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在河北省承德市、唐山市、张家口市、石家庄市等地看到过很多的石牌坊,但明朝的石牌坊并不多见。傅氏石牌坊,又称“三世中枢”石牌楼。位于河北省灵寿县城北关村。明朝奉旨为傅氏建造的功德牌坊。始建于明朝崇祯(皇帝)十三(1640)年的冬天,建成于崇祯十四(1641)年的夏天。座向于南北,两面为一体。高12.6米,宽8米,进深2.6米,通体用淡青细石料精琢透雕而成,为“三门四柱五楼三重檐”仿木式结构。</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傅氏先祖锦衣公护驾北迁,并奉命从祖籍南京上元县卜居村到灵寿县北关村。自卜居、北关至民国六年的500年间,傅氏家族二十余世中中进士5人、举人10人、拔贡等39人,担任县令、知州、将军、指挥使、兵部侍郎、尚书等各朝命官的人数达20多人,其中傅永淳和傅维鳞父子最为显赫。在明清两代,出现过“父子双尚书、两朝同为官”之盛况。</p><p class="ql-block"> 首先介绍傅永淳(公元1586年~公元1667年),字惺涵,又字熙宇,直隶灵寿县北关村人。公元1622年中进士到湖北省房县担任知县,公元1631年到河南省担任监察御史,公元1632年到陕西省担巡按御史,之后到北京任左都御史、兵部左侍郎等职,公元1640年升任吏部尚书。同年10月因病荣归故里,公元1667年逝在灵寿县北关村家里。由于明朝时傅永淳深受崇祯皇帝赏识,又追赠祖上“三世如其官”,随后下达诏书敕建傅氏石牌坊。</p><p class="ql-block"> 傅氏石牌坊建成后,明朝官员路过这座石牌坊,文官要下轿,武官需下马。由此可见傅氏家族在明朝的地位多么显赫。这座牌坊从建成到今天已有400年了,先后经历过12次大地震、21次大洪水,依然完好无损,雄姿不减,堪称古代建筑中的精品、雕刻艺术的奇葩。</p> <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显示:“石牌坊四柱一字排开,主次分明,其基石、抱柱、斜线、额坊、斗拱、脊兽等构件之间都以石凿卯隼相连,透雕、高浮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精雕细镂,工艺精美。其动物雕刻生动细腻,云纹、须弥座与明朝晚期家俱风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犹其是在每根柱面及中间的额枋上都雕刻了流云花朵及各种线刻花饰图案,非常匀称,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石牌坊四柱南北两侧各有一块夹柱石,每块方形柱石上都雕刻着狮子,构成天圆地方的造形关系。每块柱石的三个外侧面刻有吉祥图案,而且南北两侧、东西两端的吉祥物都阴阳相合、互相对称。麒麟镇邪、犀牛望月等10多种不同种类的吉祥物图形石刻,形态逼真,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 “八块夹柱石上共雕刻着8个大狮子和38个小狮子。大狮子个个满头漩涡状的鬃毛,张口露齿,眼呈蛋形,回首俯视威武勇猛,又微带笑意,乖巧可爱。既渲染一种门第富贵威严,又制造出一种喜庆祥和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小狮子们分置在大狮子身上和周边,形态各异、或大或小、或立惑卧,或蹲或伏、或骧首雄视、或跃扑嬉戏,形态传神。看上去栩栩如生,令人流连忘返。狮子的成双成对雕刻,寓意着傅氏家族兴旺发达、万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 “在脊顶正中,一狮独占鳌头之上,背负三节宝瓶。瓶顶配雕火龙,寓意傅氏家族将事(狮)业有成、平平安安、步步高升、红红火火、飞龙腾达。脊顶两端作鸱尾,一对鸱吻兽面向中间,口含枋脊,鸱尾高翘。相传鸱吻兽乃龙之九子,喷浪则降雨,置于脊顶寓意可防火避灾。而用神兽驮负宝瓶做顶饰,颇具南亚佛教文化风格,也反映出当时江南宗教文化对北方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牌坊顶层枋檐由六朵斗拱承托,中、下各层枋檐分别由三朵斗拱承托,布局匀称,端庄有致,昂扬威严。三层枋檐每层两端又各有一对鸱吻兽做装饰,三三相对,两端对称,使得整个牌坊高大而不死板,华丽而又威严。三六九的布局寓意着傳氏家族步步登高、六六大顺、久久平安的祈愿。”</p><p class="ql-block"> “上层枋檐下明间正中竖立旌表一块,边镶蟠螭图案,额题“皇恩宠锡(明朝时锡同赐)”四个鎏金大字。旌表匾额表明这座过街牌坊是经过申报后朝廷批准的,并因皇帝的恩宠、赏赐而敕建。”</p><p class="ql-block"> “旌表额匾下方是一幅丹凤朝阳石刻,双凤朝阳,飞凤相衬。既象征傅家吉祥如意、蒸蒸日上,又寓意国家日月同辉、太平盛世。同时,日在阴,月置阳,阴阳平衡,又寓意此地是一块阴阳五行相生的风水宝地,傅氏的子孙在这块土地上将世代相传、家庭和睦、夫妻恩爱、荣华富贵。”</p> <p class="ql-block"> “中层枋檐正中匾额上刻着三世中枢四个楷体大字。匾额下配六鹤并排云游图和双蟒(四爪为蟒,五爪为龙)游云图石刻。刀法细腻,功力深刻。特别是双蟒游云图,玲珑剔透,酷似真龙行云,根根龙须如竹筷与流云相连,姿态逼真,达到了形态传神与力学相宜的完美统一。仙鹤、双蟒游云图有两层含义:一是展示在天下平和的氛围中,傅氏家族超凡脱俗、品格高尚。二是借助文官穿鹤服、武官着蟒袍的说明傅氏三代是朝廷文武双全的重臣。”</p> <p class="ql-block"> “下层枋檐正中通间的横匾上恭书着三行楷字,书写着傅氏祖孙三代人的官阶和夫人的封号。首行曰:诰赠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傅承训,淑人胡氏、张氏,傅承向淑人康氏、赵氏;次行曰:诰赠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傅铤,淑人李氏;再次曰:吏部尚书前督察院左部御史兵部左侍郎傅永淳,夫人彭氏。其中两行人名官阶前加诰赠二字,表明皇封三世如其官同享兵部左侍郎官阶之意,中枢又为兵部别称,故书名其曰三世中枢。傅永淳受封后的一年中,又被崇祯皇帝连续重任为督察院左都御史和吏部尚书。而此时石牌坊正在建造,因此在傳永淳的官阶前又增加了吏部尚书和督察院左都御史两个官阶。按理说傅永淳的祖父、父亲也应同享后两个官阶的皇封,因傅永淳官拜尚书不久便病辞回到灵寿县故里,没有被皇帝加封恩准而了之。”</p> <p class="ql-block"> “通间下方是正门顶梁,两端又雕刻鸱吻兽双目相对,口吞枋梁,寓意镇邪避火,祈福平安。中间枋梁上石刻龙神犀牛图案,其根据龙牛生麒麟之传说,寓意傅家后世人才辈出。此外,据传犀牛原来是天上神将,受玉皇大帝的指派,向下界传辽起居规范,置于门上寓意警示过往行人要注重礼仪。”</p> <p class="ql-block"> “下层两侧枋檐下明间内各竖刊记一块,左侧一刊镌刻大明崇祯十四年岁次辛巳吉月吉日建的字样,标明建造这座石牌坊的年月。右侧一刊镌刻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宗邝一、灵寿知县曹良植等人监造的字样,标明监造这座牌坊地方官员的职衔和姓名。进一步显示出这座牌坊是经过地方申报,朝廷批准和皇帝敕建,地方官员监造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 “刊记下面两侧配枋三道横梁由上及下依次对称透雕着神豸、吉雉(锦鸡)、祥麟三吉祥物云游石刻。按照明朝监察御史织绣獬豸,文二品织绣锦鸡,武一品织绣麒的官服礼制,三幅石刻寓意傅永淳在朝廷任职的官阶和平步青云、为官秉直洒脱的主要为官履历。”</p> <p class="ql-block"> “望着石牌坊四柱及大小额枋上精雕的各式流云及各种线刻花饰图案,云、日、凤、鹤、雉、麟、蟒、犀、豸,乃静中有动,同中有异,分散其中,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 “在入石不足5厘米的石刻上,雕出玲珑剔透的各式云朵,飘然若动。那双蟒游云、飞凤相映等,给人以行云飞烟之感,又在四柱流云的衬托下,仿佛整个牌坊飘在空中,处处。彰显着吉祥,达到了最完美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 “据民间传说,在底梁顶正中曾刻有一个石珠算盘,如遇刮风的夜晚,就可听到牌坊上石雕算盘珠被风吹动而发来的清脆响声。”</p> <p class="ql-block"> 相传过街石牌坊落成后,十里八乡的老百姓成群结队地来观看,人人说好,个个夸赞。其中“三世中枢”楷体字是灵寿县隐士朱仲福的劲笔,字体结构严谨,苍劲有力,笔法流畅,属于书法艺术的传世之作。据说有不少书法家作过评点。“三”字,如三(山)川流水,直泻大海,气派!“世”字的横笔,一世穿山岳,乃气贯长虹。“中”字的那一竖,上通天,下贯地,力在其中。“枢”字结构严谨,疏密得体,配合自然,真是神来之笔啊。</p> <p class="ql-block"> 转眼400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无论是腥风血雨的朝代,还是繁华热闹的当代,傅氏石牌坊仍屹立不倒,无声无息地见证着历史。那坑坑洼洼的铺路石,似乎重蹈和诉说着多少代人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看到过的第二座明代著名的石牌坊。也使我真正领略到什么是明朝建筑的艺术构想?什么是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p> <p class="ql-block"> 我见到的第一座石牌坊,是建筑于明代嘉靖四十(1562)年。主体结构由4根柱、4根定盘枋和7根额枋组成,高10米,宽9米。由花岗石和茶园石搭配凿制而成。位于安徽省绩溪县龙川镇。这里是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祖籍地。据《龙川胡氏宗谱》记载:宋朝、明朝、清朝龙川考取进士有11人。成化戊戌科进士户部尚书胡富,嘉靖戊戌科进士兵部尚书胡宗宪,两人相隔60年,皆任过尚书的职务,称“奕世尚书”、“奕世宫保”。同一座石牌坊立有两位显赫人物在明朝并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 石牌坊隽刻着明朝伟人的功绩,也见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几年前,我路过傅氏石牌坊时,觉得很古老,便随手拍一张照片保存下来。由于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也没停留细看就走了。过了几年,我终于又摸到了傅氏石牌坊所在的位置。通过实地察看、走访,参观画廊介绍的简介、品鉴、传说等文字材料,又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写成了这篇札记。主要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明朝石牌坊的建筑风格及艺术品味,更正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作者:王加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