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光冉冉,岁月悠悠,转眼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七年了。这些年来,更加思念慈祥善良而又无私奉献的平凡的父亲,对父亲的思念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淡忘,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时常想起和父亲生活的点点滴滴,平凡往事历历在目。父亲一生正直善良,刚直不阿,为人厚道,一身正气,吃苦耐劳,勤劳善良,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做事品质和人格魅力,伴随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励志前行,。几十年的工作中,无论是在何时何地,什么岗位什么职位都以父亲的一言一行为榜样,兢兢业业,勤奋上进,踏实做事,正派做人。父母亲勤俭持家,善良贤惠,助人为乐影响一直指引着女儿一路向行。这就是父亲母留给女儿最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父亲属建国前参加革命,一九四八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十八军54师162团一连班长。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解放大西南,进军西藏修筑公路,这支不苦不怕死的162团队伍,一边进藏一边修路,二郎山、雀儿山都曾洒下了他们鲜血和汗水,父亲在这最艰苦最难修的筑路战疫中,多次负伤,多次荣立战功。修川藏公路时,山高气候寒,冰天雪地,石流滾滚,高原缺氧,炊断粮尽的恶劣环境下开山劈石,遇水架桥,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肩挑背驮,绳子系在悬崖峭壁上,打炮眼,高空作业,每修一公里路都会有一位战士牺牲。父亲在一次修路时一个大石头从高山上滚了下来,不辛砸伤了他的头部,鲜血直流,晕迷不省人事,连长都以为光荣了呢?而生命顽强的父亲又活了下来,造成脑震荡后遗症,又加上天寒地冻,爬雪卧冰患上严重的风湿关节关炎,不能继续服兵役,1953年12月部队决定让他退伍还乡。这成了父亲终生遗憾啊!1954年12月西藏公路全线通车,出生入死的他没有和战友们一道享受胜利喜悦,就脱下军装回乡家乡工作了!</p> <p class="ql-block">“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是父亲的口头禅。父亲因病回乡到均县城关镇工作,一直在最基层街道居委会工作,1958年因修丹江大坝,我家从原老均县搬入丹江沙沱营五代区,在“大跃进年代”“人民公社”,年代里,听妈妈说,那个时候父亲在街道负责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其实是负责居民们思想动员,号召大伙“吃食堂”(大锅饭)。县城乡下都是吃食堂,母亲说那时全民都吃大锅饭,每天吃饭靠排队打饭,干部家属也不例外,没有任何的特殊照顾。母亲抱着一岁多的我每天早早的排队打饭,好不容易排到了,管事的人说,没有干活的人等干活的人打完了,再给没干活的闲人打饭,还很凶狠的说,不去干活的女人们,就吃饭积极,不给她们打,几个拖儿带女的妇女站那里迟迟不肯离去,倔强的母亲含泪抱着我转身就走。从那以后,母亲总是最晚去食堂,常常没有米饭和蒸馍了,只剩清汤寡水了,娘俩只能喝稀的了,母亲从不向当时负责人的爸爸说这些事情,善良的母亲知道父亲啥时候都一心为公,为群众,先人后己,就这样我娘俩强忍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近三年时间啊!</p> <p class="ql-block">当时吃食堂大锅饭(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大跃进时期照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从小就敬畏崇拜父亲,儿时的我不善言辞,性格内往,亲戚们都说我这独生女儿,只会喊妈,从不喊爸爸。邻居和同学们说我不是父母亲生,是在老均县北大街城墙边捡来抱养的,一直到十八岁参加工作,单位上还有同事这样问我。一直诧异的我在上小学时隐瞒着父母亲,去找大姨家表哥,表姐打听自己身世,表哥表姐的话千真万确,的确是父母亲的独生女儿。表哥告诉我,在那缺医少药,医疗条件差,缺吃少喝的五十年代里,生活艰辛,母亲高龄生育,多次生产,多次流产,就连比我大一岁两个双胞胎男孩,不到满月也都夭折了。父亲四十三岁,母亲三十九岁才得了宝贝女儿,视为掌上明珠,宝贝疙瘩,疼爱有加,精心养育,想千方设百计给我好的生活环境,所以别人家都家大口阔,缺衣少穿,那时的三口之家,即使吃的野菜饺子和红薯饼饼,都要比别人家的孩子好些。偶尔母亲用自己菜园种的萝卜,红薯蒸熟哂干,装在老粗布的袋子里给我当零时吃,偶尔跑的大表哥带点小麻果之类的零食,就是最奢望的东西了,就得上小学穿得是在供销社工作的姐姐给买的黑灯心绒做的外套,浅蓝偏扣的对襟布衫,同学们经常投去羡慕的目光,小学六年级毕业时有多个女同学借着穿着照毕业证照片啊!可见,五六十年代虽然生活过的艰苦一点,在共产党领导下,父母亲的呵护中吃饱穿暖,童年时候是多么的幸福啊!</p> <p class="ql-block">儿时的我</p> <p class="ql-block">1960年均县、光化两县合并,爸爸工作从县城调整到合并襄阳后的在安乐河砖瓦厂当厂长,三岁时我们一家三口搬到了安乐河白土垭的山脚下生活,记忆中几间土砖瓦房,几家人从一个大门进去,生活了近三个年头。那时是生活困难时期,妈妈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就在房前屋后开荒种菜,贴补家用。六十代,身为基层干部的爸爸有固定的工资,可所在砖瓦厂工人大部分都是复员回乡军人,只能挣点工分交生产队,平时孩子上学穿衣都是小的穿大的,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父亲整天和工人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那个时候工人的家属都在农村务农,父亲经常把自己的工资都贴补给了家庭困难的复员军人,烧窑脱砖的农民兄弟。安乐河杨家畈村的杨顺义,杨顺万两兄弟都是回乡复员军人,两家十一个孩子,父亲无私扶持的接济两家人,还动用了当时的退伍安置费借给了杨顺义叔叔,直到文化大革命初期,父亲回丹江城区工作的多年母亲才知道把钱借了出去。、父亲还在砖瓦厂认亲戚,魏家老屋化鸡沟村的魏永忠,魏永和二兄弟也是父亲给我认的舅舅(妈妈姓韦和魏同音),一个单身汉,一个舅舅两个儿子,七八十年代总是我家是常客,那个舅妈带小儿子一住就是一个月,回去时父亲还让母亲给他儿子买包黄色粗纸包的点心,在计划经济年代,粮食,食油,白糖都是凭票供应,更何况点心也不好买啊!曾记得,杨家二兄弟女儿生病,到丹江医院治疗都是在家吃住,粮食不够吃,父亲就去丹江打米厂找熟人买碎米头,红薯面贴补着吃。母亲待人厚道,既便自己饿着肚子,也从不薄待这几家农村的朋友。清楚记得上三年级的时候,杨顺义老婆在山上干活,.胳膊摔断了,又来县城医院住院,母亲是旧社会的女人,缠着三寸金莲的小脚,又要做饭还要去医院送饭,走路踉踉跄跄,来回就要近一小时,放学后父亲催着我去医院给杨家媳妇去送饭,星期天连他们的女儿来照看病人,晚上还要挤着我一快睡觉,那时候一间正房,旁边搭了偏厦,半间做饭半间我住,也从不说什么。在幼小的记忆里父亲一言一行对女儿影响都很深,乖乖女懂事听话,吃苦耐劳,乐于助人,与人方便,总是善解人意。感觉家里隔三岔五都有农村的客人,父亲说帮助别人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份,家里条件还算好,帮孩子多的家庭也是应该的,不管父亲怎么说,怎么做我们母子从不抱怨,都默默地支持着这位平凡善良的军人的柔情之举。</p> <p class="ql-block">这张全家福前排(右三)父亲,是1965年春节在丹江照相馆照的,我穿的这件黑色灯心绒上衣,(前排左一)从二年级一直穿到小学毕业。</p> <p class="ql-block">小学毕业证上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父母亲在自己菜园!</p> <p class="ql-block">父母在丹江火车站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处处考虑他人为先,身教胜于言教,他的教诲几十年一直铭记于心。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女儿是奔七十的人了,也为人妻做人母,虽然女儿一家六口长期生活在一起,常时回忆父亲对待家人子女的处事方式,言传身教,对亲人和蔼善良,包容理解,换位思考的人生理念,而今我和爱人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为了发挥余热继续上岗,支持女儿女婿工作,虽忙虽累,但也享受着天伦之乐的幸福生活。家和万事兴,慈善儿孝顺。今天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之时,更时常想念生我养我疼的父母亲!父亲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怀念远在天堂的父母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女儿于2022年6月18于</p><p class="ql-block"> 十堰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