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报国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前街1号,处于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位于市中心地域,东起城东南角楼。</p> <p class="ql-block">报国寺始建于辽代,当时只是一座“有寺无额”的小庙,因为寺内有两棵松俗称“双松寺”。忽必烈统一中原后,为彰显开国元勋,在旧寺地址建造新庙,史称小报国寺,但规模也不大。明初塌毁。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因草根出身周太后的弟弟“国舅爷”周吉祥看破红尘要矢志出家当和尚,由皇家拨内帑钱粮在小报国寺的旧基上,扩建为“慈仁寺”,周吉祥去当了住持。扩建后的慈仁寺规模宏大,有七层殿房,错落有致,后院建有“毗卢阁”,阁高三十六级,周围长廊,可登临远眺,“望卢沟桥行骑,历历可数”,京师之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均建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p><p class="ql-block">山门。面阔3间,五檩硬山顶,前出廊,系1997年复建。</p><p class="ql-block">第一进殿。为昭忠祠山门,面阔5间,七檩悬山顶。殿前置有石狮两座,东、西两侧置龟趺石碑各1通。</p><p class="ql-block">第二进殿。为天王殿,面阔3间,七檩悬山顶。殿前置龟趺石碑2通。殿东、西两侧建有配殿,面阔各5间,七檩硬山顶。</p><p class="ql-block">第三进殿。为大殿,面阔9间,七檩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殿前建有砖石月台。大殿东、西两侧建有配殿,面阔各5间,五檩悬山顶。</p><p class="ql-block">第四进殿。为后殿,面阔5间,七檩悬山顶。后殿左右建有朵殿,面阔各3间,七檩硬山顶。后殿东、西两侧建有配殿,形制与朵殿相同。</p><p class="ql-block">第五进殿。原为毗卢殿,高36级,阁外环饰游廊,清代已毁。阁内有瓷观音像高尺余,宝冠绿帔,手捧一梵字轮,系神宗时景德镇瓷窑所贡献,为旧京八宝之一,谓之窑变观音。梁间曾悬《胜果妙因图》轴。</p> <p class="ql-block">现寺中保存的成化二年御制碑,和乾隆二十一年御制重修报国寺诗碑。</p> <p class="ql-block">寺内曾有“三绝”闻名于世:一为双松,二为毗卢阁,三是阁内的一座窑变观音。相传后“二绝”修于明代,而双松则为辽时旧植,傲立于大殿之前,最为醒目。</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来寺登毗卢阁留下了赞美诗篇。</p> <p class="ql-block">清朝定都北京后,实行满汉分城而治。南城成为汉族及其他各民族官员、文人和科考举子们的聚居之地,会馆、试馆云集宣南一带。原在内城灯市口城隍庙的书市也迁至报国寺。殿前廊下,书摊相连;寺周街巷,书铺林立。报国寺原有传统花市,每月逢五之日的庙会,游人如潮,文人雅士们纷纷来此逛书市、赏花、登毗卢阁,可谓盛况空前。</p> <p class="ql-block">因报国寺环境幽雅,寺内设有客房,不少文人墨客经常留宿寺内,曾为《聊斋志异》作序的“山左大诗人”高衍,在京任吏部侍郎时,就常常寓居在报国寺,他的登毗卢阁,写京师秋色的“野色横古今,西风满帝州。山寒云外出,水运日边流……”很有名气。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孔尚任等也是报国寺书市的常客。</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翰林院编修何绍基、张穆等集资,在报国寺顾炎武生前居住的西小院修建了顾亭林祠。几经风雨,现已修缮一新,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后随着琉璃厂书市的兴起,报国寺书市渐而衰落。</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报国寺又成为了北京最大最早的文化、文物交流中心,与潘家园相比,这里更像是北京土著的聚集地。自1997年起,报国寺收藏市场正式成立。当年报国寺最为有名的是玉器、钱币,据说这里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钱币集散中心,而且好东西还不少。作为以经营书籍、邮票、钱币为主的文化市场,寺内有中国钱币馆、境外钱币馆、中国书报刊馆、中国票证馆、中国连环画馆和中国扑克馆等。通过人们口口相传的“周四报国寺,周末潘家园”的说法,也可以从侧面来印证报国寺当年在收藏界的份量。</p> <p class="ql-block">曾有明代诗人郭谏臣登报国寺毗卢阁留诗为赞:</p><p class="ql-block">毗卢高阁倚层云,仗剑閒登日未曛。万顷烟霞天外落,九重城阙望中分。</p><p class="ql-block">雪晴山色当窗见,风动铃声下界闻。徙倚阑干时纵目,皇都佳气正氤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