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角犀鸟

谢成杰

<p class="ql-block">综述</p><p class="ql-block"> 双角犀鸟(英文名:Great Hornbill,学名:Buceros bicornis),是犀鸟目犀鸟科犀鸟属的鸟类。盔突的上面微凹,前缘形成两个角状突起,如同犀牛鼻子上的大角,又好像古代武士的头盔,非常威武,因此得名双角犀鸟。是中国所产犀鸟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为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常绿阔叶林,尤其喜欢靠近湍急溪流的林中沟谷地带。产于云南南部。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p><p class="ql-block"> 体长达120厘米左右。雄性成鸟长着一个30厘米长的大嘴和一个大而宽的盔突,盔突的上面微凹,前缘形成两个角状突起,如同犀牛鼻子上的大角,又好像古代武士的头盔,非常威武,因此得名双角犀鸟。</p><p class="ql-block"> 体羽主要为黑白两色。喙和盔突巨大呈蜡黄色,顶部双隆起形似双角;周围羽毛向两侧扩展至眼后,与颏、喉连成一圈黑色;头的余部及颈白而沾黄。上体及胸皆黑色。翅黑色,飞羽基部和先端白色。尾白色具宽阔的黑色带纹。腹至尾下覆羽白色。</p><p class="ql-block"> 雌鸟的羽色和雄鸟相似,只是盔突较小。有趣的是雄鸟眼睛内的虹膜为深红色,雌鸟的却是白色,在它们的眼睛上还生有粗长的睫毛,这是其他鸟类所少见的。</p> <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 双角犀鸟为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常绿阔叶林,尤其喜欢靠近湍急溪流的林中沟谷地带。它在繁殖期间常单独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欢成群活动于高大的榕树上。寿命可达50年。</p><p class="ql-block"> 栖息于常绿阔叶林中,繁殖期间常单独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常5、6只至数十只结群活动。主要吃各种野果,也食蛇、蜥蜴、大型昆虫、鼠类和谷物。繁殖习性似冠斑犀鸟。主要在树上觅食,有时也到地上觅食。犀鸟的大嘴看起来很笨重,实际上它既是工具又是武器,使用起来却非常地灵巧,可以轻松自如地采摘浆果,轻而易举地剥开坚果,还能得心应手地捕捉鼠类和昆虫。</p> <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3-6月是双角犀鸟的繁殖期,巢大多是选择森林中的菩提树等高大乔木上的天然树洞,对其进行加工和修整而成。这种树洞又大又宽,离地面也很高。</p><p class="ql-block"> 每窝产卵通常为2枚,少数为1枚或3枚。卵刚产出时为纯白色,以后变为淡皮黄色或皮黄褐色。雌鸟承担孵卵,孵化期大约为31天,雏鸟为晚成性。雌鸟在孵卵期间用自己吃剩下的食物残渣和粪便混合后堆积在洞口,将洞口封闭缩小,同时雄鸟也在外面用它的大嘴衔泥,并混合果实、种子和木屑将洞口封闭,仅留一个小孔让雌鸟嘴端能够伸出,颇有点“金屋藏娇”的意味。</p><p class="ql-block"> 雌鸟在洞中孵卵、育雏,既安全,又舒适,不怕风吹日晒,还有利于保护雏鸟免遭蛇类、猴类和猛禽等的威胁和侵害。雌鸟和雏鸟排便时,把肛门对准洞口,直接喷射出去,雌鸟还不时地用嘴将洞内的污物清除出洞口,以保持洞内的清洁。雌鸟在雏鸟孵出后还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换羽,这时几乎没有飞翔的能力,换羽之后,便将洞口的封闭物啄破,与长大的雏鸟一起飞出来。整个孵卵、育雏期间的食物,全由雄鸟供给。</p> <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p><p class="ql-block"> 东洋界:印度西部,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尼苏门答腊岛</p><p class="ql-block">保护现状</p><p class="ql-block"> Iucn2000:LR/NT Iucn2003:VU A1acd 2acd;C1.2001,2003:LR/NT ver2.3(1994).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由Ⅱ级调整为I级。(2021.02.0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