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南昌民间传统曲艺的传承

江右茶客

<p class="ql-block"> 在我孩童时候,三伏天睡在竹床上乘凉时,南昌的街巷里弄中每隔一段日子总有盲人敲着铜钹,走街串巷的卖唱。他们通常使用的道具大部分是二胡一把,有些唱民间小调的则多为清唱 。我那时对南昌釆茶戏并不感兴趣,觉得每部采茶剧中的人物唱腔都是一个调门,甚至听到有老年人高声放着釆茶戏听而心生讨厌。然而我的父亲和姨娘还有前邻后舍的婶子大伯们却十分喜爱听,每逢有盲人来了,都要点唱二至三首歌,比如南昌釆茶戏“蔡鸣凤辞店”和“劝夫”,还有民间小调“孟姜女哭长城”等。那种细心倾听时的投入用忘乎所有绝不过份。或许是我年幼,搞不明白这地方戏曲怎么会这么吸引长辈们。及至我成年尤其是四十岁以后,也竟然鬼使神差般地喜欢听南昌地方戏曲了。说心里话,这南昌地方戏曲确实听来入耳入心,让人感慨颇多,如《方卿戏姑》中的唱词“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门前系着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挂着破草帘,我的姑娘啊当作陌生人…”,这唱词,道尽了人世间的苍桑,能迅速地将听者情感扣紧。真的是“少年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啊!然而,直到我知天命的年龄,才基本分得清楚什么叫道情,什么是清音,什么又是釆茶戏以及南昌小调。</p> <p class="ql-block">《方卿戏姑》中唱《道情》剧照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因为喜欢了听南昌地方戏曲,我便开始探寻其产生的渊源。查询资料,得知南昌民间有道情、清音和釆茶戏以及南昌民间小调等四种传统曲艺,只是时至今日,道情、清音已难有听闻,但釆茶戏和南昌小调却在抖音中可以经常刷到。何谓道情?据说道情起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演唱道情时一般用渔鼓、简板伴奏。发展至清代时,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如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主要为坐唱、站唱等表演形式。而南昌道情,则最早源于明代,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清乾隆年间盛行,流行于南昌城区及新建、南昌、安义等周边县乡。南昌道情结合了南昌本地的民俗民风和南昌方言,多以本地发生的历史故事作为传唱题材。南昌道情的表演一般有两种演唱形式,一是演唱者左手持渔鼓,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拍击鼓面;另一种则不用渔鼓而以二胡伴奏,但均为一人坐唱。</p><p class="ql-block"> 南昌传统曲艺中另一种表现形式南昌清音,则在清朝乾隆年间基本形成,流行于南昌、新建两县及宜春、上饶、吉安、景德镇等地,相传在清嘉庆初年即已盛行。清音在音乐曲调上吸收了扬州清曲和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传入的一些小曲,加上本地流行的民间小调,形成曲牌丰富的南昌清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南昌清音又吸收了赣剧、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成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南昌清音多由女性演唱,以小曲为主,如传统清音表演节目《五更相思》、《照花台》等。南昌清音目前传承人不多,经查阅相关资料,共有4位传承人,分别是省级非遗传承人范金莲等。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南昌清音,在现代同样面临着后续乏人、表演极少的无奈境地中。</p><p class="ql-block"> 看来南昌道情、南昌清音与南昌釆茶戏既有内容上的关联或者唱腔上的互补,但又有表演方式上的不同。南昌采茶戏从最初的花灯舞发展到表演有主题内容的剧情,是完整系列的,是多人共同进行剧情演绎的。而旧时的南昌道情则与采茶戏不同,它通常仅由一人坐唱,手持渔鼓和钹或简板,一打三响的演唱。如《方卿戏姑》里的【道情】中,方卿手执渔鼓演唱戏姑情节。</p> <p class="ql-block">现代《南昌清音》表演照</p> <p class="ql-block">  虽说南昌道情或者清音归属于地方曲艺类表演节目,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极难看到,特别是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44年)并在清末传入南昌城的道情表演,解放前和文革之前流行于南昌地区城镇乡间,是南昌酒馆、茶楼常见的民间说唱艺术。但时至今日,南昌道情已是鲜有所闻。2013年,有江西地方记者写过一篇关于找寻南昌道情的文章,其对南昌道情现状表述为:“南昌道情戏在此后的发展中,却渐渐式微。“文革”期间,旧戏禁演。南昌道情戏损失惨重,几乎销声匿迹了。“文革”结束后,个别艺人又开始演出,但已难成气候。进人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电影、电视、歌舞、小品等多种媒体、多种艺术的逐渐普及,南昌道情这种小剧种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不少艺人改行。进入上世纪90年代,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南昌道情戏赖以生存的土壤几乎彻底消弭,茶楼酒馆和大街小巷中再也见不到南昌道情的踪影。9日,记者走访省城的莲花阁、茶人缘、泊园等多家茶楼,均难寻南昌道情的印迹,在红谷滩的老街坊和巴国布衣等饭馆,虽有艺人在表演,但表演的剧目却是京剧和川剧,和南昌道情相去甚远。对此,南昌新洪采茶艺术剧团艺术总监、编剧、导演胡斌告诉记者,目前南昌道情戏保留的传统曲目有《辜家记》、《南瓜记》、《贤德记》、《花轿记》、《篾棚记》、《光复记》、《银元记》、《四十八个寡妇闹江西》等,但这些曲目极少单独演出,偶尔受人之请会在节庆或红白喜事中演出。此外,一些地方戏剧中也会借用南昌道情的戏份。其中,南昌采茶戏中借用得比较多。”</p><p class="ql-block"> 记者写的这篇文章,说得一点不错,但有一个重要方面疏忽了,就是传统曲艺的受众面不广,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欣赏的精彩内容太多了。不说南昌道情表演人物难找,就既使找来了,愿意真正坐下来认真欣赏的人会有几个?该报道也提及到同为江西省传统戏曲之一的南昌釆茶戏,我敢说南昌采茶戏与四五十多年前的境况比较,观众同样丢失太多。 南昌采茶戏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由南昌民间的“花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经灯戏、三脚桩、半班等阶段发展而来,在清代末期最终形成。明末清初时期,南昌、新建两县的元宵灯彩活动,初名茶灯,又名茶灯戏 。</p><p class="ql-block"> 在南昌繁华商业街中山路西头,原有一座南昌采茶剧场,我也曾经在这座剧场看过釆茶戏节目表演。然而自修建地铁一号线被拆除后,在原址上复建的釆茶剧场,也不知何故至今大门紧闭,搞不清楚南昌釆茶剧场是否还会有存在的可能。但听说南昌县釆茶剧团依旧如日中天的兴旺,南昌釆茶戏的名角魏小妹就出自南昌县釆茶集团,因为送戏下乡,南昌县农村对采茶戏的热爱度远胜南昌市区。 </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南昌釆茶戏还是南昌道情与清音,应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想必有人申报了。经查非遗名录,南昌道情已于2015年5月正式纳入南昌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为曹红宇;南昌釆茶戏则也在2018年8月申报为传统戏曲项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为魏筱妹;南昌清音同样在2018年8月申报为曲艺类项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范金莲。非遗申报,有区、市(县)、省、国家级,但在区、市级申报中,有些项目似乎缺乏严格的认定要求,有些项目仅认定但缺乏保护、扶持措施。当然,挖掘地方传统文化遗产,通过非遗传承人的认定,确实可以有效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点必须给予肯定。</p> <p class="ql-block">南昌釆茶戏剧照</p> <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我又忽然想到,南昌除了采茶戏以及南昌道情与清音,其实还有一项不可忽略的民间曲艺即民间小调。民间小调,诙谐幽默,极具挑逗性与趣味性,是人们茶余饭后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南昌小调多在街面、村头或者门前院落即兴表演,凡娶嫁、祝寿、丧事、上梁、节日、农闲时节,常见人们乐呵着大笑。如“外甥戏姨娘”、“十八模”、“傻子拜寿”、“十月单身”、“补缸”等等,有些内容过于赤裸,听之让人有些尴尬,但却表白十分到位。</p> <p class="ql-block">南昌小调《外甥戏姨娘》照片</p> <p class="ql-block">  南昌传统民间小调的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除了唱釆茶戏中的片段之外,涉及的方面众多,直接反映出南昌民俗文化的特点与魅力。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贺郎、哭嫁、哭丧等方面的内容,我认为都应列入民间小调的范畴,尽管在这方面无有申遗项目,但它作为民间所需却始终存在。</p><p class="ql-block"> 盲人游走卖唱,城镇乡村都见过,但盲人所唱的大部分都是民间小调。我在孩提时代见过这么一位中年盲人,当时是文革期间,他游街走巷的卖唱,唱的歌名我记不清,但唱的内容至今忘不了。他唱着诉说他家的房子被强拆了,让他下放去了农村,现在只能倒流回城,凭卖唱乞讨维持一家人生活。他的唱词是:“该死的程麻子缺多了德,害的我瞎子打赤脚,该死的程世清不讲理,拆了我南昌建湾里,…”暂且不考究文革期间人的是与非,功与过,仅就这盲人的即兴编创能力,你能说这类创作不该归入民间小调吗。另有乡村中能说会道者,常常吊在嘴上唱一些无头曲,天上地下,走的飞的,随哼随唱,词曲听来方言味浓,对仗押韵。如:冒头曲子冒头歌,你呢问我有几多,我也不知唱稀哩,我叫你去问我哥。…”,想到“高手都在民间”这句话,看来还真说得不假,这正应了艺术源于生活,生活高于艺术,民间曲艺创作的源泉正是源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  南昌传统曲艺的保护与传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尽管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办,确定了南昌传统曲艺的类别和具体传承人,但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当营造和培养传统曲艺的良好艺术氛围与人才,积极扶持传统曲艺,并结合南昌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弘杨南昌本土特色曲艺,抓紧着手传统曲艺看得见、摸得着的软硬件建设,让南昌频临在失传边缘的传统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真正演绎的舞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