津文庙</b></p><p class="ql-block"><b>天津文庙博物馆,位于天津市城市中心地区的南开区东马路东门里1号。天津文庙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修建于1907年,是明清两代天津地方官员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学创始人孔子的庙宇,也是天津学宫所在。现占地1.5万平方米,由并列的府、县两庙及明伦堂组成,是天津市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1986年设立天津文庙保管所,1991年更名为天津文庙博物馆。现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文庙也是天津的学宫所在。为天津地方教育官学和尊孔的庙宇。文庙又称孔庙,是尊崇和纪念孔子的庙宇,因与祭祀历代名将的武庙相对,故称文庙。文庙是天津历史上等级最高的古建筑群,也是天津地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明、清两代曾多次对文庙进行修缮、增建,其中规模较大的修建有明朝天顺、万历,清朝康熙、乾隆等几次,逐渐形成规模。</b></p> <p class="ql-block"><b>文庙主要建筑有过街牌坊、万仞宫墙、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祠,这些建筑基本呈对称排列,分别贯穿在南北中轴线上,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现有基本陈列《大成殿复原陈列展》及祭孔乐器舞具的展出,并不定期地举办临时性展览。定期举办的“祀孔大典暨乐舞主题表演”已成为天津市影响深远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庙设有“状元香”、“心愿卡”等项目以满足家长、学子寄托心愿,使游客在休闲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古代建筑艺术之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津金汤桥</b></p><p class="ql-block"><b>天津金汤桥位于建国道西端与水阁大街之间的海河上。桥名金汤是取“固若金汤”之意。金汤桥始建于1906年,是天津最早、也是国内仅存的三跨平转式开启的钢结构桥梁,桥长76.4米,总宽10.5米。是天津市现存最早建造的大型铁桥之一。铁桥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比解放桥早建约20年。2018年1月,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b></p> <p class="ql-block"><b>金汤桥原为浮梁舟桥,由13条木船联缀而成,桥面铺设活动木板,初名盐关浮桥。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青州分司孟周衍详请盐院郑禅宝营造,故又称孟公桥。到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0月,因铺设从东浮桥至东站有轨电车路轨,由津海关道和奥、意租界领事署及比商天津电车电灯公司合资改建为永久性的钢梁铁桥,存留至今。该桥原为电力启动的开合桥,1970年第二次大修时,开启设备被拆除。2005年金汤桥再次重修,恢复了原有开启功能。</b></p> <p class="ql-block"><b>在著名的平津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集中5个军组成东西两个突击集团对天津守敌发起总攻,于1949年1月15日凌晨5时,在金汤桥上胜利会师,因此金汤桥成为象征天津解放的标志性建筑。为保护具有文物和历史纪念双重价值的这座桥,近年来天津市按照海河综合开发的整体要求,在恢复设计原貌的基础上对桥梁进行了加固整修,恢复了开启功能。同时在桥两头新建了钢结构的玻璃引桥,在两岸建设了主题性公园--会师公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津门故里</b></p><p class="ql-block"><b>津门故里就是著名的天津古文化街,是全国首批开放式5A级旅游景区。天津古文化街全长687米,以天后宫为中心,是一条凝聚了天津文化、汇集了天津许多名胜古迹的街道,堪称天津文化的代表。它是天津漕运文化、海河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的汇聚地。古文化街由宫南宫北大街和宫前广场三部分组成,古文化街店铺林立,以经营民俗、文化和旅游商品为主。街道上全是古朴典雅、青墙红柱的仿明清建筑,聚集着名扬全国的百年老店。</b></p> <p class="ql-block"><b>南口的牌楼上高悬着“津门故里”大匾,标志着这一带是800年前的一处居民聚落点。金代在这里建立了天津市最早的政治建制--直沽寨,今日天津市区就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而逐渐拓展形成的。</b></p> <p class="ql-block"><b>古文化街的南北两口各新建仿清式牌楼一座,并镶有楼匾四块,南口牌楼的楼匾为“津门故里”和“晴雪”,北口牌楼的楼匾为“沽上艺苑”和“金鳌。”全街80处单体建筑多为一、二层,都配有以我国古典文学、神话传说等为题材的油漆彩画、砖雕、木雕。</b></p> <p class="ql-block"><b>1986年元旦,古文化街正式开业。街内不仅有近百家店铺,主要经营古旧书籍、古玩玉器、传统手工艺制品、民俗用品、天津民间艺术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魏记风筝、刘氏砖刻以外,还有全国各地的景泰兰、牙玉雕、双面绣、中西乐器、艺术陶瓷等上万种名优工艺品、文化用品以及文物古玩、图书字画等。</b></p> <p class="ql-block"><b>在文化街内,除了各式店铺外,还有不少小摊子,卖的是糖葫芦、烤红薯、糕饼、甜品,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一把龙嘴大茶壶冲、配出来的“茶汤”,味道和表演的技术让人看后不禁想尝尝。漫步古文化街,耳边传来一声声的叫卖时就好象我们又置身于那个已经离现在很遥远的年代,眼前仿佛出现一幕一幕陌生而又熟悉的画面。</b></p> <p class="ql-block"><b>元代以来,北方沿海一带的海神庙,多称“天妃宫”。清代封“天后”,于是改称“天后宫”。据说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为纪念天后娘娘诞辰,街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皇会,热闹非凡。之所以叫皇会,是因为清康熙帝亲临天津欣赏天后宫花会,并钦赐了会旗。每年天后诞辰,以天后宫为中心举行大型民间酬神庙会活动,沿河船户、周边信众亦纷纷到来,各地商贾云集,造就了天津最著名的商业街--宫南宫北大街(今古文化街)的繁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后雕像</b></p><p class="ql-block"><b>天后娘娘最初是人。她姓林名默,是福建莆田县一渔家女子,生于北宋建国的建隆元年(960年),卒于雍熙四年(987年),只活了27岁。据1936年徐肇琼《天津皇会考》引《天后本传》及《天后传》说,林默生而神异,幼而聪颖,擅游泳,能乘席渡海,勇敢侠义,能为人治病,救助海上遇险船只,被众人尊称为“通元灵女”、“龙女”、“神女”。她死后还屡次显灵。海舟危难,有祷必应。洋中风雨晦瞑,夜黑如墨,每于樯端见神灯示祜,因而成为人们敬仰膜拜的护航女神。地方官多次褒奏,朝廷多次晋封。宋代封之为顺济夫人,元代封为天妃,清代封为天后,并且很早就在天津及东南沿海各地修庙供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雕龙门券精美壮观,门额砖刻“敕建天后宫”,显示是奉旨修建,据载建于“乾隆己巳秋九月”(1749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后宫</b></p><p class="ql-block"><b>天后宫位于全街中心,始建于1326年(元泰定三年),原名天妃宫,俗称娘娘宫,历经多次重修,是目前天津市区最大的一处最古老的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之一。宗教建筑坐西朝东,面向海河,由山门、牌坊、前殿、大殿等组成,属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全部建筑为砖木结构,建筑格调为仿清、民间、小式的风格。早在1954年,天后宫就被天津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政府又重新修复天后宫,把它作为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佑护三津”,三津一是指三岔口上三条河的渡口,真正的津门故里;二是指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三卫合一就是天津。</b></p> <p class="ql-block"><b>天后宫始建于元代。由于当时海运漕粮,漕船海难不断发生,而天津是海运漕粮的终点,是转入内河装卸漕粮的码头,所以,元泰定三年(1326年),皇帝下令建天后宫(当时叫天妃宫)于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码头附近,供人们奉祀海神天后。水工、船夫、官员在出海或漕粮到达时,都向天后祈福求安。居家百姓没钱的也来求财,没儿的求子,有病的祈免病灾。这是古人无法克服海洋、江河险难而求助神灵的消极表现,也反映了苦难民众的古朴文化心态。</b></p> <p class="ql-block"><b>天后宫坐西朝东,面临海河,最初创建于元朝(1206-1368年)时期的1326年,后来的朝代又多次重修。从东向西,主要建筑包括戏楼、幡杆、山门、牌坊、前殿、大殿、藏经阁、启圣祠以及钟鼓楼、配殿和张仙阁等。主体建筑是大殿,建造在高大的台基之上,中间面阔3间,进深3间,7檩单檐庑殿顶,前接卷棚顶抱厦,后连悬山顶凤尾殿,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木结构建筑风格。该建筑群是中国三大天后宫之一,也是现存年代最早的天后宫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两柱一楼式木牌坊,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竖匾“天后宫”,下边横匾“海门慈筏”。据说是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建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殿前有两口古井,普济泉和妈祖泉,现仍可见水涌,传说这是两孔海眼,联通大海。相传是天后为保一方平安镇住的海眼,泉水清冽甘甜。</b></p> <p class="ql-block"><b>津门故里有个严复铜像,经查得知:附近的原宫北街大狮胡同是严复的故居,他在此译著了《天演论》。大家耳熟能详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出自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在天津严复又与天津知识界友人一道创办了《国闻报》,这是中国人在天津开办的第一份报纸。当时叫“南有时务报北有国闻报”,所以当时的天津是维新变法一个舆论重要的发源地。严复一生近一半的时间没有离开过天津。天津这方舞台成就了他思想文化上的卓越建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严复</b><b style="color:rgb(1, 1, 1);">(1854--1921年),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县人,中国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严复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出版有《严复全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官银号</b></p><p class="ql-block"><b>官银号顾名思义,就是官方设立的金融机构。官银号泛指天津东北角一带。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各国纷纷在天津设立银行,使天津物资损耗,金融紊乱。国内原有的钱庄银号逐渐萎缩。为了恢复国内金融的元气,清政府于1902年在天津成立了直隶官银号,位置就在东北角。到了1913年,北洋政府就其遗址照银行条例组织成立了直隶省银行,成为筹集军费的机构。官银号很快发展成为实业发展服务的现代金融机构,促进了北方金融秩序的整顿。老天津人对官银号一往情深,所以官银号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b></p> <p class="ql-block"><b>游毕天津老城厢和津门故里,东道主天津农友魏铁铎热情安排在自己家附近的宾馆--双鹿大厦餐厅午餐。午餐后回酒店,下午安排休息和自由活动,部分天津知青农友前来酒店拜访叙旧,交流知青农友间的深厚友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晚上,由天津知青农友汤志兰等农友安排在宾馆附近鹏天阁酒楼晚餐,农友相聚不亦乐呼、其乐融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十一天 2010年1月20日 天津--上海(飞机返沪)</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早晨在宾馆早餐后,我们便前往滨海新区的飞机场,天津知青农友魏铁铎、高春艳夫妇俩请了单位同事驾车为我们送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机场候机楼门口和前去送行的天津农友魏铁铎、高春艳夫妇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航程,安全抵达上海虹桥机场,“冰雪探访之旅”顺利结束!</b></p><p class="ql-block"><b>在此,我代表由我们尾山一分场上海知青组成的“冰雪探访之旅团”的全体成员衷心感谢为我们这次行程的顺利完成,每一位关心、帮助、支持和付出的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b></p><p class="ql-block"><b>衷心感谢哈尔滨原尾山一分场的张文安、汪振民、金东彪等各位知青农友们!</b></p><p class="ql-block"><b>衷心感谢尾山农场的钟兵、薛洪起、李德生等各位领导们!</b></p><p class="ql-block"><b>衷心感谢尾山农场的吴文平、张桂芳等原一分场的老干部们!</b></p><p class="ql-block"><b>衷心感谢尾山农场一分场(第一作业区)的各位领导和父老乡亲们!</b></p><p class="ql-block"><b>衷心感谢天津原尾山一分场的魏铁铎、高春艳、董庆莉、汤志兰等各位知青农友们!</b></p><p class="ql-block"><b>再次衷心谢谢!</b></p><p class="ql-block"><b>本美篇“冰雪探访之旅(1--6)”全部结束。在此衷心各位农友、美友的分享、点赞和转发!感谢美篇“知青岁月天地”话题和话题主持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