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p><p class="ql-block"> —— 余光中《乡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六月间的天气一般都在20—30度之间,但今年进入六月份以来,最低温度竟然连续10来天都跑到了20度以下,最低只有十五、六度。查看月温度曲线几乎与我的老家长春等高同形。</p><p class="ql-block"> 周杰伦那首“懒懒的,连云都变得热热的……气温爬升到无法再忍受”的《夏天的风》,怎么忽然间刮来了阵阵的秋凉?而天气变化趋势图表上那条弯弯曲曲的变化线,却把我的思绪一步步牵向了我的故乡,时不时地在心头飘起阵阵乡愁,便去翻看前几年写下的那本《不知秋有海棠花》,去钩沉那些早年的故乡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故乡?有故人的那片土地,就是故乡,生长着前人树木的地方就是故土,不是吗?杜甫的“云树之思”多解为友人相思之情,其实何尝不是一种乡思的指代呢?《诗经▪小雅▪小弁》不就讲“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吗?为什么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因为那桑树、梓树都是父母所栽,不敬仰、依靠父母,还有谁人?由此,桑梓之乡又成了故乡的指代。而梓又有子音、子义;梓木在古代又是女性棺木的用材。所以说父母生死所在世代生息的那片土地才是故乡啊!而宋代的宇文柔奴则另有境界,曾讲过“此心安处,便是吾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宇文柔奴是宋代官员王定国家中的一个歌女。忠诚不渝地随被流放的王定国辗转岭南遇赦北归;王的好朋友被流放的苏东坡也同时回到中原。两位难友饮宴间,王让柔奴出见献歌、敬酒。苏东坡也是又见故人,却觉得她更漂亮了,便问她:岭南的风土不太好受吧?柔奴作答如前。苏东坡既为她的美貌、才艺所感,又为她非同寻常的胸襟与忠诚所动,便留下了那首著名的《定风波》词作一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常羡人间琢玉郎,</p><p class="ql-block"> 天应乞与点酥娘。</p><p class="ql-block"> 尽道清歌传皓齿,</p><p class="ql-block">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万里归来颜愈少。</p><p class="ql-block">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p><p class="ql-block"> 试问岭南应不好,</p><p class="ql-block">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心安处是吾乡”,自是一种襟怀、一种境界,但终归还是没离一个“乡”字啊!唐朝的崔颢那首千古绝唱《黄鹤楼》诗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也许便是“乡愁”二字的由来吧。而牵动自己那份相思的更有六月间的蜀葵花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雨后去小区旁公园漫步,远远的看到围墙下一团姹紫嫣红花开,便在林木间踏了过去,原来是一丛五色盛开的蜀葵花。</p><p class="ql-block"> 蜀葵花是它的植物学名,原产西南蜀地,叶如葵而得名。南方俗称一丈红,在我的老家则被称为“大熟药”。这是我家乡的最普通的乡村花草,年生年种,遍及家家户户庭院之中,也是我母亲最喜爱的一个花种。曾经手植手绘啊。而今见之灿然,思之则不觉黯然。唐代的大诗人岑参的那首《蜀葵花歌》中写道:“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也许说出了自己一时的心境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仔细想来,花开花落,都是自然规律的一种给定;绽开之欣喜,衰落之悲愁,也自是人之常情。别谈什么生死看开了,勿论什么人命、花命,还是鲁迅先生讲得好,直面人生吧,有绽放能力的,别辜负了生命的寄托与好时光;落花时节就安于消歇,静下心来去享用每一天清凉的秋光。不再有雨打风吹,不再有虫咬鼠啮,不畏惧猪手的攀折,……别浪费人生中的这块清净的福田,多一点“诗意的栖居”,就这样以感恩之心,轻轻地走过,不很好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蜀葵花开的是真漂亮啊,蓦地里又飞来一只蜂鸟蛾,昆虫中的“四不像”——像蜂不是蜂,像鸟不是鸟,像蛾不是蛾,像蝶不是蝶,所以被命名为蜂鸟蛾。飞得太快了,四面移动不用调头,直接进退、横飞,吃蜜不酿蜜,采花不采粉,悬在空中极速扇动翅膀,与蜂鸟无二,全靠吸管式大长嘴采吸花蜜,也是一绝。聊寄乡思与蜂鸟吧,飞到那片桑梓父母之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这头,父母在那头”,其实这头、那头,都是同在一片天地,都在自己的心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故乡的曲线】———————— 北京六月天气变化曲线图 长春六月天气变化曲线图 【月是故乡明】———————————— 晚饭后散步拍下的六月的上弦月——月亮本是古人寄情物,不知留下多少诗篇。南朝谢庄的《月赋》一句“隔千里兮共明月”便衍生出那么多传世名篇,如大唐宰相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宋朝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杜甫则在他的《月夜忆舍弟》中唱出了思乡怀人的韵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真实,深重。而“我寄愁心与明月”则是一种无奈的寄托。 小区人家的大黄杏枝头累累,真诱人啊 北京地区的阔叶果木世界有名,这大黄杏有一握大小,它的杏核几乎就有我故乡的小杏那么大,但还是故乡的小杏有滋味啊!想起在故乡的杏树下摇杏的时光真惬意啊! 萱草花畦旁做核酸的人们 大花萱草,母亲花 【六月园林休闲小品】———————————— 六月杨林气森森,小径回环正宜人。 哈,这叫“一掷千金”还复来 今年是核桃大丰收啊 杨树林下花畦畔,清凉世界享清凉。天高云淡如心淡,清风微拂净万方。 【又见蜀葵】—————————————— 很长时间没见蜀葵花了,真高兴啊,虽无暗香袭人,却嗅到了浓浓的故乡味道,不停的拍啊 红花蜀葵:小圃秋光泼眼来,老人凭几兴悠哉。翩翩蝴蝶成双过,两两蜀葵相背开。(陆游《秋光》诗半阙) 白花蜀葵:芙蓉花成城,拔然凌霜姿。暮开红菡萏,朝发白蜀葵。(宋朝包恢诗摘句) 绿杨阴里蜀葵开,姹紫嫣红照人来。 花照人面自添彩,绿美红娇在心怀。 粉花蜀葵:名花八叶嫩黄金,色照书斋透竹林。无奈美人闲把嗅,直疑檀口印中心。(唐代张祜诗句) <p class="ql-block">一样熏风分五色,蜀葵林畔按凉州。(古人诗句)</p> 苍藓静连湘竹紫,绿荫深映蜀葵红。(宋代葛天民小亭诗句) <p class="ql-block">娇鸟歌春燕,名花放蜀葵。况逢风日丽,不禁出游迟。</p><p class="ql-block">——明代 尹耕 《园亭》诗句</p> 前日东山归,花如萎莎落。公家胡蜀葵,虽晚尚隐约。<div> —— 宋代 黄庭坚 《春思》诗句</div> 白若缯初断,红如颜谷酡。物形有常妍,人情轻所多。<div> —— 宋代 司马光《蜀葵》诗摘句</div> 【花间“四不像”的蜂鸟蛾】————————————— 蜂鸟蛾:一种很神奇的小生物,第一次见到它,一定会把它当做蜂鸟,与蜂鸟采食悬停空中的方式一般无二,我第一次见到它就认定它是蜂鸟 体形似蛾子,但又不是一般的蛾子 展翅像蝴蝶,又不是蝴蝶 很像飞蛾扑火啊,这花芯真像飞腾的烈焰 看这大长嘴 粉白色的蜀葵花 蜀葵别名一丈红,名不虚传 哈!这一丈红与白杨敢比高低 几幅蜀葵花朵的特写—— 蜀葵白杨林 蜀葵花、白杨树,还有一个“天地间走来的小小的我”······ 【凌霄花:绿色世界温情脉脉的红颜杀手】——--- 想不到在此园林中,见到了绿色世界中的红颜杀手凌霄花,这棵杨树死定了—— 中国的凌霄花是粉色的,这种红花的叫美国凌霄花,藤本攀援寄生植物,本是热带雨林绞杀种群的杀手。亲亲蜜蜜的攀援在寄主的身上,偷偷地把吮吸根插入寄主的体内吸取养料,一直爬到树顶,然后用密密层层的枝叶把寄生树体包裹起来,把树液吸干,又遮隔了阳光雨露,把原生树变成木乃伊式的站杆,成了她的衣架。不露声色,不见血色的“绞杀”,残忍无比。 这棵凌霄花的身体还远不够强大,也还没有包裹原生树的能力,现在把她除掉,大杨树还有救,但人们为了看花常常把原生树种当做了牺牲品。地坛公园与孔庙中的那些千年古柏都成了这种绞杀的牺牲品,很可惜啊。 喇叭筒张开不露齿的血盆大口 那些高大树种们,小心别被这温情脉脉的美女,把你做成木乃伊啊 【黑眼圈的金光菊】———————————— 在蜀葵花丛前是一片正盛开的金光菊 金光菊:很像小葵花,别名假葵花,又叫黑眼菊 与金鸡菊很相似,其实大不同,别乱配图 一家人从园林中散步回来,已是满天星斗,一举手便捞下满屏的星星,颗颗都是福星啊,让它们永照我的衣食父母之乡吧,永照天下人的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