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font color="#167efb"><b>2024年12月12日晨5时许张国梁老师起床冒着零下4度严寒前往长葛火车站接站途中讲的这句话佐证了凸凹老师的论断</b></font></h5> 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跨了两个世纪之后,依然思维前卫,佳篇迭出,可谓艺术之树常青。有人说,丁聪不竭的创造能力,缘于他的天分,他是个千年一出的天才。跟丁聪接触密切的人说,这真是见文而不见人的冬烘之论。他年近九旬,还自称“小丁”,待人接物率真坦直,毫无心机——他的创作激情,缘自他始终不肯长大,始终不肯一息消泯的童贞和天趣。<br><br><div>他自己也说:有天趣的人就是天才。<br><br>我相信这种天趣说。人幼时,个个都发天问,个个都有惊人的灵性,个个都有天才之相。为什么长大之后,天分反而就少了?盖怕别人说自己不成熟,便努力遮掩天趣,而皈依“人说”。人说是个什么东西?人说往往是庸常之论、庸俗哲学。<br><br>一说话,就要合辙押韵,哪里还有自我言说?一做事,就要循规蹈矩,哪里还有个性施展?<br><br>这就是天才消失的真相。<div><br></div><div><h5>(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凸凹2005年8月3日发表于《中华读书报》P7)</h5><div><br></div><h5><b>作者简介:</b>凸凹,原名史长义,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协散文委员会主任。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出版作品五十余部,800余万字,其中长篇小说12部,散文集30余部,中短篇小说集、文学评论集10余部,其中日记作品集《石板宅日思录》三卷,120万字。被誉为新散文和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代表性作家。</h5></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天才可以不再消失</font></b></h1><div><br></div>近几个月来,凸凹先生一篇刊登在《中华读书报》(2005年8月3日P7)上的文章被广为转载,这就是《天才消失的真相》:<br>……<br>这篇文章被纷纷转载,说明众多媒体都是认可其说法的。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不能不长大,文章也没能给出不让天才继续消失的方法。<br><br>笔者也认可天才消失的根源在于天趣的泯灭。但笔者认为天趣的泯灭主要源于我们目前灌输式应试教育的体制特别是学生时代的命题作文,由老师命题,学生只能想老师规定的东西,想象力当然无形之中就被束缚住了。这便是笔者美好人生工程的观点之一。可喜的是,笔者找到了天才不再消失的简单方法:记灵感日记。<br><br>灵感是人想象力的核心和灵魂,是创新的起点和原点。任何一个学会说话的孩子都会产生灵感,也就是童趣。家长和老师高度重视孩子的灵感,最好从第一个灵感开始,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保存下来,开始的时候可由家长代劳,当孩子学会基本汉字和拼音的时候就可让孩子自己记,争取一天一个好主意(One Day One Good Idea)。切记从简单开始,只要能坚持,这种日记一定会漫漫地由短变长,同时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会循序渐进地发展起来,这就是人生最重要的创新能力,也是天才所表现出的最为突出的特点。更为奇妙的是,当灵感积累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归纳分类,一定可以找到孩子灵感集中的领域,这便是他最具有天赋和潜能的领域。我们不再需要通过伯乐便可科学地找到孩子的天赋和潜能,为孩子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有的情况下,一条有价值的灵感就很可能引出一个人可以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br><br>这个方法不仅对小孩子有效,对大人也同样有效,只要开始,坚持积累,就会产生奇迹。笔者本人上了近二十年的学,十五年前研究生毕业,那时连篇有创意的文章也写不出,对人生非常迷茫。1992年10月9日晚和同学聊天时,一条偶然的灵感引发提出了人生质量的系统工程——美好人生工程这个可以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也因此才能写出这点新东西,好像我的童趣也被重新找了回来。<br><br><h5>(创新保障机制建言人李明强《发明与创新》2006年第3期)</h5> <h5>保定日记博物馆曾采纳笔者的建议将伟人被雪藏超过100年的三句话铭刻在迎宾墙上,成为博物馆第一景!</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