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足迹

宜保华

<p class="ql-block">又到父亲节了,怀念远在天堂的父亲。父亲离世已经15年了,这么多年他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系统优秀党员,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的照片一直在我的床头柜上摆放着 ,我无时无刻地想念着他。</p><p class="ql-block">做为女儿对父亲的怀念可能只停留在血缘至亲,父女之情的层面,对父亲的工作经历以及发生在父亲身边的故事知之甚少,上升不到更高的境界。父亲生前很少提及他的过去,年老以后话很少,除非我们有意引导或者用提问的方式,他可以讲一些。到后来为配合中央党史馆、军博、陕西省委“抢救整理党史资料”,我陪伴父亲去省档案馆搜集资料,才得知发生在父亲身边的人和事太精彩,甚至传奇。也有父亲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一些生活趣事。很多是不为人知的。</p><p class="ql-block">父亲1934年参加红军,那年18岁。1935年陕甘宁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时任边区政府副主席兼土地部长,领导当地的分田斗争。反动势力对苏维埃政权恨之入骨,反动地主张贴布告,活捉土地部长悬赏500大洋。</p><p class="ql-block">1935年8月,父亲受县委派遣,到富县茶坊镇迎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这期间中共中央毛主席进驻瓦窑堡,瓦窑堡成为中共中央,陕北省党政机关所在地,是陕甘宁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父亲经常参加和聆听毛主席的报告。和毛主席朱总司令一起工作生活了8个月。短短的8个月朝夕相处,留下深刻印象,终身受用。</p><p class="ql-block">1936年4月,刘志丹将军牺牲。周恩来致悼词,由父亲秘密将刘志丹安葬。为防止敌人破坏,同时做了几个假坟。数年之后刘志丹的家属找到父亲确定了真坟,将遗体迁回志丹陵。</p><p class="ql-block">“七七”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父亲时任安定县县长,在与国民党政府讨赈灾粮时被扣押。当时驻在县城抗日军政大学七分校校长胡耀邦闻讯,调动部队包围国民党县政府,父亲被营救,国民党政府无条件发放赈灾粮。</p><p class="ql-block">1939年,由林伯渠任命为边区政府建设厅副厅长。主抓边区农校,振华造纸厂,子长农具厂,陕北实业公司。这些工作都是围绕着边区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展。被称为边区工业的创建人和奠基人。</p><p class="ql-block">1940年创建陕甘宁边区振华造纸厂。发明了用马兰草造纸术,基本适合印刷报纸书刊。延安的解放日报,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光辉著作都是用马兰纸印刷。还承担了钞票纸的生产任务。同时还有火柴厂,生产的丰足牌火柴,在党的“七大”代表会议召开时边区政府将丰足火柴赠与会议代表每人两盒作为记念。</p><p class="ql-block">1943年8月,边区军民大生产胜利庆功大会上,毛主席对我父亲说,“要奖励他们更要奖励你”。还奖励了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毛主席多次说“宜瑞诊是好样的”</p><p class="ql-block">1947年创建了子长农具厂,边区建设厅派来了美国来华青年阳早、寒春。父亲介绍阳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做为厂领导为他们举行了婚礼。1988年受英美中电影公司联合打造,重现阳早、寒春在陕北的革命生涯,应邀参加拍摄。</p><p class="ql-block">1949年受榆林军管会指示,接管榆林职业中学和国民党二十二军械修理厂。在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同时培养了大批的青年干部。这些人最终成为陕西各条战线的领导干部和带头人。在一次座谈会上,老同志聚在一起评论了父亲的功绩。“如果没有49年的军管接收,我们这些人的人生前途未卜,如果没有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首长,我们的历史不知怎么改写”。</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心目中的父亲是一个忠诚党的事业的好干部,平易近人,孜孜不倦,能力超强的人。对于一个只上过三年私塾的人来说,早年投入革命接受马列主义。在各个行业各个职位上努力为党工作。-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人创办企业,精通经济,发展教育,政治工作他都做的风生水起轰轰烈烈。在民族资产阶级改造,公私合营,接管荣氏企业旗下的纺织厂、发电厂、面粉厂、造纸厂……,对各厂的产能、产量、机器设备了如指掌,並不断提高生产能力。</p><p class="ql-block">父亲单位有一个技术人员不幸身患绝症。单位采取全力救治的方案。也可能是有病乱投医吧,家属提出峨眉山有一种土可治愈绝症。情况反映到刚刚恢复党委书记工作的父亲那里,父亲当即表态,“这位同志为科研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家属既然提出要求,我们尽力满足,抓紧派人去四川采集吧”。这件事现在看来似乎有点荒唐,难道父亲不知道吗?无非是给活着的人一些安慰,给科技人员一些关怀。</p><p class="ql-block">在对待子女的关心教育上,我有过不解,也有不满。父亲从未给我们提供后门和便利条件。所有子女都当过知青,回城后都在企业从基层工人做起。我还在紫阳修铁路期间,父亲去铁道兵副司令员罗华生家,只字未提我在襄渝铁路建设工地是个学兵。后来我被频繁调动工作,而且越调越远,我问父亲,你关心过我吗?你知道我在哪里工作吗?父亲严肃的说,自己的路自己走!父亲特别关心我们政治上和学习上的进步,他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入党时间,知道每个子女是哪个大学毕业。他对我们从来不是家长式的说教,也没有为我们选择捷径制定规划。而是用他的实际行动激励我们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每当看到我们工作进步,孙辈学业有成他会露出满意的微笑。</p><p class="ql-block">父亲走了,没有留下遗产,没有遗言,没有什么放心不下和未尽事宜、他留给我们唯一的财富是人手一册的回忆录。书中没有说教,没有评论,没有渲染,更没有润色。而是真真切切地讲述,是历史的见证和重现。这本回忆录作为礼物太厚重了,传递了父亲的品德,思想和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信念。传递给我们他的红色基因。</p><p class="ql-block">看着回忆录的封面,我仿佛看见一位老战士从黄土沟壑走来,步伐那么坚定有力,气势豪迈稳健。当生命即将走句终极的时候嗄然止步。望着眼前熟悉的纵横沟壑,曾经披满荆棘的热土是那么的眷恋。他从大山深处走来,如今回归这片土地。在这片黄土高原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p>