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医学生的画展,满满的知识点……

白金吉鸟

<p class="ql-block">南京医科大学</p> <strong>《酒伤肝》<br></br></strong><strong>作者:</strong>赵奕婷   2020级医学影像学1班<br></br><strong>指导老师:</strong>徐璐<strong>作品简介:</strong>本作品展示了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变化。作品描绘了一个肝脏落入酒杯,在酒精的作用下,明显呈油腻黄色,清晰的表现出脂肪肝的肉眼外观。同时,以酒吧海报的形式,展示脂肪肝的镜下表现,脂肪变性的肝细胞积存于肝小叶中央,呈经典小叶中央脂肪变。酒杯影子里墓地旁的醉鬼形象,暗示酗酒的悲剧结局。由宏观到微观,点出酒精伤肝的主题,倡导大众健康饮食,切莫酗酒。 <p class="ql-block">南京医科大学</p> <strong>《脑与地球》<br></br></strong><strong>作者:</strong>彭笑语   2020级基础医学班<br></br><strong>指导老师:</strong>白小明<strong>作品简介:</strong>本作品是由“脑脓肿形成”引发的联想。脑脓肿常由邻近感染灶扩散至脑内所致,大多数继发于颅外感染,如不经意的挖耳引发的中耳炎,或无心的抓挠引起的头皮疖肿,都可能引发一场危及性命的灾难。正如我们的地球,环境的破坏常常起源于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最终却引发不可挽回的生态危机。我将被破坏了一半的地球与患脑脓肿的大脑绘制在一起,展示灰黄的枯枝与鲜绿的嫩叶之间的对比,希望人们推已及人,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地球生态。<h3><strong>02</strong></h3></br><h3><strong>人体解剖学</strong></h3></br> <strong>《仰望》<br></br></strong><strong>作者:</strong>赵一菁   2021级临床医学8班<br></br><strong>指导老师:</strong>李林<strong>作品简介:</strong>人体的复杂结构蕴含着探索不尽的奥秘,吸引着我们去探寻。画作上是仰着头的半身人像,头部为皮肤,颈部及半边胸部展现了部分肌肉,另外半边则展现人的骨骼,层层解剖,体现人体之美;右侧肩上是支气管树,支气管代表着至关重要的呼吸系统,以生命之树的形式散发着光芒。仰头的姿势可以清晰地展现颈部的肌肉结构,仰望的动作则表现了人对于探索人体奥秘的向往。 <strong>《让爱永恒》<br></br></strong><strong>作者:</strong>李陈佳   2021级预防医学2班<br></br><strong>指导老师:</strong>吴凌霞<strong>作品简介:</strong>作品的主体是人体的颈部,在下颌骨上方咬着一枝红玫瑰,代表着永恒的爱。用素描将颈部每一块肌肉的明暗凸显出来,颈部右侧则仍留有部分筋膜,这使肌肉更富有层次感,留有不对称的美。作品中的玫瑰旨在向医护人员致敬,医护人员是最美的白衣天使,在抗疫过程中总是冲在最前,她们是最美的逆行者。让我们把爱传递,让爱永恒! <strong>《化蝶》<br></br></strong><strong>作者:</strong>王映鳕   2021级临床医学4班<br></br><strong>指导老师:</strong>李楠<strong>作品简介:</strong>将蝶骨形态与蝴蝶相融合,化骨为蝶,并采用民间故事化蝶的美好寓意,表达了我对蝶骨形态学的理解。 <strong>《白大褂内外的身与神》<br></br></strong><strong>作者:</strong>江惠蓉   2021级临床医学15班<br></br><strong>指导老师:</strong>古慕峰<strong>作品简介:</strong>医生只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但当他们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就犹如长出翅膀的守护神。他们勇敢无畏,他们舍生忘死,他们用尽全力与死神抗衡,明明只是众生中的一员,却化为守护神庇护着众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数医护工作者忘我工作,守护生命,却忘了自己也只是难敌病毒的肉身之躯;而穿上白大褂,他们就由普通身躯化为强大神灵,从病毒与死神手下挽救生命、守护健康。<h3><strong>03</strong></h3></br><h3><strong>寄生虫学与微生物学</strong></h3></br> <strong>《米象的一生》<br></br></strong><strong>作者:</strong>孔雯霏   2019级临床医学9班<br></br><strong>指导老师:</strong>刘新建<strong>作品简介:</strong>“喜看稻菽千重浪”,金秋十月谷物丰收,却有小虫静卧稻穗。拇指食指分别蘸取鹅黄与橘红颜料,手指印画,勾勒出米象背后的稻穗,卡纸描绘米象的形态及生长阶段,记录藏在饭粒里小虫的一生。本画旨在节约粮食,发展新农科,早日圆禾下乘凉的锦绣中国梦。 <strong>《食螺者》</strong><strong>作者:</strong>陈竹君   2019级临床医学8班<br></br><strong>指导老师:</strong>周丹<strong>作品简介:</strong>广州管圆线虫第三期幼虫的宿主为螺类。人类若误食生或半生的受感染的淡水螺类,作为非适宜宿主,幼虫会在体内移行,侵犯脑组织,造成急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脑膜炎症状及神经系统损害。作品借鉴艺术家瓜亚萨明的风格,意在以抽象、混乱、狰狞的人形,体现患者发病时如针刺、烧灼、胀裂的痛感。‍ <strong>《战疫》</strong><strong>作者:</strong>胡安驰   2020级临床医学4班<br></br><strong>指导老师:</strong>杨晓帆<strong>作品简介:</strong>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世界都在与新型冠状病毒做斗争,这也是当下全世界最关注的一种微生物。本作品以新型冠状病毒为创作主题,既刻画了其内部和外部基本结构,也形象地将其特点卡通化,展现了医护人员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抗击疫情的力量与决心。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战胜它。 <strong>《千疮百孔》</strong><strong>作者:</strong>萧咏茵   2020级临床医学11班<br></br><strong>指导老师:</strong>鲁仲谋<strong>作品简介:</strong>病毒就像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它会对人类的肺部进行肆无忌惮的攻击,侵蚀人类的肺腑。而在这场战争中,肺部仍然可以坚守自己的岗位。 <strong>《早春》</strong><strong>作者:</strong>潘凯郡   2020级口腔医学3班<br></br><strong>指导老师:</strong>刘晓秋<strong>作品简介:</strong>春天,万物萌发,草长莺飞,霉菌也到了繁殖旺盛的季节。本作品描绘了构巢曲霉菌采用葡萄糖琼脂培养后的形态,分为近中远三景:近处是乳酸酚棉蓝染色后构巢曲霉的球形壳细胞,状如湖边鹅卵石和苔石;中为构巢曲霉的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呈现紫红色,用寥寥数笔连接起来,颇似早春盛放的红梅;远处是构巢曲霉培养菌落的肉眼观,呈绿色绒状,宛如远山;间有双飞燕,使整个画面生动灵活,早春景象跃然纸上。 <strong>《无菌的玫瑰》</strong><strong>作者:</strong>孔爱   2020级口腔医学2班<br></br><strong>指导老师:</strong>刘歧莎<strong>作品简介:</strong>本作品灵感来源于《小王子》,小王子将唯一的玫瑰隔离避世,然而玻璃罩内的玫瑰不经过泥土中的挣扎奋斗、雨雪冰寒的凄风苦难和微生物的沐浴滋养,看似美丽实则脆弱。生命如玫瑰一般,在完全无菌的环境里终是难以存活,人与微生物依存共生,若与微生物完全隔离,最终将成为“玻璃罩”里的最后一朵玫瑰。玻璃罩外选取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芽胞杆菌、大肠杆菌、幽门螺杆菌、霍乱弧菌、螺旋体、真菌、流感病毒、腺病毒、噬菌体等微生物,将暴露于微生物的小王子与玫瑰形成鲜明对比。愿我们不做“温室花朵”,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strong>《美杜莎的“卷发”》</strong><strong>作者:</strong>甄妮   2020级眼视光医学班<br></br><strong>指导老师:</strong>严沁<strong>作品简介:</strong>作品灵感来自炭疽芽胞杆菌及其美杜莎样菌落。尽显生机的“卷发”仿佛炭疽杆菌茂盛葱茏的野心,串状排列的菌体如同美杜莎魅惑的眼睛,大大的芽胞就是那深邃的瞳孔,令人着迷。然而,拥有一头浓密卷发的美杜莎,美艳但危险。一旦臣服,小心付出的代价是双手奉上的宝贵生命。<h3><strong>04</strong></h3></br><h3><strong>组织学与胚胎学</strong></h3></br> <strong>《孕育新生》</strong><strong>作者:</strong>王映鳕   2021级临床医学4班<br></br><strong>指导老师:</strong>赵婷婷<strong>作品简介:</strong>子宫孕育生命,将子宫形态与藤蔓花开的形象融合,象征生命的诞生,表达对天下母亲的感恩。 <strong>《护一方》</strong><strong>作者:</strong>周子尧   2021级临床医学20班<br></br><strong>指导老师:</strong>司徒成昊<strong>作品简介:</strong>一盏盏明灯照亮一处处黑暗;一层层皮肤组织保护我们少受病毒的侵害。世间万物都在尽自己的责任,守护一方净土,共创我们的世界。 <strong>《天性使然的抗疫之征》</strong><strong>作者:</strong>华信宇   2021级临床医学11班<br></br><strong>指导老师:</strong>王月媛<strong>作品简介:</strong>本作品以描绘巨噬细胞超微结构为主体,于其本身融入机器人元素,形成一种混合美感。同时加入如今的新冠肺炎病毒,生动描绘了科学真实的新冠病毒结构。不仅让人们了解到组织与胚胎学中巨噬细胞的具体结构,还能帮助人们直观了解新冠病毒的“样貌”。此外,通过巨噬细胞及新冠病毒拟人化,赋予它们生动形象的表情与动作,于科学性中又展现了艺术美感,并充分体现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融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时代性于一体。今年已经是学校第三次举办形态学绘图大赛了,前两届大赛也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充分展示了同学们对人体结构、生命奥秘、人生意义、生态和谐、社会热点等主题的思考。<h3><strong>首届形态学绘图大赛优秀作品</strong></h3></br> <h3><strong>《歌或哭》</strong></h3></br><h3><strong>作者:</strong>张逸    2018级临床10班</h3></br><h3><strong>指导老师:</strong>丁贵鹏<br></br></h3></br><h3><strong>作品简介:</strong>上半身是女体特有的柔白纤细,下半身却因象皮肿变得狰狞可怖,两种特质在同一躯体的结合迸发出令人瞠目的撕裂感与悲剧性。直面人类的痛苦,才有希望于无所希望之中得救。</h3></br> <h3><strong>《眼里一片海,我却不肯蓝》</strong></h3></br><h3><strong>作者:</strong>张逸   2018级临床10班</h3></br><h3><strong>指导老师:</strong>周莎<br></br></h3></br><h3><strong>作品简介:</strong>这样美丽的蓝色眼睛,在河盲症泛滥的非洲,不止一双。盘尾丝虫(微丝蚴)击碎了患者的光明世界——暮春微云,日影飞去,新绿惊逸春鸟——就这样被剥夺生命中所有见证美丽的可能。哀艳的颜色里藏着一句绝望的诗:眼里一片海,我却不肯蓝。</h3></br> <h3><strong>《Floral lungs》</strong></h3></br><h3><strong>作者:</strong>B. Sasini Methma Pathinayake(麦西玛)   2017级MBBS1班</h3></br><h3><strong>指导老师:</strong>张永杰<br></br></h3></br><h3><strong>作品简介:</strong>肺的艺术化。这幅手绘作品描绘了两肺被鲜花覆盖,一只蓝色的蝴蝶在右肺底部,一只蜜蜂在左肺底部。颜色鲜艳的管状花含有最多的花蜜,强烈地吸引着两只蜂鸟。这些植物群和叶子就像为肺供氧的肺泡或气囊,标志着纯净,呼唤着蜂鸟享受大自然。</h3></br> <h3><strong>《战新冠》</strong></h3></br><h3><strong>作者:</strong>张祎泠   2018级生物信息</h3></br><h3><strong>指导老师:</strong>邱会平<br></br></h3></br><h3><strong>作品简介:</strong>本作品描绘了新型冠状病毒在呼吸系统中感染的不同阶段,以新型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作为主要着力点,以蓝色和绿色作为主色调,旨在表达暗夜终有破晓时,爱和希望,将比病毒蔓延的更快。</h3></br> <h3><strong>《骨单位的立体结构图》</strong></h3></br><h3><strong>作者:</strong>付红雪    2019级眼视光医学班</h3></br><h3><strong>指导老师:</strong>王月媛<br></br></h3></br><h3><strong>作品简介:</strong>"人无钢骨,安身不牢"。骨,是支架,亦是保护;而当我们深入骨的世界——骨单位,会发现那里是刚强,亦是温柔。坚硬的骨板之间,是一个个勤勤恳恳的细胞,是我们长大的秘密。</h3></br><h3><strong>第二届形态学绘图大赛优秀作品</strong></h3></br> <h3><strong>《Alzheimer-nothing gold can stay》</strong></h3></br><h3><strong>作者:</strong>程泽雄    2019级八年制临床医学1班</h3></br><h3><strong>指导老师:</strong>潘彩龙<br></br></h3></br><h3><strong>作品简介:</strong>Alzheimer阿尔兹海默症,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或轻或重,越来越多的,悄然发生在上了年纪的人们身上,他们的大脑因为神经细胞坏死,脑部组织损失表现为皮质区萎缩,海马体缩小,脑室充满液体而张大。深深下陷的脑沟间也会出现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在悄悄地返身流逝,过往逐渐尘封,记忆化为碎片消散,就如整个画面如胶片般定格的色彩。“破晓黎明延续至晃晃白昼,宝贵如金之物岁月难保永留。”</h3></br> <h3><strong>《娓娓动听》</strong></h3></br><h3><strong>作者:</strong>孙卓妍    2019级临床医学16班</h3></br><h3><strong>指导老师:</strong>古慕峰<br></br></h3></br><h3><strong>作品简介:</strong>这份作品为人耳,从冠状切面的角度展现出前庭蜗器的各个部分形态特征。前庭蜗器是人体重要的感受器,然而我们对它的重视却远远不够。据世卫组织预计,到2050年,全球四分之一的人会有听力问题。然而目前全球的半数年轻人在使用手机等设备听音乐时,音量都高于安全水平。个人音频设备的音量过大已经成为听力下降的第一杀手。这次绘图比赛我选择以耳为主题,正是为了呼吁大家爱护自身听力,科学用耳,避免听力损伤。</h3></br> <h3><strong>《神“牙”一号——牙结构模式图》</strong></h3></br><h3><strong>作者:</strong>程欣怡    2020级医学影像2班</h3></br><h3><strong>指导老师:</strong>杜丽坚<br></br></h3></br><h3><strong>作品简介:</strong>献礼建党百年,点亮航天之梦。2021年2月份天问一号进入环火轨道、5-6月份择机着陆火星,再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三步”一一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开启,我国踏上了建设航天强国新的征程。由于牙齿外形与我国神州飞船相似,给予我创作的灵感;又联想到牙之坚固,是我们人体最坚硬的部位,正与“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的理念交相辉映,因此怀揣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创作了这幅作品。</h3></br> <h3><strong>《血珀中的伊蚊》</strong></h3></br><h3><strong>作者:</strong>朱可欣    2018级五年制临床医学5班</h3></br><h3><strong>指导老师:</strong>张戎<br></br></h3></br><h3><strong>作品简介:</strong>伊蚊是昆虫纲蚊科类中最大的一属。它的体型中等偏小,身体呈黑色,间有白斑,后足有白环,因此又被称为“花蚊子”。本图中的伊蚊被封存在血珀中,其形态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作为1.7亿年前恐龙时代的遗民,蚊子是当今生物研究的“活化石”。我们在感叹生物进化的奇妙与物种多样性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伊蚊作为凶猛的刺叮吸血者,是登革热、寨卡热、黄热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多种传染性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血珀中的伊蚊”寓意着我对灭绝伊蚊,阻断疾病传播的希望。</h3></br> <h3><strong>《HPV与捧花》</strong></h3></br><h3><strong>作者:</strong>申思蒙    2019级八年制临床医学2班</h3></br><h3><strong>指导老师:</strong>邱会平<br></br></h3></br><h3><strong>作品简介:</strong>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是人体的一种病毒,属乳头多瘤空泡病毒科乳头瘤病毒属,是球形DNA病毒,能引起人体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表现为寻常疣、生殖器疣等症状。其电镜下形态与捧花相似。作品中以手捧HPV样花束的新娘角色指代该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性接触传播,红色标出的部分是该病毒易导致的两种癌症一一宫颈癌、喉癌的部位。提示大众关注HPV的致病性。</h3></br><h3>古罗马著名医学家盖仑曾说:<strong>“医学既是一门博深的科学,又是一门伟大的艺术。”</strong></h3></br><h3>南京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处处体现着艺术和人文的印迹。本次大赛由南京医科大学教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主办,基础医学院、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办。学校以文化人、立德树人,致力于培养更富同情心、更具想象力、更善于观察和思考、更有温情与诗意的新时代医学生。</h3></br><h3>本次展览从5000余份作品中选出50份进行展出。</h3></br><h3><strong>地点:德馨楼1楼大厅</strong></h3></br><h3><strong>时间:2022年6月15日-6月22日</strong></h3></br><h3>欢迎大家前往参观!</h3></br>素材来源 / 基础医学院编辑 / 詹恬  郭原君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TRIuabqr92AVx4T_D9ANI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指导老师

作品简介

作者

临床医学

病毒

作品

新冠

伊蚊

人体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